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初來之時給窮人施舍醫藥,帶有明顯的福利印記,因而不被骨子裏充滿文化優越感的人士認同。但到了19世紀末,報章雜誌上有關西醫院的介紹就逐漸多了起來。《點石齋畫報》就曾以生動明快的畫麵,描寫了西洋醫“仁醫濟世”
的場景。該畫報收集了多幅西醫為國人診療的畫麵,如“著手成春”、“仁濟醫院”、“西醫治病”、“開膛相驗”、“收腸入腹”、“西醫治疝”、“中西濟美下”、“剖腹出兒”、“瞽目複明”、“妙手割瘤”、“痌瘰在抱”、“醫疫奇效”等。其中《妙手割瘤》一幅,登載了上海西門婦孺醫院女醫生邀請滬上西醫會診,為一女病人切除一百五十多磅肉瘤的病例。並記載了手術過程:“將該氏置機器鐵椅上施以悶藥,用利刃將瘤割下,然後噴水令其蘇醒,……據西醫雲,此等大瘤從來未有,故已浸以藥水寄往泰西大醫院中藉資考究。”而該婦痊愈後“行坐起居如釋重累,不禁喜出意外”。陳平原選編:《點石齋畫報選》,貴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24l頁。另一則《西醫治病》報道雲:“都中施醫院之西醫某君,初次蒞華,未諳言語。而治病給藥,必需詳詢,方知病之原委。有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為懷者,願代某君喉舌之司。兩相得而益彰,故赴院病人日以百計,西士女不以煩冗為苦,殊足多矣”陳平原選編:《點石齋畫報選》,貴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227頁。。這兩幅紀實性畫麵真實反映了西醫大夫神奇的醫術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尤其是都市民眾對於西醫治療的一般觀念。而此時關於西醫院的正麵報導,反映了士民們接納和提倡西醫的開放心態。
西醫日益進入了生活底層,盡管其覆蓋麵相對有限,但其顯著的療效確實改變了大部分中國人對西醫的態度,也扭轉了人們的醫療觀念。1883年教會醫師藍華德、柏樂文在蘇州創辦首家教會醫院時,蘇州“社會對於西醫毫無認識,盲從反對者甚眾”。《中華監理公會年議會五十周年紀念刊》,1935(10)。直到19世紀末福音醫院建立時,依然是“中戶以上,不樂西醫”,楊廷棟:“記蘇州福音醫院”,《東方雜誌》,第12卷第16號。前往就診的“惟附近村農暨無告之民”。倒是惠更醫師始終如一地“以醫澤民,臨診懇摯”,對病人“愛護若家人”,繼而“病者輒霍然而去,歡讚之聲,漸澈路衢,求治者日眾”。蘇州人因此對惠醫生百般感激,“稱道不去口”。楊廷棟:“記蘇州福音醫院”,《東方雜誌》,第12卷第16號。到20世紀初,越來越多的蘇州人開始接受西醫,西醫被蘇州各階層廣泛信奉。甚至一些上流社會也到教會醫院投醫問藥,治療疾病。一些富門望族還將子弟送到更生醫院自費學習西醫。TheChineseRecorder,Vol.34,1903.對西醫的態度改變以後,治病觀念也隨之轉變,多數居民“有病輒就院治”楊廷棟:《記蘇州福音醫院》,《東方雜誌》,第12卷第16號。,而不再像過去那樣遇到疾病就求神拜佛了。
三、從《申報》廣告看上海人的西醫觀
上海開埠以來,西人與日俱增,國人與之交往頻繁,對西洋文明漸以熟悉,隔膜相對較小。近代以來隨著上海商業化的發展,西化成為上海的一個重要社會生活特性。而上海民眾對於西醫的熱衷與接受在近代中國也最具典型意義。
西醫之於上海人的密切程度最具代表性。看西醫,吃西藥成為上海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從《申報》曆年的醫藥廣告中,可以看出上海人對西醫西藥的價值取向。民國初年《申報》每日發行八至二十四版,周日或節慶可能擴展到三、四十版,醫藥廣告每一個版麵上都有。戈公振曾以1922年《申報》上的各類廣告為依據,加以統計分析,醫藥廣告在此數和麵積上占廣告總數的34.9%,居各類廣告之首。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發行,第285~286頁。《申報》醫藥廣告可分醫藥、診所、藥房、製藥公司與進口洋行等類型。醫院又可分綜合醫藥和專科醫藥兩類。其中“綜合醫藥的廣告全為西醫醫藥所刊登,並沒有看到中醫醫藥的廣告”。“專科醫院規模較小,絕大部分亦為西醫,如產科醫院、眼科醫院、牙科醫院、戒煙醫院等。”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8年12月第17期下冊。診所的規模較醫院為小,通常隻有一位醫生。此類的廣告很多,中西醫皆有。雖然當時的上海西醫人數遠遠少於中醫,中醫人數是西醫人數的8倍左右,但在廣告宣傳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診所廣告中,西醫的廣告多,而中醫的廣告少。在廣告量上中醫廣告大概還不到西醫廣告的一半。”這表明“在民國初年,較多的西醫開始進入中國社會,不少的西醫為了增加知名度,於是在報上大力宣傳,希望能籍此而招攬到更多的生意。”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藥房廣告中,也是西醫占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