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中國周邊一旦有事:美軍如何出手?(1)(2 / 3)

多年後,當我和已經退休的基廷再次見麵,共同回憶這些年走過的道路時,才發現其間中美兩軍的態勢有了很多變化,中美兩國的實力態勢更是有了許多變化。與之相伴隨的,兩國軍人的心態、思維和行為方式,不經意間也有了許多變化。

也許唯其如此,當我們再次回首的時候,忽然有種舉重若輕的感覺……

美四星上將:風雲歸於平淡

2013年6月初,新加坡香格裏拉酒店。“香格裏拉對話”的酒會現場,人頭攢動,熙熙攘攘。

時隔四年之後,我在這裏再次見到了基廷,美國海軍四星上將、太平洋司令部前司令。

曾幾何時,中日紛爭、朝鮮核試驗、中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的實力延伸,都屬於他的職務管轄範圍。

往前倒數四到六年,每年的這個時候,他都是這個現場的主角和風雲人物,一身戎裝,威風凜凜。雖然在香格裏拉酒店的大堂,時常都能看到他的腳步匆匆,但那都是從一個雙邊軍事會談的現場趕往另一個現場,他的身邊永遠簇擁著精幹的隨從。大堂裏眾多的記者要接近他,幾乎是一個奢望和夢想。他發表的每一句話,第二天都可能成為地區間英文和中文報紙的頭條。

但此刻,他就站在我的麵前,手上端著一杯酒。我們麵對麵地站著,看著彼此,沒有太多寒暄的話,也沒有太多需要熱切交流的信息或討論的話題。但我們彼此明白,這才是一種熟悉的狀態,而不需要太多的客套或寒暄。

這是退休四年後,基廷第一次重新出現在新加坡“香格裏拉對話”的現場。四年不見,他似乎蒼老了一些,一身戎裝換成了筆挺的西服,皺紋爬上了眼角和臉頰,讓他看上去蒼老,但也慈祥了一些。

我們拿著酒杯站著,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大家的臉都有點微紅。無論是中日釣魚島的紛爭,還是朝鮮可能進行的第四次核爆,抑或是解放軍的新航母“遼寧號”,似乎都已不再是我們感興趣的話題。

“Peter,你什麼時候邀請我和我的太太去香港吧,我去參加你的節目。”這時,基廷喊著我的英文名,這樣對我說。

他說的是我主持的《寰宇大戰略》。作為鳳凰衛視的一檔戰略節目,我們確實有些經費,每周從世界各地邀請嘉賓飛到香港或深圳錄製節目。

他還記得,從2007年到2009年,我每年6月都要和他在新加坡進行一場電視對話。

他也許還記得,2008年夏天,在對台軍售問題上,當他因被媒體誤解而在美國內部受到很大壓力時,我在節目中率先幫他澄清。這一切,都是通過他的貼身副官傑弗裏·布雷斯勞上校安排的。

那些年,在基廷、傑弗裏和我之間,確實有著一些令人追念的故事。這些故事,一直延續到今天,延續到我與基廷之後的曆任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之間。

僅七年:美國海空獨霸時代結束

基廷是在2006年下半年上任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一職的。

那一年,中美軍事關係雖然沒有大風大浪,但這種平靜似乎是浪尖間的低穀,或是暴風雨間隙的寧靜,平穩中總讓人感到有一絲的不安。

那一年,在台灣方麵,陳水扁的“台獨”將台海兩岸搞得幾乎天翻地覆。“法理台獨”和“修憲”使兩岸關係充滿緊張氣氛。雖然,其時國共關係已經緩和,馬英九作為國民黨內的“未來之星”已開始上升,但台海上空的戰爭烏雲卻日益密布。從20世紀90年代末的“台海必有一戰”到“2008年台海必有一戰”,大陸決策層及智囊們的戰略研判,日益向著台海軍事鬥爭的方向延伸。

那一年的10月9日,朝鮮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震動東亞各國,六方會談實際上宣告階段性破產。中國外交部在指責朝鮮核試驗時,使用了“朝鮮悍然進行核試驗”的嚴厲措辭。

2006—2007年的中國大陸,從東海到黃海,幾乎都可聞到戰爭的些許硝煙。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的軍事現代化進程,也在這一年裏得到提速。2004年12月,時任中國總理信心滿滿前往歐洲,在突破歐洲對華軍售解禁問題上誌在必得,但最後無功而返。從這之後,中國基本放棄在突破歐洲對華軍售解禁方麵的努力,轉為自主軍工生產的創新。

2006—2007年的中國,也是中國正萬眾一心奔向北京奧運的兩年。雖然是以城市命名的“北京奧運”,但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從民族集體心理的角度看,她不是“北京奧運”,而是“中國奧運”,甚至還是“中國百年奧運”。原因很簡單,她承載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百年之夢,也象征著中華民族從衰敗到崛起的重要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