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利益、主權與認同(9)(1 / 2)

(四)當代中國民族國家角色建構及其理論成果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第一代領導就向世界人民宣告,中國人民不計前嫌,願意在平等互利、尊重國家主權的基礎上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係,中國將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積極倡導和切實踐行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逐漸為國際社會認同,成為當今國際交往中的一項基本準則。1955年,中國用“第三世界”向世界明確界定自己,使中國負責任的國家角色和民族形象得到世界各國政府、各國人民的認同和讚賞。當下,在充滿差異、矛盾和衝突的民族國家的全球交往中,民族國家將扮演怎樣的國際角色,將塑造出怎樣的國際形象,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性質的民族國家來說,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來,中央領導曾多次強調,中國人民應繼續為世界文明和世界人民作出更大的貢獻,在國家交往中,積極進行公正的規範倡導,勇於承擔自己的國際責任,真誠地對待各民族國家和世界各國人民,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協調合作,這些努力極大地提升了中國民族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形象。

1.做負責任大國的思想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這個有著13億人口、廣袤疆域的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而且近年來,中國積極發展對外友好交往,積極參與世界合作與對話,特別是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國際作用。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政府如何遵守其承諾、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是國際上備受關注的問題。1997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在接待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宴會致辭中說,近20年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使得人民的生活、國家的教育水平以及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中國正作為一個對全球負責任的大國對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江澤民在北京舉行的《維也納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五次會議的開幕式上,就環境保護、中國的環保政策等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並強調:對於保護全球環境,中國是負責任的。中國政府和中國領導人站在曆史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來作出各項內政、外交重大決策。對此,時任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同誌在談到學習江澤民外交思想時,指出我們致力於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努力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展示了負責任的國際形象,贏得世界越來越多的尊重。

至此,中國正在從一個對現有國際體係、國際秩序進行批判、抵製、鬥爭的革命者、批判者逐漸具有了參與性、建設性的角色性質,而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正是這一新定位的反映。從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從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是中國做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則;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是中國政府的國際責任,也是中國民族國家的責任。因此,中國主張世界上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應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在處理國家關係時要追求互利共贏,從大處著眼,既要考慮自己利益,又要考慮對方利益。例如,在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中國從國內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在處理中美之間的人民幣彙率問題時,中國不以對抗和激化矛盾的方式對待問題,堅持現階段人民幣不能大幅升值、必須維持基本穩定政策的同時,也采取了一係列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措施,使中美兩國在人民幣彙率問題上的矛盾得到了化解。

2.和平崛起的思想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教育科技實力的進步,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的開啟,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的發揮,中國悠久曆史深厚的曆史文化的重新重視,同樣引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關注和擔心。一些國家或地區,尤其是一些一向不喜歡、不認同、不了解中國的國家或國外政治力量提出了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論調,如“中國經濟威脅論”、“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糧食威脅論”、“中國資源威脅論”、“中國不確定論”等等;而中國國內也有許多人在關注和談論中國的崛起問題。對此,中國政府在各種外交場合強調,中國將繼續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國決不稱霸,中國的發展決不會對任何國家、對世界構成威脅,相反將有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