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中國周邊一旦有事:美軍如何出手?(1)(3 / 3)

2007年年初,基廷剛剛上任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首次訪問中國。

在一次與中國中央軍委領導人的會晤中,中國軍方一位領導人對他說:“我們準備建造航母。我們有了航母之後,西太平洋的事務我們會負責,並會向你們通報,你們就不用管了。”

基廷聽了,心裏一驚。作為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他心裏很明白,中國軍方的目的是逐漸將美國的勢力從西太平洋向東推移,而這是美國絕不可能接受的事情。

基廷的內心雖然吃驚,但回答還是顯得相當的委婉:“我是一個在航空母艦上有著40年起飛經驗的飛行員,我可以告訴你們,建造一艘航母需要多少尖端技術。如果中國需要了解的話,我可以提供這方麵的幫助。”

我至今還記得,那年年初中國許多媒體是這樣報道基廷的這段話的:“美太平洋司令基廷表示,美國願意幫助中國建造航空母艦。”

基廷的黑色幽默,居然被中國媒體善意地“為我所用”。基廷後來很多次和我聊起這個故事,都是一臉的苦笑。

多年後的今天再回想當年,我們大家都可以釋然了。中國的媒體顯然善良過度,也缺乏國際經驗;而基廷上將顯然也敏感過度,“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最重要的是,七年後的今天,中國早已不是要不要造航母,而是需要幾艘航母的問題了。

從2007年到2014年,七年過去了。僅僅七年,太平洋東西兩岸的實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後來的七年裏,中國的軍力會發展得這麼快。從開始議論調整積極防禦戰略,到向釣魚島區域派出軍艦和軍機、設立航空識別區、組建國家安全委員會,僅僅過了七年。

2014年1月15日,美國《海軍時報》報道,基廷的繼任的繼任、時任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洛克利爾在一次美國海軍內部會議上表示,由於中國海空軍事力量的崛起,美軍對太平洋海域及空域的絕對控製時代正在走向終結。

太平洋司令部,美軍在東亞的“刀尖”。當“刀尖”獨霸的時代已經過去,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

故事仍要從2007年開始講起。

2007年6月,我第一次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裏拉對話”,當時在會議主辦方那裏登記的身份,隻是一名普通的電視評論員。

出身歐洲學術背景的我,在這之前很少與東亞安全格局打交道,更鮮與美國軍方接觸。

2007年1月,由我主持的《震海聽風錄》在鳳凰衛視正式開播。我給節目設定的第一個模板,就是中外對話。大家回憶一下就會發現,2007年左右,中國的周邊局勢已經開始複雜,甚至開始惡化,兩岸關係、朝核問題、中日衝突、中美軍力,一個接一個浮上水麵。

環顧全球,除了中東,似乎隻有東亞是第二個潛在的“危機灶點”。這裏就像19世紀的歐洲,大國的崛起、實力的失衡、主權的紛爭、領土的爭議、曆史的恩怨、未來的茫然,潘多拉的盒子放出無數“惡魔”,攪亂了人們的心。最重要的是,這裏的每一個紛爭,弄不好都可能演變成一場又一場的軍事衝突。

我的直覺是,對東亞安全來說,歐洲太遠,美國太近。歐洲隻能遠遠提供曆史的借鑒、智慧的觀照,而美國才是實實在在的對手。中國崛起,沒有一個環節繞得開美國。

我決定走出歐洲,走近美國。而走近美國的最直接的途徑,就是走近美國軍方。

中國軍方首次與世界平視?

俗稱“香格裏拉對話”的這次會議,其全稱是“東亞安全峰會”,由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於2002年創辦,每年6月在新加坡香格裏拉酒店舉行。參加會議的有亞太各國的國防部長、防務官員、學者。

在這裏,你冷不防就會遇到一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政治家或軍方巨頭。他們身邊的智囊、學者,每一個的身上都有取之不盡的重要素材。

從2002年到2007年,中國與“香格裏拉對話”保持謹慎距離,若即若離。之所以稱中國若即若離,首先是因為中國從未缺席,其次是因為中國從不熱衷。2007年之前,中國每一次都派代表參加,但基本上都來自外交係統或軍方的低層次人員,而從未有軍方高級人士出席。這一點與地區各國的國防部長雲集,形成了截然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