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帝部落最早起源於古梁山
關於黃帝生於哪裏的爭論
我國著名學者張豈之在《陝北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一文中(見1990年4月9日《陝西日報》)肯定地說:“陝北黃土高原才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出生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族主要活動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逝世後安葬於今黃陵縣橋山(也在陝北)”。他提出三條理由:第一,黃帝出生於母係氏族社會,作為姬姓少典族後裔的黃帝不可能生於山東。第二,從考古發現看,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北方人主要居住在黃河支流的二級台地上。第三,從曆史上看,在周成王以前,沒有跡象表明姬姓勢力發展到山東境內。他排除了“山東壽丘說”和“甘肅天水說”。提出“黃帝生於陝北黃土高原說”。這個觀點很有道理,被廣為認可,但是黃帝生在陝北黃土高原哪裏?他沒有說。
基於張豈之的這個觀點,延安學者高其國在《軒轅黃帝評傳》一書中,提出黃帝出生的“具體地點可能是宜川的壽峰一帶”。他的理由主要是兩點:一、與宜川、黃陵接壤的黃龍縣,在1975年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鑒定屬晚期智人,被命名“黃龍人”,距今約3至5萬年,他認為黃帝距今1萬年左右,黃帝族可能就是這“黃龍人”的後裔。二、與黃龍接壤的宜川縣,也是黃帝父輩們活動的重要地域之一。這裏集中了大量的標誌遠古時代的文化遺跡。如在城東70公裏的盤古山、盤古廟、人祖山,在縣城南的玉皇廟(當地人把黃帝稱為玉皇大帝),城北的後土廟(黃帝臣),還有城東20裏古寨村的人祖廟等等,隱隱約約都與黃帝有些關係。特別是縣城東60公裏的壽峰鄉,因壽峰山而得名,他認為壽峰即壽丘。古時“峰”和“丘”通用,丘也是山,峰也是山,這裏可能就是黃帝的出生地。我覺得高其國的“黃帝生於宜川壽峰說”有道理,但證據還不夠充分,理由欠充足,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探討。
這些年延安的專家、學者以及熱心者,對黃帝生平和黃帝文化作了許多研究,成果累累,出版了好幾部著作,如高其國的《軒轅黃帝評傳》、蘭草的《軒轅黃帝傳說故事》、任景信的《軒轅黃帝與黃帝陵》、丁工的《軒轅黃帝》、薛光明主編的《軒轅黃帝不再是傳說人物》等,還有許多論文和文學作品。延安這些成果有許多新發現,豐富了對黃帝研究的內容,他們除挖掘史料外,最突出的一點是挖掘民間資料,因黃帝時代距今較遠,史料貧乏,所以民間傳說和遺址的發現,顯得尤為重要,這些也能補充和證實許多史實。
黃帝所處的時代是陶器\銅器時期不是石器時期
我以為要考究黃帝生平,首先要弄清黃帝所處的時代。黃帝距今有多少年,我們通常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是從黃帝時代開始的。我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成果表明,我國有史籍載已追溯到夏朝開始,夏代開國之年為公元前2069年,這樣我國已有4074年的曆史。再向前還有堯舜禹,再往前才到黃帝。依據《軒轅黃帝傳》的記載計算,黃帝距秦滅東周2731年,秦滅東周至今2249年,共4980年。據《三才圖會》記載:黃帝至明洪武元年約4060年,洪武元年是公元1368年,距今634年,以此推算,黃帝距今4694年。所以說黃帝距今五千年還是接近實際的。按照這個時間推斷,黃帝時期已不是石器時期,也不是母係氏族社會,在黃帝之前已發現有文字、陶器、銅器。黃帝時代我國已進人文明社會,已經從山林走向高原、平原,從狩獵走向農耕,從野蠻走向文明。在此之前經曆了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就拿文字的產生來說,經過長期的創造和傳播,到黃帝時代才逐漸成熟。著名學者駱賓基對金文考究後,認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產生於公元前2300至前2400年,也就是在夏朝之前,這是銅器上的文字,屬於銅器時期。1993年在山東鄒平縣苑城鄉發現龍山文化陶書,在一個陶器底部的殘片上,刻有5行11個字,比殷墟甲骨文早800年。西安半坡、臨潼薑寨,有很多的陶文,大約是公元前4800年到42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是公元前4300年到19000年。在伏羲時已有文字,伏羲氏16帝1260年,連同神農氏8帝520年,也就是說在黃帝之前1780年就有文字出現。甲骨文之前至少一千年就有文字,已發現的陰山岩畫,距今一萬年。再從青銅器考古發現證明,在六七千年前我國進人銅器時期,西安半坡遺址距今六七千年,發現有銅片,證明那時已能冶銅,已不是石器時期。根據這個判斷,黃帝所處的時代應是陶器時期和銅器時期,半坡村就發現了不少陶器。那時能采銅鑄鼎,使用指南針,說明冶煉業已發達。還“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一派農耕景象,還能建築房屋,建立村寨、城池。黃帝時期民族大一統,草創國家。修德治兵、撫萬民、度四方、創文字、興醫學、定算數、造舟車、製衣冠、定曆律,所以說黃帝是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從這時開始的。這時的中國社會應是原始社會的高級階段,已進入陶器、銅器時期。弄清黃帝所處的時代,也就好判斷黃帝生在哪裏、黃帝部落活動在哪裏。
黃帝是人不是神
其次要明確黃帝是人不是神,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氏,生黃嬌帝”。《史記·五帝本記》“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日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通鑒外紀》“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改姓姬”。所以這些記載,都說黃帝確有其人,他不是神,也不是傳說中的神話人物。蘭草先生以《黃帝四經》出土做佐證,撰文《軒轅黃帝不再是傳說人物》。他說“黃帝不是神,而是人,是偉大祖先”。《史記》記載黃帝去世後,傳位其子昌意的兒子高陽,就是顓頊帝,顓頊死後高辛繼承,是帝嚳,黃帝曾孫,他死後其弟放勳繼位,就是堯帝,堯在位70多年,發現兒子不能勝任,把位傳給舜,舜傳給夏禹。從黃帝到夏禹傳十世,1520年。這就是通常說的唐堯虞舜夏商周,都是世襲,一代傳一代,有名有姓。有根有據。蘭草他還說“黃帝”本來叫“黃地”,因黃帝族居住在陝北黃土高原,這裏的土地呈黃色,故叫“黃地”,“帝”是後人給封的。這也與《史記》“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的說法相一致。所以說,軒轅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是統一中國的開國元祖,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始祖。蘭草還著文說,“經考證,黃帝升天這是漢武帝巫臣瞎編的,黃帝陵不是衣冠塚,而是真正埋葬黃帝遺體的陵墓”。
有熊氏起源於古梁山
那麼黃帝部落生活和活動的區域到底在哪裏?古籍記載:“昔少典氏娶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陝西寶雞有薑水(亦稱歧水)等遺址,公認是炎帝故裏。那麼姬水在什麼地方,黃帝故裏在哪裏?
其主要依據是“生於壽丘,長於姬水”。
古大梁山,今叫黃龍山,遠古時像條巨龍橫跨秦晉,大禹治水時,鑿開龍門山,將梁山切斷,在陝西部分叫大梁,在山西的叫呂梁。黃龍山係(即大梁山係)是陝北黃土高原一條最大的山脈,東臨黃河,西接橋山,南是關中平原,北至延安及黃土高原,縱橫幾百裏。黃龍山主峰叫神道嶺、大嶺(即大梁),大嶺最高處石寨子,海拔1783米。黃龍山脈是山川相間,溝壑縱橫,屬黃土地貌類型。被譽為陝北黃土高原之綠洲,是陝北黃土高原最大的一片山林。遠古時因黃河被阻,山的東麵一片汪洋,沼澤遍布。古人類起初主要起源於山林和有水的地方,靠狩獵捕魚謀生。在遠古時黃龍山不隻山大林密,猛獸特多,當然魚龜之類也豐富,這些都利於人類生存,所以說黃龍山應是古人類的重要發源地,理想的生存地。1975年在黃龍縣城南10多裏的窯門河發現“黃龍人”頭蓋骨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鑒定,屬晚期智人,距今3至5萬年,命名“黃龍人”。2002年黃龍又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黃龍人”頭骨化石,經鑒定也是屬晚期智人。近年還在縣北崾先鄉發現一件大石斧,長43公分,重10公斤,是目前國內發現最大的石斧,屬新石器時期的早期產品。2002年還在縣城發現蕨類植物化石,專家認為屬泥盆紀末至石炭紀時。距今約三億五千萬年至四億年,那時這裏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野獸繁多,很可能是恐龍的故鄉。在20世紀70年代其境內還發現了蘆木化石、矽化木和鹿角、劍齒虎牙齒等動物化石。這些都說明在遠古時,黃龍山就有人類生存和有許多動物。除此之外,還曾在黃龍縣城東的曹店發現原始部落灰坑兩處,在曹店南溝發現灰坑4個,縣城西小山上發現大量陶片、石器,這些遺址有石斧、彩陶片、缽、尖底瓶、盆、鼎、甕等多件。都屬仰韶文化遺址,接近黃帝時期,黃帝部落很可能就是“黃龍人”的後裔。黃龍還有山岔鄉貝坡遺址、範家桌子鄉石曲遺址和縣城南木瓜寨遺址,這些都是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既集中又分布廣泛,說明在新石器時期,黃龍山人類生存密集。60年代在黃龍山東南的韓城禹門口發現原始洞穴遺址,發掘出1200多件石器和化石,專家鑒定屬更新世中期到晚期文化,說明在8萬年前,我們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所有這些都足以證明,黃龍山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而且是晚期智人到新石器時期的氏族部落生存的重要地方。
黃龍山一帶是古人類生存的重要地方,有許多遺跡和傳說還可證明。在黃龍山東部宜川縣的集義鄉有盤古山、盤古廟,壽峰鄉有人祖山,當地流傳著開天辟地的故事,可以說從盤古時期這裏就有人類生存。在黃河流經黃龍山北麵的延川縣,黃河在這裏形成乾坤灣,傳說伏羲在這裏畫八卦,這裏還有畫卦處和伏羲村,伏羲河山上還有原始夷族人的都城——夷城,是風姓首領住的地方,傳說伏羲的母親風華胥就住在這座城裏。伏羲氏部落曾生活在這一帶,伏羲後代姓風,黃帝曾求教伏羲後代學八卦,並請來風後做他的宰相,風後就是山西解州人。大禹治水也留下許多遺跡和傳說,他導河積石,開鑿龍門。延川縣的“禹居村”,傳說是大禹治水時住過的地方,可能是他治水的指揮部。宜川縣黃河邊有個“姑父村”,因大禹娶了這個村的小姑,村民把他叫姑父。從以上這些事實,都說明黃龍山一帶遠古時就有人類生存和活動,是從這裏的山林走向高原、平原的。再從黃帝時的遺址位置看,也可以說明有熊氏主要活動在黃龍山及周圍。黃帝陵在黃龍山之西的橋山,黃帝大臣倉頡廟在黃龍山之南的白水縣,大臣風後應是延川人,陵在晉南叫風陵,這些地方都在黃龍山周圍和黃河邊,可見與黃龍山有關。而且黃帝的大臣和夫人都來自黃龍山及周圍,“得風後於海隅,得力牧於大澤”。黃帝的三個主要大臣風後、力牧、倉頡都在黃龍山及周圍。連他的夫人也在黃龍山及周圍。南宋《軒轅黃帝傳》中記載:‘啼娶西陵氏於大梁,日嫘祖。”大梁就是黃龍山,黃帝的第一夫人就是黃龍山的西陵氏女。這個大梁不是四川的大梁,黃帝部落那時還沒發展到那裏。黃陵縣有一線泉遺址,傳說是嫘祖洗絲的地方。黃帝又娶白水醜女為妃日嫫母,黃陵城郊至今還有白水泉,因嫫母思念家鄉心切,把那裏的一股泉水叫“白水泉”。從這些情況看,黃龍山應是黃帝部落早期活動的中心地帶,有熊氏部落就在黃龍山。
黃龍山,古時山大林密,猛獸繁多,至今還有金錢豹、野豬、野鹿等動物。黃龍縣已發現有鹿角、劍齒虎牙齒等動物化石,說明遠古時動物很多。《史記》記載黃帝“教熊羆貔貅虎”,說明黃帝部落住的地方野獸很多,有熊、羆、貔、貅、虎,還有一種名叫“蜣”的怪獸,可食虎,人畏而患之。黃龍山遠古時因熊很多,也很厲害,生存在這裏的部落就叫“有熊氏”,以熊為圖騰。傳說黃帝可以隻身獵熊,也帶領部落大肆圍獵猛獸。據記載,有熊氏曾建都“大梁龍門”,即黃龍山延伸到韓城的龍門山(禹門口),有向關中和山西發展之勢。這裏明確指出是大梁龍門。黃帝時代之前,在黃龍山西邊的橋山一帶。有個部落叫“有橋(嬌)氏”,因在“有熊氏”之西,又叫“西嶠氏”,他稱有熊國為“東方君子之國”。那麼“有熊氏”當然就在有蟜氏之東,橋山之東就是黃龍山,所以黃龍山是“有熊氏”的領地和發源地。有熊氏起源於黃龍山,經過相當漫長的年代才發展強大,起碼在一萬年前就在這裏就形成了“有熊國”,許多考古發現已證明了這一點。其疆域範圍:東臨黃河,西接“有嬌氏(即橋國)”,北連“伏羲氏(今延川一帶)”,南到關中平原,主要分布在黃龍山及黃河西岸一帶。又據說黃帝在與蚩尤打仗時,令士兵都戴有熊、羆、獅、虎等麵具,威懾對方。至今在黃龍縣白馬灘一帶,民間流傳一種“獵鼓”,人們戴著熊、獅、虎、豹等麵具,身披獸皮,敲鑼打鼓,狂歡勁舞。以此推測,遠古時的“有熊國”,就在梁山即黃龍山。
黃帝青少年生活在橋山沮水間
黃帝長於“姬水”,姬水在哪裏?
在黃陵縣境內有條河繞城而過,叫沮水,發源於子午嶺,沿橋山流入洛河。據穆長青先生“沮水、橋山、壽丘新考”一文中說:沮水的“沮”,通常讀聚(ju),在古章中,正好與“姬”字的讀音近而通之,因此“沮水”亦即“姬水”。按照殷商時代甲骨文和金文的特定含義,沮水名稱的內涵是“祖先之河”。《書·禹貢》中說“漆沮既從”,意思是漆水與沮水同源,漆水在銅川市境內,與沮水同源於子午嶺。按史書記載,黃帝應當長在這裏。黃帝族因居姬水,都姓姬,至今黃陵縣和陝北還有不少姬姓。還有一個發現,發源於黃龍山南麓流經韓城的一條小河叫“澽水”,“澽”與“沮”字不同卻音同,義近,也可視為“姬水”,可能與黃帝部落有關。
有熊氏部落與西嬌氏部落聯姻,“西蟜氏”又在哪裏?橋山,在黃陵境內,發端於子午嶺,經上畛子、雙龍、店頭,逶迤到黃陵縣城一帶,長90公裏左右。《爾雅》說“山銳而高日橋”。《史記·河渠書》雲“山行即橋”。都說像橋,叫橋山。《陝西通誌》中說:“橋山在中部縣東北二裏,山形如橋,故名橋山。”《史記》說“黃帝崩,葬橋山”,這些說的橋山,就是今黃陵縣這個橋山。“有橋(蟜)氏”就是在山高林茂的橋山發展起來,在黃帝之前就建立了古橋國。“有矯氏”,是一個較大的氏族部落,因地處有熊國的西邊,又叫“西橋氏”。穆長青還在“橋國的版圖與都城規模”一文中說:“橋國最早的版圖,大約是以橋山為中心,以子午嶺森林區為疆域,是有嶠氏部落之國,疆土包括今子午嶺東西山麓各縣,東至洛河(接近黃龍山),西至馬蓮河,國都在今黃陵縣城。到黃帝時,他克服炎帝,擒殺蚩尤,擁戴一統,會盟奠都,修城建宮,把橋國國都改建為黃城,城枕橋山,池麵沮水,土垣為牆,長846丈,高兩丈許。有上城、下城,還有四門和四宮。”黃城的發現,有著重要的意義。
“有熊氏”和“有蟜氏”,地域相連,和睦相處,於是“有熊國”君主少典娶“有蟜氏”附寶生黃帝。“有熊氏”與“有蟜氏”通婚後,兩國基本統一,到了黃帝時,他為總首領,由山林向平原發展,從黃龍山向西發展到洛川、黃陵一帶,擴及陝北黃土高原,南到關中。中心轉移到橋山,也就是今天的黃陵縣。疆域也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向西發展到周原一帶至寶雞,炎帝居薑水流域就是事實。我國考古發現,黃陵縣、洛川縣都有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尤其是橋山及周圍,仰韶文化較為豐富。這說明黃陵縣在黃帝時期及其以前,就有人類生存和活動。特別是關於黃帝的傳說頗多,如黃帝手植柏、倉頡造字、嫘祖養蠶等等,至今留存有黃帝手植柏、蠶仙洞、一線泉、漢武仙台、印台山、白水泉等遺跡。傳說嫘祖養蠶,也是有根據的。因為有自然的條件,黃龍山、橋山都有桑樹,也有野蠶,至今在黃龍山林中還可發現野蠶,嫘祖是蠶鄉之女,發展養蠶,理所當然。造船捕魚也有根據,共鼓造船是在黃河得到啟示的,因黃龍山東麵一片汪洋,陝北其他地方沒這個條件。這些傳說往往包含著曆史的真實性,能佐證許多史實。估計黃帝在黃陵生活了約40至60年,在這裏奠定了他的功業基礎,向全國發展,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死後歸故裏,葬在橋山。所以說軒轅黃帝生於橋山沮水之間,童年和少年是在這裏度過的。(穆長青、蘭草的文章均見《軒轅黃帝不再是傳說人物》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