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二十二節 摧枯拉朽奪獅城(1 / 2)

讓我們回到十二月份到來年一月份的戰爭中來,中國國防軍用了不到四十天就從廣西邊境平推到了柔佛海峽的北岸邊。在大英帝國的夕陽之下,稀鬆的幾艘驅逐艦安靜地停在獅城樟宜海軍基地巨大的船塢中,不遠處的高地上威嚴聳立著一群群的炮台,十五英寸的巨炮指向大海,充分顯示著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的實力。三三兩兩的水兵悠閑地穿梭在炮台之間,但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大炮無法轉向後方。

馬來半島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線,稱為“遠東直布羅陀”的新加坡更是扼守著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也是阻擋國防軍奪取荷屬東印度(現印尼)石油的天然屏障。大英帝國已經在新加坡經營多年,其樟宜海軍基地更是規模不凡。但二戰開戰後,英國已無餘力顧及這塊屬地,在新加坡的部署已降到了最低的程度。

十八年下半年,丘吉爾決定派遣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和護航艦隻組成新太平洋艦隊(Z艦隊)奔赴遠東。12月4日,Z艦隊達到新加坡。Z艦隊也就是防守新加坡的海軍全部主力。這時馬來半島和新加坡陸軍部隊共有約8.8萬,由英國、澳大利亞、印度和馬來軍組成,帕西瓦爾中將負責指揮陸軍。空軍有約150架老式飛機,如美國淘汰的F2水牛式戰鬥機。

國防軍的實際戰略目標是盛產石油的荷屬東印度群島(現印尼),奪取中南半島也是確保這一戰略目標實現的必經之路。為取得荷屬東印度,必須要經過英屬的馬來半島。國防軍對馬來半島的進攻兵分兩路:一是陸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已經進占泰國南部的第15集團軍一部,從陸上進入泰國,占領曼穀後,沿馬來半島南下;另一路是杜宇銘中將率領的第17集團軍主力,分批從海上登陸。為了支援登陸行動,帝國海軍以陳嘉斌海軍中將指揮的“戰龍”特混艦隊負責掩護,轄有航母3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2艘以及驅逐艦4艘、補給艦和潛艇等。

“戰龍”艦隊到達新加坡的同一天12月4日,浩浩蕩蕩的第7登陸艦隊從海南三亞啟航,向馬來半島進發。12月6日登陸艦隊轉向西北,佯裝開往曼穀,聲稱要切斷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運輸線。12月7日上午,英軍偵察機發現國防軍艦船,英軍判斷國防軍將先在泰國登陸。其實,這支登陸輸送隊於7日12時已突然轉向,分兵數路,駛往哥打巴魯(馬來亞)、北大年(泰國)和宋卡(泰國)。

12月8日淩晨1時45分,登陸艦隊的南路5千多名國防軍在4艘驅逐艦交叉火力的掩護下在哥打巴魯登陸。兩個小時後,國防軍登陸部分擊退了哥打巴魯的守軍,控製了中國的第一個灘頭堡。隨後宋卡和北大年的登陸部隊也成功地守住了陣地。並且各地的登陸的陸軍部隊上岸後,迅速搶占附近的機場。8日天明後,國防軍航空兵對馬來半島尚未被其地麵部隊占領的機場和新加坡航空基地進行多次空襲,大英帝國的空軍已損失殆盡。

12月8日下午,菲利普斯中將在沒有空中掩護、敵情不明的情況下率領Z艦隊冒險出航。12月10,Z艦隊終於厄運難逃,國防軍海軍“戰龍”“亢龍”兩支航母編隊的航空隊85架飛機用半個小時幹淨利落地將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擊沉,遠東海軍主力不複存在了。

由杜宇銘中將率領第17集團軍的幾個主力機步師均為國防軍的全機械化部隊。其主力從宋卡、北大年等地登陸,而後向馬來半島西南穿插,然後沿西海岸向南推進。牽製分隊從哥達巴魯登陸,而後從馬來半島東海岸南下。兩股國防軍在陸戰隊的兩棲坦克和空軍的支援下隆隆南下,國防軍以車輛機動,將叢林中孤立的英軍分割包圍,各個殲滅。

12月11日,由英軍希思將軍指揮的印度第十一師首先和國防軍交火,盡管印度軍隊在數量有三比一的優勢,但部隊訓練很差,裝備處於略勢,“軍官與士兵的團結意識又幾乎等於零”,所以這樣一支軍隊與國防軍對抗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國防軍西路部隊分隊12月19日占領了檳榔嶼上的英空軍基地,消除了英聯邦軍隊從印度、緬甸方向對馬來半島守軍進行空中支援的可能性。西路主力沿西海岸急速南下。東路部隊於12月26日攻占關丹,然後向柔佛州前進。西路部隊於12月18日攻進馬來亞首府吉隆坡,然後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