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利益、主權與認同(8)(1 / 3)

第二,推進“一國兩製”在香港、澳門的落實,積累了成功經驗:在主權過渡時期堅持“以我為主”的方針;“港(澳)人治港(澳)”必須堅持麵向港(澳)人、依靠港(澳)人的政策;不斷加強與祖國大陸的社會經濟聯係是實現“港(澳)人治港(澳)”的重要基礎;對解決台灣問題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三,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祖國統一的核心利益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從兩岸同胞的福祉出發,在推進祖國統一上,提出了一係列意見和建議,概括為“四個四點”,製定《反分裂國家法》,為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分裂活動提供法理基礎和法律震懾,開創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局麵。

4.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國家主權對外建構方式

從現代意義上來看,民族國家主權的建構主要表現為國際政治層麵上的建構,即我們前麵所說的國家主權的對外建構。國家主權的對外建構,一方麵,是指通過戰爭、武力或武力威脅、政治鬥爭、法律訴訟等鬥爭方式,反擊國外侵略、顛覆、破壞和損害國家主權的活動;另一方麵,是指通過談判協商、參與國際組織、發展國際合作、建立友好關係、拓展文化交流、推動民間交往、發展政黨關係等和平方式,取得國際社會對國家的主權利益主張和主權權力行為的尊重、認可、諒解和支持。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以來,中國民族國家主權的對外建構取得了極為豐碩的理論成果。

第一,基於國際形勢和中國實際,確立主權外交新方略:“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的方針。

第二,擴大在國際舞台上的活動空間和回旋餘地,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積極地推動、改善和調整與世界上主要大國的關係,努力構築麵向21世紀的大國夥伴關係框架。

第三,進一步穩定和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關係,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合作,維護國家主權。

第四,拓展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鞏固中國外交的立足點。

(三)當代中國民族國家認同建構及其理論成果

民族國家主權的建構既是一種客觀的權力及其規範的建構,又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及其認同的建構。如前文指出的,國家認同與人們的生存方式、生存狀態密切相關。對民族國家來說,其存在的合法性取決於人們對它的認同,尤其是組成民族國家的各民族成員對它的認同;而人們在多大程度上認同國家,是以該民族國家為個體生存所能提供的生存論條件為前提的。正因為如此,如今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竭力改善自己的生存論條件,建構自己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並試圖將自己的價值觀提高到意識形態的地位上加以闡釋,通過價值觀體係的建設,特別是通過自己的核心價值體係的建設,培養和建構自己獨特的民族國家認同,為該民族國家的政治製度提供合法的保證。對於民族國家中的個體來說,他的生存論條件需要不斷地得到改善,這些生存條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環境等方麵,即民族國家共同體為個體的生存和發展所提供的地理空間、物質利益、政治法律製度下的公民權利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價值形態。所以,民族國家認同主要包括利益認同、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三個方麵。下麵,我們就這三個方麵總結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來,黨對當代中國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理論成果。

1.當代中國民族國家認同體的建構

民族國家認同體就是民族國家共同體,民族國家的存在與發展、利益與製度、文化與價值等因素構成了民族國家共同體,深刻影響著民族國家內的各民族成員或國民對國家的認同。因此,民族國家認同體建構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建構民族國家內個體成員生存和觀念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既是一種利益的共同體,又是一種政治共同體,還是一種文化共同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為當代中國民族國家確立了一個認同體,它使中國民族國家認同體建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曆史階段,沿著這樣一種理論和實踐路徑,當代中國民族國家共同體建構取得了積極的理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