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尋找加勒比(6)(2 / 3)

荷蘭東印度公司就是這樣在見風使舵的海盜操縱下慢慢變味。

從18世紀開始,遠東貿易出現了新的形勢,隨著競爭加劇,原產的香料價格越走越低,公司老員工逐漸失去進取心而一心紙醉金迷。土著居民也不喜歡這些貪得無厭的“紅毛鬼”,英國東印度公司乘機奮起直追。他們搶先用白銀支付中國商人的茶葉錢,博取本地商人的歡心,市場一個接著一個被英國人搶占,荷蘭東印度公司不可遏止地走向衰落。

整整一個世紀,荷蘭靠東印度公司起家,又因為東印度公司而沒落。

一個國家依靠一個公司決定命運,這是一件奇事。東印度公司的繁榮與蕭條主要依賴“以政府名義搶劫的海盜”,這又是一件奇事。

偏愛殖民地

本書伊始就提到過“殖民地”。

我們太鍾愛這個詞,不僅因為它始終沉浮在曆史當中,更因為隨著時代變遷它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內涵。“殖民者”這個詞最早的意思是:在未開墾土地上拓荒居留的遷移人群。而現在的意思則是:武力征服並奴役本地人的強盜。

15世紀之後,不論是西班牙、葡萄牙,還是後起之秀荷蘭、英格蘭和法國,都把殖民地像病毒一樣傳播到他們踏上的每一寸土地。在新世紀的浪潮中,世界各地都在“殖民”過程中以驚人的速度繁榮和發展。

有一個地方,它的發展相對於人類長長的曆史而言簡直可以用電光火石來形容,所有一切都要歸功於“殖民地”的建立,那就是北美大陸。北美大陸的整個發展曆程可以簡要概括為:一夥強盜首先登陸,把原始的生產關係和僵化落後的思維統統趕走;一群混不下去的落魄人兒接著上岸,在這裏結婚生子繁衍後代;為了擺脫舊君主的控製,一個沒有任何框框條條束縛的新國家建立起來了。

很遺憾,這個簡單的過程仍然和海盜有點瓜葛。

比如首先登陸這裏的強盜基本上都叫“海盜”,他們毀滅美洲文明的速度和他們殖民發展的速度一樣快,這在本書中多次提及。接下來上岸的移民有些複雜,下麵我具體介紹。

16世紀初,像吃過催化劑似的兩個小孩子“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地球社區裏瘋長,他們走到哪裏就搶到哪裏,美洲大陸是受害最深的地區,土著民族辛辛苦苦耕耘幾千年的文化一夜之間就被砸個稀巴爛。同樣是他們把“殖民地”最先引入北美,建立這些據點的目的就隻有一個:方便掠奪這裏豐富的資源。

這個時候,另一個新興的帝國英格蘭在“重商主義”的影響下已經厭倦了簡單粗暴的“打砸搶”,他們開始探尋一條永久占有殖民地的新路。17世紀以前,英王發給殖民者的特許證書主要對象是個人,這造就了一大批依靠“槍炮和玫瑰”成名的大海盜。17世紀之後,這個特許授權範圍逐漸轉移到一些合股的公司,弗吉尼亞公司和普利茅斯公司就是這個時候成立的。兩個公司在成立之初為了得到國王的寵信爭風吃醋,然而最後還是坐到一起,於1606年4月10日在英王詹姆士一世那裏領到了特許狀。

該證書申明了兩個公司對美洲殖民開發的專屬權力和特許範圍,這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特許經營。

拿到授權的倫敦公司(即弗吉尼亞公司)領先動手。1606年12月就組織了144名男子從英國出發,次年5月抵達北美的弗吉尼亞。這些臨時拚湊起來的人多半是些失業者和流浪漢,他們為改變命運而來到陌生的大陸。因為準備不足,發財致富心切,隻顧尋找黃金而沒有重視耕作,導致糧食短缺,其中一半人先後喪命,剩下來的人為了生存甚至做起了小偷和強盜。

普利茅斯公司的動作相對遲緩。1607年才組織了一批人來到北美的薩拉達霍克,因為同樣的原因,宣告殖民地計劃流產。一直到1620年的9月,一百多名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國清教徒乘坐一艘叫“五月花號”的帆船來到了北美大陸,他們的初衷是到這裏建立一個可以自由信仰宗教的聖地。其中的一部分人在船隻即將靠岸前簽署了一份自我約定享有平等的《五月花號公約》,因此這批清教徒和這份公約成為後來在這片大陸上建立的自由國度的象征。一批批的清教徒和掘金者前赴後繼,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陸續開發了13個英屬殖民地。

最先上岸的弗吉尼亞拓荒者似乎被人遺忘了,因為他們的出身,因為他們的淒慘結局。迫於生計的人們幹脆放任自流,有一部分人上船做了海盜。這些海盜的行為或多或少受到殖民當局的默許,也許那些後來的總督知道他們的無奈。到了18世紀初,許多殖民地總督幹脆模仿他們的“母國”英格蘭,向海盜頒發了許多允許私掠的特許狀,一時間,海盜行為空前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