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利益、主權與認同(7)(2 / 3)

(二)當代中國民族國家主權建構及其理論成果

國家利益是民族國家建構基礎和最高原則,而國家主權利益則是民族國家利益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由於國家主權歸根結底是因利益鬥爭而建構起來的,因此,國家主權的建構服從國家利益的建構。當主權原則與國家最高利益相抵觸時,需要權衡利弊,不排除在國家主權的具體問題上作出暫時的讓步,服從於國家最高利益。但國家主權又是民族國家利益的天然保護傘,成為一定社會群體包括階級群體維護自身既定利益的有力的政治權杖。因此,民族國家主權的建構總是圍繞著主權對內的至高性、對外的獨立性、結構的完整性等方麵展開的。換句話說,國家主權的建構包括國內政治層麵的建構和國際政治層麵的建構。盡管全球化給民族國家主權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在全球性交往中的世界各個民族國家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計,又無不在強化著國家主權的建構,無不是從國內治理實際出發,依據傳統主權理念和當下全球主權交往中通行做法來加強國家主權建構,積極倡導一種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型的主權正義。

當代中國的國家主權建構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實際出發,圍繞著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製度、維護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在國家主權交往中轉變國家角色和職能、提高國家主權能力等方麵進行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以來,我們進一步開展了中國國家主權建構的創造性的實踐探索,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

1.進一步完善人民民主專政與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驗、基本綱領和基本製度,它體現了中國國家主權的性質、宗旨和當代中國民族國家建構的基本價值旨趣。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是指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是中國社會主義國家貫徹和落實人民當家作主、人民利益和人民監督以及依法治國、黨的領導的製度保障。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以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

第一,人民民主專政方麵。一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重塑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合法性基礎。當前,在人民民主專政傳統的曆史合法性、階級合法性和意識形態合法性的資源逐漸流失的情況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先進生產力、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先進文化為基點,重新塑造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利益基礎、人民群眾基礎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基礎。二是創造性地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思想。三是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推動人民民主專政的法治化建設進程。

第二,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方麵。一是從理論上進一步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在中國政治生活和中國政治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大製度是中國政治的優勢,是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的核心和基點,是理順各種權力主體關係的關鍵,是保障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最好組織形式和最高實現形式。二是進一步理順了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一係列關係。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黨通過政策與人事建議、人大常委會黨組、人大代表中的黨員幹部的自身努力、黨員幹部的黨紀約束等實現黨對人大的領導;以製度的方式明確規定了人大與政府的關係是權力機關與執行機關、決定與服從的關係;公民與人大的關係逐漸歸位為“授權”與“代理”

的關係,代表對人民負責,與選民建立固定的聯係製度。三是完善了人大代表的選舉製度,縮小了省(自治區、直轄市)、全國兩級人代會中城鄉代表人口比例,實行差額選舉,嚴格依法進行。四是完善了人大監督機製,強化人大的監督職能及其監督程序化,強化公民在選舉製度中監督機製。

五是人民代表大會的內部結構得到進一步的優化,人大代表的代表性逐步提高。

2.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解決我國民族問題、進行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一項製度創舉,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鄧小平曾經指出:“解決民族問題,中國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的製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的製度。我們認為這個製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我們有很多優越的東西,這是我們社會製度的優勢,不能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