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前麵提到的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的繼任鄧普西,先後參加過1991年海灣戰爭和2003年開始的伊拉克戰爭。海灣戰爭時,他還隻是陸軍第三裝甲師的一名普通軍官,但到了2003年,他已被擢升為第一裝甲師師長,率部在巴格達駐紮了14個月,並在2004年參與鎮壓伊拉克什葉派武裝人員。由於屢有戰功,他頗受美軍高層好評。鄧普西在伊拉克的實戰經驗,被諸多評論家和媒體認為是他出任參聯會主席的重要資本。
太平洋:美軍的角色究竟是什麼?
2012年6月,新加坡香格裏拉酒店。剛上任不久的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洛克利爾上將,第一次接受我的獨家專訪。
洛克利爾身高1米90,站在他的身邊,身高1米80的我,頓時成了小個子。這對我而言,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經曆,也是十分有趣的體驗。
更重要的體驗是,站在我麵前的洛克利爾,剛剛從利比亞前線調任太平洋戰區,身上似乎依然有著些許硝煙的氣味。
在利比亞,就是由洛克利爾親自指揮的北約聯軍,將卡紮菲送上了黃泉之路。
洛克利爾2012年上任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之前,是北約攻打利比亞部隊總司令。
2011年,利比亞的動亂和戰爭之年。那年的2月15日,利比亞爆發反政府遊行,遭到政府軍鎮壓;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首項決議,凍結卡紮菲資產;3月初,政府軍進攻反對派在東部的據點班加西;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通過決議,授權成員國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
隨後,以法國為首的北約軍隊,發起了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這支部隊的最高指揮官就是洛克利爾。
經過半年激戰,卡紮菲最終被送上黃泉之路。那一天,是2011年10月20日。
因此,洛克利爾的這段經曆,成為我與他在電視聚光燈下交談的開場白。
“7個月前,你率領部隊成功地推翻了卡紮菲政權。奧巴馬總統把你派到亞太地區來,你的下一個目標是誰?”我開門見山地問他。
洛克利爾喊著我的英文名字,但卻巧妙地躲閃著我的問題:“Peter,雖然這個地區的安全形勢嚴峻,但我不認為這裏有我要推翻的目標。我在這裏的工作,首先是與各有關國家和地區進行溝通,盡力維持這個地區的戰略平衡。”
“在亞太地區,最讓你晚上睡不著覺的是什麼事?”我又問。
“最讓我睡不著覺的,就是朝鮮半島。”洛克利爾恢複了軍人風格,直截了當。那時,金正日剛去世半年,中日釣魚島風波還沒有激化到今天這樣的程度。
“作為太平洋司令部的司令,你大量的時間是從事軍事外交。你覺得自己更多地像一個戰士,還是像一個外交官?”我又問。
洛克利爾笑了,顯然聽出了其中的“陷阱”。他稍頓了一下:“我更多地是一個海員,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我當海軍40多年,我的工作就是幫助世界從一個狀態走向另一個狀態。”
這是一個智商極高的軍人,反應敏捷,滴水不漏。
“你是個很棒的采訪者,我很享受。”上將站起身與我握手時,這樣說道,似乎有點不打不成交的感覺。
說著,他從口袋裏掏出一枚硬幣,上麵刻著“太平洋司令部”字樣:“Peter,這個送給你。下次在太平洋司令部酒吧,你隻要出示這枚硬幣,我就給你買一杯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