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中國周邊一旦有事:美軍如何出手?(6)(1 / 3)

2007年的時候,中國剛剛從一個“幻想”中蘇醒過來,那就是要求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中國的軍備建設,一切還得靠中國自己。但那個時候,中國連東風21導彈也還沒有,更遑論其他一係列更為尖端的武器?

再想想,2007年的時候,中國的軍事建設目標是什麼?你現在想起來了?對,沒錯,是認真做好對付“台獨”的軍事鬥爭準備。但早在2003年的時候,香港的一位歐洲軍情專家就指出,中國大陸的軍備建設程度,早已逐漸超越了對台軍事鬥爭的需求。2003—2007年的中國,依靠不聲不響,埋頭苦幹……

2007年,中國經濟總量剛剛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當時中國外部環境最為嚴峻的就是台海危機,以及歐洲由於默克爾和薩科齊上台而在西藏問題上對中國的挑釁。當時的中日關係,由於安倍第一任期而柳暗花明;當時的南海問題,雖然主權爭議已經存在,但危機卻遠未上升,更未達到爆發的臨界點。

2007年,美國在軍事領域裏對中國最大的要求,就是軍事透明化。但當時的中國軍隊,雖然崛起進程已經展開,但真正的自信依然尚未建立。因此,無論在國際場合還是在一係列國際輿論戰上,人們看到的一幕總是美國在設置議題,而中國則在被動地應對各種議題,而軍事透明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那一年的“香格裏拉對話”,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在大會發言中表示:軍事透明化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中國軍隊不能接受在別國強加的壓力的基礎上,推進軍事透明化。這話說得雖然理直氣壯,但似乎總讓人感到一絲底氣不足。因為從一開始,中國和中國軍隊似乎就“跌入”一個由美國人設定的“陷阱”——軍事透明化。

2010年的“香格裏拉對話”,時任中國國防部長麵對所有在場的西方軍人和學者大聲表示: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遠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大。仔細想想,其背後的邏輯,與2007年應對軍事透明化的“陷阱”如出一轍。

那時的中國軍人,正在上升的自信中,依然夾雜著一絲與外界的隔閡。

“首長接受采訪,需要經過嚴格的批準。”這是所有的國際和華文媒體,從隨團中國軍人處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審批什麼時候可以下來。”天真的記者們往往這樣發問。

“有消息會告訴你們的。”這是最為標準的答案,但之後卻往往沒有了下文。

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深深地感到一種體製的無奈。

在這一點上,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確實呈現出一種完全不同的做派。

從本章前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從太平洋司令基廷的一句“這是我的承諾”之後,到後麵美軍新聞官的雷厲風行,其間幾乎沒有感受到體製性的障礙。

至於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2008年主動要求接受采訪,而且完全不要求提交任何的采訪提綱,這在當時的我們看來,確實有點匪夷所思了。按照一般常規,凡是官員主動要求接受采訪必有重要信息需要發布。然而,戴著眼鏡、斯斯文文坐在那裏接受我們采訪的馬倫,卻並沒有重要信息發布,而是歡迎任何的提問,並輕鬆地予以回答。那種回答,既符合美國政府的官方立場,同時又有其個人的人性化注解。

當然,美軍的自信不是沒有邊際的,不然就不會有基廷2008年秋天的“滑鐵盧”。

但這幾年,中國軍隊的進步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硬實力方麵,在2014年,用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洛克利爾的話來說,由於中國海空軍事力量的崛起,美軍對太平洋海域及空域的絕對控製時代正在走向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