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中國周邊一旦有事:美軍如何出手?(7)(3 / 3)

在施加壓力,維持亞太地區適度平衡的問題上,應該說,美國沒有特別的針對國家。對直來直去的美國人來說,其指針隻有一個:誰打破平衡,就對誰施壓。

但在風和日麗之時,美國的戰略則有其明顯的側重點,那就是哪個國家是美國在該地區乃至全球的潛在對手,那就使用各種手段對其形成鉗製。在今天,這個國家無疑就是迅速崛起的中國。這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美國在2009年全麵實施“重返亞太”戰略後,亞太地區的戰略和安全局勢趨於全麵緊張。

因此,對一般的中國公眾來說,一個人性的感受就是,美國既在戰略上遏製中國,又在策略上與中國為敵。這一感受既有人性的一麵,又有其不完全的另一麵。從上麵的分析,人們可以看出“美國因素”的兩麵性,即既有調唆局勢的不穩定一麵,同時又有維持穩定的另一麵。

適度衝撞和製造緊張:中國須有藝術

對正在崛起的中國而言,一個符合邏輯的結論就是:看透“美國因素”的兩麵性,將“美國因素”維持穩定的一麵利用到極致。

仍以2003—2008年間的兩岸關係為例,陳水扁的追求“台獨”引起北京強烈反彈,繼而引發北京對台軍事鬥爭的實質性準備。正是這種實質性的準備,讓美國看到北京的底線,也看到突破這一底線可能導致的後果。北京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底線,是將“美國因素”的穩定一麵發展到極致的關鍵因素。

以此來看未來的地區安全格局,隨著中國國力的崛起,中國國家實力的外延將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日本及南海一些國家均有疑慮、恐懼乃至敵意產生。對中國來說,不走出去顯然不行,但走得太快也不行。麵對日本和南海一些國家的疑慮和敵意,中國必須有適度的衝撞,方能逐漸改變由原有強國確定的“現狀”。但這種衝撞卻又必須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進退有據,寬緊適度。沒有適度的衝撞,“現狀”永遠不可能被打破。但衝撞過度,則可能導致所有對手的聯手反彈。

下一個問題是,如何將適度衝撞的戰略作用發揮到極致,同時又正好在美國的可控和可容忍範圍之內?這裏有兩個問題;第一,地區對手挑釁,中國如何反彈?第二,中國如何主動出擊?

前文闡述的陳水扁和安倍當年的挑釁,均屬於對手挑釁,中國被迫反擊。試想,若中國不將反擊幅度拉到最大,美國怎麼可能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而類似981鑽井平台的風波,則是中國主動出擊,但遭到周邊國家的反彈和美國的“阻擊”。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崛起對世界“現狀”的改變是漸進的,必然伴隨著對手的“阻擊”和中國的主動出擊。無論是對“阻擊”的反彈,抑或是主動出擊後遭遇的“阻擊”,其麵臨的問題都是究竟是“進一步,退兩步”?還是“進兩步,退一步”?將衝突和緊張的力度拉到極致,然後做出適度的妥協,究竟能達到這兩種境界裏的哪一種?

這是一個需要中國、美國和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共同探索的問題,也是各方在衝突中妥協,在妥協中共同建構“新常態”的過程,更是各方人們的心態逐漸成熟的過程。

若幹年後再回頭看,人們對今天發生的一切衝突就會有一種相對釋然的感覺。

但2015—2017年,卻將依然是中美雙方互相測試戰略心理底線,並在行為上充滿衝突風險的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