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利益、主權與認同(9)(2 / 2)

和平發展(崛起)理論是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在2003年11月召開的博鼇亞洲論壇上首次提出的,此後胡錦濤總書記以及溫家寶總理在國內外不同場合具體闡述了中國和平發展的思想。2005年12月國務院發表了《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全麵闡釋了和平發展理論,並將其提升到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和平發展的基本要義在於:第一,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是在改革開放、融入世界後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同時又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第二,中國的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通過全體中國人民的艱苦奮鬥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同時堅持改革開放,參與全球經濟競爭。中國的發展不是走曆史上西方國家殖民化的道路,也不是重複曆史上一些後發國家的武力征伐的道路,而是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和平式的發展,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和平競爭。第三,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世界構成威脅。中國走一條和平、共贏式的發展道路,“中國堅持實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把既符合本國利益又能促進共同發展作為處理與各國經貿關係的基本原則,堅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經貿關係,不斷為全球貿易持續增長作出貢獻”。和平發展理論向世界表明,中國將不會走挑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是走一條合作、共贏式的發展道路,做體係的建設者而非挑戰者或破壞者。

3.和諧世界的思想

在西方文化語彙中,“崛起”(rise)天然地與“衰亡”(decline fall)聯係在一起,用以描述帝國(大國)命運。如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保羅·肯尼迪的《大國的興衰》等曆史著作對帝國命運的探討,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西方語境對“崛起”的帝國意味,並含有“霸權交替”、“權力轉移”的潛在邏輯,因而新興大國的崛起往往引起傳統霸權國的不安;而篤信“民主和平論”的西方人對中國能夠走向民主的未來表示懷疑,因而他們更能認同“中國威脅論”,而懷疑“中國和平崛起論”。中國的另一種表達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但“複興”一詞同樣會引起周邊國家對中國試圖恢複朝貢體係的疑慮。所以,對於中國的發展與和平意願還真是要有一種很恰當的表達。進入21世紀,2005年9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表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講話,首次向世界提出“共建和諧世界”的國際戰略主張,強調繼續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建設目標,又強調堅決走“和平的發展道路、開放的發展道路、合作的發展道路”。中國的“和諧世界”思想和理論逐漸為國際社會所認同,對中國的民族國家的世界角色和國際形象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近年來,和諧世界論被逐漸發展為新時期中國對世界秩序的一種戰略構想。它實際上是對“和平外交”、“新安全觀”、“負責任大國”、“和平崛起”等國際戰略思想的發展,表達了中國政府對於世界秩序的基本構想和展望。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麵的內容,即“民主、和睦、公正、包容”。和諧世界反對國際關係中的獨斷專行和單邊主義,反對以強淩弱,主張多邊主義和平等協商,促進國際關係的民主化。和諧世界堅持和睦互信,堅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平等協商和談判解決國際爭端或衝突,反對侵略或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主張實行新安全觀,通過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製,共同防止衝突和戰爭。和諧世界主張實現全球經濟平衡有序發展,縮小而非擴大南北差距,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和諧世界堅持文明的多樣性,主張各國應尊重彼此自主選擇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反對文明衝突論和以我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