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社會生活與文化記憶(10)(3 / 3)

西醫西藥向來不分家。上海的西藥業濫觴於19世紀中葉,最初由英商大英藥房銷售家用成藥,後大英藥房職員自行開設中西大藥房,接著又有中英、美華等家,至黃楚久開設中法藥房後,上海才出現由國人自行製造與販賣藥物的西藥房。製藥公司與進口洋行的廣告更是日複一日地對廣大受眾進行疲勞轟炸,黃克武統計,一些西醫製藥公司如美商兜安氏西藥公司、英商第威德公司、美國紐約利亞化學製藥公司、江逢治製藥公司、大生製藥公司等長期在《申報》上做廣告。

其中兜安氏西藥公司德廣告量最大,該公司出產的“兜安氏密製保腎丸”,長期刊登巨幅廣告,“堪稱居於民初各類醫藥廣告之冠”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

從《申報》上的醫藥廣告可以側麵反映,西醫西藥在中國社會的逐漸流行,一方麵得益於中醫無法比擬的醫療成果,如種牛痘預防天花、膀胱結石與眼科手術等。另一方麵,與西醫西藥在報刊上大規模的宣傳攻勢亦不無關係。

我們還可以從《申報》的醫藥廣告中看出,西醫在公眾心目中優勢地位的確立以及對中醫式微產生的危機感。民初的上海,依然存在著中西醫藥傳統並存的二元局麵。在這一格局中,逐漸顯現出這樣的端倪:雖則在實際上中醫和中藥房的數量遠超過西醫和西藥房,但在報紙廣告上所見到的景象卻正好相反,後者的廣告量遠大於前者,伴隨著西醫藥的勢力逐漸興起,中西醫藥勢力在悄悄地發生轉移,呈此消彼長之勢。一則廣告赫然出現這樣的字眼“自西學東漸,中醫日晦,潮流所蕩,國粹潛消”胡樹棠等:《漢後一人之醫家學》,《申報》1913年6月11日。第4版。,另一則廣告說“泰西醫學輸入中國,社會對西醫漸形信仰”《馮誌銘以醫術行公益之廣告》,《申報》1920年5月14日。第2版。雖則前一條廣告有些誇大其詞,但至少說明,西醫對傳統醫學優勢地位的強烈衝擊,成為一部分人心目中的真切感受。

黃克武總結出民初上海的三種醫療觀念:“第一種類型相信中醫,排斥或不知道西醫,這些人生病時會依一些自己熟悉的藥方至藥店抓藥,或購買中藥成藥,自我治療無效之後則向中醫師求診。第二種類型相信西醫而排斥中醫,這些人生病時會先到西藥房購買成藥,無效的話則至西醫診所或醫院看病。第三種類型較複雜,他們並不清楚區別中醫和西醫,而是普遍地從外界吸收參差不齊的醫療觀念,再依不同的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一旦當他自我診斷是腎虧之後,患者較傾向於服用中藥鋪藥或者找中醫師治療,但如果是得了梅毒,他可能會請西醫師為其注射六零六;總之,他們會記住何種方法有效,下次生病時再依樣使用,若不靈則換別種醫療方法,並將自己的經驗告訴親朋好友。”他認為:“就申報史料來觀察,第三種類型的醫療觀念在民初上海十分普遍。”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這種不分中西而追求實效的醫療觀念具有很強的功利性,也正是這種功利性的驅使,使中西醫在患者中並未形成對立的情結,筆者認為,這正是中西醫得以並存與兼容的社會心理基礎。由此可見,此時上海民眾的西醫觀念已經根深蒂固。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