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建構國內各民族共同的利益是實現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也是現代國家的利益建構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的實施以及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切實推行,國內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利益,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利益,少數民族的利益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利益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成為當代中國民族國家建構的共同利益。1979年鄧小平談到我國的民族工作時指出:“我國各兄弟民族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早已陸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結成了社會主義的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關係。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愛國人士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實現四個現代化進程中,各民族的社會主義一致性將更加發展,各民族的大團結將更加鞏固。”
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來,中國國家利益的“民族化”建構突出特點是,民族問題、民族利益等逐漸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中,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成為新時期中國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江澤民1995年視察陝甘寧地區時指出:“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個部分,民族問題隻有在解決整個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逐步解決,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隻有在建設社會主義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
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是國內各民族實現自身利益的前提和保障。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保證國內各民族人民實現真正平等,消除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別;才能在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解決和消除某些具體權益主要是經濟權益方麵的矛盾和糾紛;才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保持和發展各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避免因工作不慎或不當而傷害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和感情;才能從根本上抵製國際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分裂和顛覆活動,維護各民族團結、穩定和發展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麵,如果各民族地區長期落後於先進地區,那麼中國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最終成功。江澤民1995年視察陝西甘寧地區時指出:“沒有西部地區的繁榮昌盛,就不可能實現我們整個國家的繁榮富強,沒有西部地區的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就不可能保持我們整個國家的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沒有西部地區的全麵振興,就不可能達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振興;沒有我們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我們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終成功。”
4.扞衛國家的根本利益,維護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民族國家利益的建構,在民族國家的全球交往中,積極融入全球共同體,努力成為全球共同體的一部分,在全球競爭和合作中獲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同時,在全球投資貿易、國際規製、全球公共事務、文化價值等領域的全球博弈中維護和拓展本國的國家利益。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方麵,在不斷重構國內社會經濟結構、培育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積極融入全球共同體中,堅持國家利益的核心原則,維護和擴展國家戰略利益的範圍和空間。
其一,維護國家安全利益:防止外敵入侵,預防、製止和擊退對本國領土的軍事進攻;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安全環境;推進軍事現代化變革,實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堅持質量建軍,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推動多邊安全合作,拓展中國的安全利益。其二,拓展國家政治利益:維護中國的獨立和自主;保證社會穩定,避免和製止可能出現的社會動亂。其三,擴展國家的經濟利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開拓國際市場資源,獲得技術、管理經驗、資本和資源,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倡導和推動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實施走出去的戰略,擴大國際份額,壯大國有經濟勢力,提高民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其四,維護國家文化利益:堅持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化產業走向世界;開展文化外交,在國際交往中倡導並注入中國傳統文化要素;維護中國文化安全,加強文化管理,構建中國特色政治文化。另一方麵,在當代中國國家利益的全球化建構中,中國並沒有固守自己的“狹隘”的民族國家利益,而是站在維護和發展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基點上,從以往的意識形態化的國際主義逐漸轉向維護世界人民利益的世界主義,樹立中國民族國家的全球意識,在民族國家的全球交往中,以國際事務的是非曲直為基礎,以維護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原則,來分析和解決國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