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中旬重慶街頭有傳言說:赴英海軍學生兵乘坐的運輸艦在途經地中海時被德國潛艇擊沉,雖然有很多人獲救但是更多的學生兵不幸遇難。當時的交大師生都非常牽掛海軍從軍同學的安危,聞訊後不由心急如焚,迫切希望了解事實的真相。於是,吳保豐校長在4月23日致函海軍總司令部,標題是“驚聞本校第三批海軍從軍出國同學在船上失事,請將詳情回複。”他懇請海軍總司令部下令調查失事事件,並在傳言屬實的情況下提供詳細的遇難人員名單。5月3日,海軍總司令部回函說赴英海軍學生兵遇難之事無案可查,因為此事不歸該部門管,而是由軍委會下屬的海軍官兵選派委員會主持的。吳保豐校長遂在5月8日致函海軍官兵選派委員會詢問此事。5月15日,海軍官兵選派委員會回函稱:派往英美兩國的學生兵已經分別於4月中旬全部平安抵達目的地,早已開始訓練,船隻在地中海失事一事完全是外界的謠傳。
在真相大白後,交大從軍同學服務委員會於5月24曰貼出布告,正式向廣大師生通報了上述喜訊,並請同學們轉告各位投效海軍同學的家屬。雖然這隻是一場虛驚,卻從中體現了炙熱的愛國情、深厚的師生情和真摯的同窗情。抗戰結束時,第一批赴英接艦官兵還沒有完成訓練,第二批官兵仍在國內尚未起程,赴英接艦參戰的初衷沒能實現。1946年8月8日,“伏波”艦離英,12月14日抵達南京。1947年9月,8艘巡邏艇全部運抵上海。1948年5月26日,“重慶”、“靈甫”兩艦離英,8月14目抵達南京。赴英接艦的交大同學在回國後同樣不願參加內戰,紛紛選擇脫離海軍。交大學予投效海軍是抗戰期間知識年從軍報國的典型案例,也是抗戰後期國統區抗日救亡運動中的壯麗篇章。在祖危殆之際,他們投筆從戎,負笈遠遊,將生死置之度外。內戰爆發後,他們果斷脫離國民黨海軍,義無反顧地追求進步道路。這些熱血青年的曆史抉擇正如上海交通大學校歌中所唱:“振興中華,重任在肩。揚起青春的風帆,同舟共濟遠航彼岸。為自強而奮發,為人類多貢獻。”史上廣為流傳。她祖籍廣東,童年遷居香港,而她在上海揚起的風頭,遠勝於香港。20世紀30年代,她屢次在國內運動會和遠東運動會上的遊泳競賽中折桂,也以其在遊泳項目上的天賦和成績,漂亮的臉蛋,更重要的還有她健壯的身材而被當時的媒體譽為“東方美人魚”,並且和宋美玲、胡蝶、何香凝、丁玲、羅迦陵、胡木蘭等著名女性並列,被傳媒評為“中國十大標準美人”之一。她身著泳衣的健美形象屢屢出現在上海各大報刊中,成為女性效仿的對象。正是由於女子體育得到大力提倡以及傳媒對女性健美觀念進行的傳播和倡導。民國初年,在上海,女性的審美標準發生了諸多變化,人們的鑒賞力轉向自然健康,這不僅利於女予體育運動的開展,更從身心兩方麵推動了女性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