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環境安全逼近底線,安全高於一切(1)(1 / 3)

環境安全,生存的底線

經濟的發展絕不容許以環境的犧牲為代價,這在全世界已達成共識。但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大時代中,具有強勢慣性的粗放型增長和低層次競爭主導了經濟發展模式,眾多環保條文近乎形同虛設,飛速積累的國民財富中隱藏著巨大的生態與環境問題。

影響生態安全的水資源安全、國土安全正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同時,環保問題也會引發諸多社會問題、健康問題,對國家的穩定與和諧發展都是嚴峻的挑戰。

中國新聞網數據顯示,在過去10餘年間,全國環境投訴量由最初的每年數萬件猛增到2007年的逾70萬件。有學者高聲疾呼,中國正逼近環境安全的底線。

麵對事關百姓生存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子孫後代未來的生態問題,進入新世紀的中國將生態環保置於同經濟發展比肩的同等戰略高度。

200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全國代表大會上,“改善生態環境”成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被確立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戰略任務;2007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後,“生態文明”一詞首次見諸全國黨代會報告;同年,溫家寶更誓言要做“環保總理”,高層決心盡顯無遺。

2008年,曾連續3次入選美國《福布斯》雜誌中國內地富豪排行榜,並兩次評為中國首富的房地產商羅忠福,因涉嫌非法占用林地、濫伐林木被告上法庭。9月29日,經貴陽中級人民法院二審終審,被判處10年零6個月有期徒刑。與羅忠福同時領刑的還有其“合作夥伴”、原貴州省林業科學院院長於曙明,被判處8年有期徒刑。羅忠福的妻子、澳門貴州聯誼會會長楊秀榮,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和妨礙作證罪,被判處2年有期徒刑。

此案發生在貴州省貴陽市。貴陽市位於中國西南,城市周邊145.6萬畝環城林帶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獨一無二,素有“林城”美譽,當地市民引以為傲。名為“福海生態園”的項目位於貴陽市郊雲關山森林公園內。2006年6月6日,林科院下屬的貴州綠源園林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源公司”)與福海公司簽署了協議,約定綠源公司提供雲關山森林公園2000畝旅遊森林用地,福海公司投資3.2億元,修建1200套組裝式度假別墅。

然而,福海公司選定的這2000畝土地不僅大大超出了生態休閑區210畝的範圍,而且位於森林公園的核心景區,按規定,是不能建設與生態保護無關的項目的。相關手續尚未完善,開發商即開始平整地基、移植樹木,造成大片林地被損毀。相關部門先後10餘次給這一“未批先用”項目下達書麵停工通知,福海公司始終置若罔聞。原本樹木蔥鬱的園區內滿目瘡痍,大片樹木蕩然無存,裸露出數畝被開發商清理出來的黃土地,與周邊茂盛的森林對比鮮明。

貴陽“福海生態園案”從一審到二審,引起社會各方關注。毀林伐木,兩名主要被告被判重刑。有關專家認為,與沱江重大水汙染案件、鬆花江特大水汙染等案件相比,此案雖然不屬於汙染環境的犯罪,但對自然資源保護犯罪的量刑卻遠遠重於環境汙染的犯罪。這一裁決,使得該案成為1997年修訂刑法後,中國最嚴厲的刑事製裁破壞資源保護犯罪案件之一,讓人看到環保執法的鞭子不再“高高舉起,輕輕落下”。這是政府加大力度整治威脅環境安全的企業,不用重典保不住青山綠水。

沒有汙染的產業,隻有汙染的觀念

在為期15年的中國“入世”談判中,環境問題一直是在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談判中遭遇障礙最多的一個議題。在中國“入世”7年後,中國的環境問題仍是困擾經濟發展的一個難題。在中國環境問題的治理中,產業之間互相推諉的現象讓人頭疼。龍永圖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什麼產業注定是汙染的產業,生態環境的惡化隻是來源於中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依然十分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