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中國周邊一旦有事:美軍如何出手?(4)(1 / 3)

辛恩:對,我想就上將的觀察繼續談,為什麼我們的部隊能快速有效率地在四川地震後,提供國際援助給中國?因為這樣的溝通,不隻是硬體連線,而是代表了信任跟了解。熱線是兩邊進一步交往溝通的成果,對中國跟美國來說。

基廷:這位中國將軍跟我是好朋友。他是戰鬥機飛行員,我也是。他兒子是戰鬥機飛行員,我兒子也是。我們常互開玩笑說,誰是比較好的戰鬥機飛行員。那不是熱線話題,那隻是在比較成績。誰是比較好的戰鬥機飛行員?或許是我們的兒子。

節目播出後,一位有軍事情報背景的歐洲外交官這樣對我說,太平洋司令是美國最大的軍事外交官,說的全是外交辭令,但密室裏對中國的戰略評估卻極其負麵。

這位歐洲外交官早年作為軍事情報官曾常駐巴勒斯坦地區,也許這是他的經驗之談吧。

這裏還有個小插曲,那就是2007年11月的“小鷹號”事件。這件事給中美兩軍本已脆弱的互信關係,再次蒙上了陰影。

即便多年後回想起來,這一事件依然撲朔迷離,同時給雙方的軍人和外交官留下了極其痛楚的記憶。

事件的緣起是這樣的:2007年11月19日,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向香港傳媒發出邀請函,說“小鷹號”航母,將於21日由日本抵達香港訪問四天,可接受傳媒訪問,估計有8000名美國士兵會在香港度過感恩節。但21日上午,“小鷹號”駛近香港,此時美國國務院突然表示,中國外交部在“最後一分鍾”表明,拒絕批準“小鷹號”訪港。22日下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出於人道主義考慮,決定允許“小鷹號”在感恩節期間抵達香港休整。美方26日晚間向媒體透露,“小鷹號”戰鬥群已於11月22—23日,取道台灣海峽,折返日本橫須賀基地。

但“小鷹號”返回日本途中,卻並非通過台灣島以東公海去日本,而是選擇了穿越台灣海峽,因而被解放軍“宋級”潛艇和準備訪日的“深圳號”導彈驅逐艦盯上。“小鷹號”為此異常地在台海停滯,甚至一度擺出戰鬥姿態。雙方對峙長達28個小時後,危機才宣告解除。台灣媒體稱,這是1996年台海危機後,中美兩軍首度在台灣海峽發生海上軍事對峙。

這也導致後來訪問日本的中國海軍“深圳號”導彈驅逐艦,原本獲得日本同意參觀海上自衛隊“霧島號”宙斯盾艦,卻突然臨時遭到美國施壓抗議,而改為參觀日本補給艦“常盤號”。

這裏的關鍵有兩點:第一,北京為何拒絕“小鷹號”停靠香港?第二,“小鷹號”何以刻意取道台灣海峽返回日本?

對於“小鷹號”遭中方拒絕靠港的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台灣方麵的消息指出,中方拒絕的背後原因,確實與解放軍在海南島和華東進行軍演有關,而與美國對台軍售等其他因素無關。因為當時“小鷹號”進入台海後,解放軍在華東的軍演隨即喊停,原因即擔心演習過程遭到美軍監控偵測。而“小鷹號”取道台灣海峽返回日本,似乎有著更多的報複意味。

在北京看來,台灣海峽是其主權範圍。而在華盛頓看來,這裏就是“國際水域”,美軍艦隊穿越台灣海峽返回基地不需要中國的許可,完全屬正常運作範疇,今後在任何時間都將來去自由。

2008年5月底,當太平洋總司令基廷和五角大樓東亞事務助理國防部長辛恩坐在我麵前時,“小鷹號”事件是繞不開的一環。

邱震海:關於中國軍方的意圖,我記得一年前在新加坡,你跟我說美國不隻想知道中國軍力,還想知道他們的意圖。去年11月“小鷹號”事件後,時間過得很快。今天,你覺得你比較了解中國軍方的意圖了嗎?

基廷:比較了解但仍然不夠,我們還有很多改善空間。

邱震海:哪些方麵還不夠?

基廷:在透明度方麵,我們一直處於被動地位。你可以觀察,一個國家的軍事設備,無論是潛艇、飛機、船隻,還是士兵,這國家想用這些來做什麼?利用這些設備背後有何意圖?用上那些設備,可帶來什麼力量?我們要得知的,是這一係列意圖。

邱震海:“小鷹號”事件的真正背景是什麼?大家都在猜。

基廷:我們沒有明確答案,我到中國時,多次跟他們談到此事。Peter,就在你提到的一月造訪行程中。在那些對話之後,我不知道是否那些對話有直接效果。但經過那些對話後,有數艘美國航空母艦到過香港。所以我想那隻是一個意外,可能是中國的行政措施。我相信在短中期來說,不會再發生那樣的事。

邱震海:之後你發表聲明,引起北京、台北跟香港高度關注,也引發擔憂,帶來嚴厲的批評。你說台灣海峽是公海,美國海軍不必被允許就可以進入。你可以說明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