發展中的中國,由於過度工業化,沿海城市正遭遇嚴重的生態危機。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承接的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是輕紡工業、電子業。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中國工業也進入重工業、精細化工、高端裝備製造業這一階段。隻有在這些重化工業方麵成為強國,中國才能從根本上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中國很多生產電子、紡織、輕工產品的工作母機要靠進口。而要想在輕紡工業方麵得到持續發展,就要加強重工業、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中國正麵臨承接許多國際重工業的轉移。
中國多年的外貿出口創造了大量的外彙,但知情人都知道,這是犧牲了環境和資源換來的。那麼,中國在未來承接國際重化工業的過程中,如何保護資源與環境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有一個令人感到痛心疾首的案例。
一個3000多人的小城鎮的老百姓,10多年來,由於毗鄰的錳礦開采和加工企業將廢水直接排入河中,每年隻能在農曆的“正月初一”和“七月十四”兩天喝到幹淨的河水。因為正月初一是過年,七月十四是民間的“鬼節”,隻有這兩天礦廠不開工。
如今的河水基本呈黃色,遠看像一條黃龍,近看黃中帶黑。檢測結果表明:河流與靖西交界斷麵總錳含量為3.48毫克/升,超出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33.8倍;水中懸浮物為112毫克/升,超標2.7倍。
河流上遊段的水質都非常好,但是由於當地錳加工企業及洗礦點直接排洗礦廢水,導致下遊水體含錳量超標。這些洗礦點經常在晚上排水,早上7點經常會看到從上遊流下來的泡沫和黑水。
村民喝從3公裏外的山頭引過來的泉水。20世紀80年代時河水還能喝,90年代以後就沒法喝了,現在連遊泳都沒人敢下河,在河裏洗手也隻能是越洗越黑。
河水汙染到這種程度,政府部門難道袖手旁觀嗎?
村民表示,上遊洗礦點經常偷排廢水,屢禁不止,常常是“環保部門前腳走,洗礦廢水跟著排”。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很多年,讓人匪夷所思。
一些企業為了減少成本,沒有采取必要的環境保護措施,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最終企業也因此被迫關閉。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隻注重經濟效益,對企業汙染行為不聞不問,甚至主動充當“保護傘”。
這一切都是因為“汙染換發展”、“先汙染後治理”等觀念仍然根深蒂固。“綠色GDP”的生態發展觀未能樹立,是造成汙染頻繁,群眾不堪忍受的重要原因。
什麼是“綠色GDP”?
有一次龍永圖去瑞典,瑞典政府官員陪他在一個湖上遊玩,龍永圖突然看見有兩個造紙廠。他很訝異地問道:“你們這麼漂亮的湖,為什麼建造紙廠啊?”那位官員回答說:“龍先生,我們瑞典有一個觀點:沒有汙染的產業,隻有汙染的技術、汙染的體製、汙染的觀點。”
龍永圖認為,所謂“綠色GDP”就是一種類似瑞典的這種根深蒂固的環保觀念。
是否汙染環境不能按照行業進行劃分。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如果有很強的環保觀念、健全的保護體製再結合過關的技術,重化工業不一定就是汙染環境的產業。相反,一些所謂的綠色產業,如旅遊業,如果管理不善也會破壞環境,造成很大汙染。
過去,大眾都有一個普遍的認識:旅遊是一個無煙的產業,是一個沒有汙染的產業。但是事實告訴我們,旅遊產業完全可以變成一個很大的製造汙染的產業。中國多年來對旅遊資源實行的是過度的掠奪式的剝奪,以量取勝的門票經濟,使旅遊產業不堪重負,對資源構成了極大的破壞。相比之下,在國外很多有名的景區,是嚴格限製門票數量的,這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