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堯舜禹時代(3 / 3)

禹是一位聰明能幹的人,辦事周密勤謹,仁愛可親,通達守信。他的父親鯀治水失敗被處死,他決定繼承父親遺誌,把治水進行下去,舜帝就任命他負責治水。他接受治水的重任以後,經過一番實踐和考慮後,他運用科學的方法治水,就是疏通引導,有把握治水成功,但是還要各方支持,於是他向舜帝提出,派契、後稷、伯益、皋陶等協助。舜答應了他的要求,派四位賢良支持他。他吸取父親治水的教訓,認為要治洪水不能采取堵截的辦法,而必往順應地勢高低,采取疏通引導的辦法,這種科學方法,在當時來說就是個創舉。他從二十歲開始治水,到三十歲還沒結婚,一天途經宜川衣錦村,住在一農家,兩口有個閨女,半夜發洪水,眼看淹設村莊,禹不顧一切先救這一家人,這家人得救後,為感恩,願把女兒嫁給禹,禹結婚三天後,又去治水,此後三過其門而不入,從黃河中遊治到下遊,再沒回來。因他娶了衣錦村的小姑,村民稱他為姑父,並蓋了座姑夫廟,永久紀念,從此這個村名也改為‘姑父村”。曆經幾千年,這個村子至今依然存在。

《史記·夏本紀第二》:“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大禹治水的路線,是從帝都冀州開始的,先完成了黃河壺口工程,其後又治理梁山鑿通龍門。在雍州開通了荊山(富平)、岐山的道路,保障後勤供應,並讓涇水、漆水、灃水都彙入渭水。也有說大禹治水始於洛(河)和岐(水),因為要治理黃河,先要掃除陝西洛河和岐水的障礙,以保證後勤糧食等物資供需。這些說法也都有道理。

在治理了黃河後,接著又治了衡水和漳水,以及濟水和黃河之間的兗州,大禹疏通了這個地區的九條大河。又到青州,疏通了淮水和淄水,到徐州治理了淮水和沂水。大禹還改造良田,讓當地人種桑養蠶和耕種土地。還在豫州治理伊水、洛水、瀍水,注入黃河。還到荊州治理漢水和長江。大禹率領大軍治理洪水,幾乎遍及全國,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工程,是壯舉,是開創性的偉大事業。

大禹率千軍萬民,不避寒暑,不畏艱險,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才降服了洪水。這種不畏艱險,不辭勞苦和洪水作鬥爭的精神;這種公而忘私,一心為民眾謀利益的精神。這就是大禹精神,這種精神是改造自然、求得人類生存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感動了天下民眾,到處修廟紀念,流傳古今。

大禹治水,鑿開龍門(今叫禹門),大功告成,人們大舉慶賀,推舉他為部落聯盟首領。於是禹繼舜為帝,建立夏朝,設都陽城。陽城在哪裏?最早的陽城就在龍門韓城。

據《韓城古城》一書記載:禹門洞穴遺址告訴我們,距今5—8萬年的舊石器時期,韓城已有人類居住生息。而後新石器遺址又證明,大約7000年前在此的韓城先民已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史記·夏本紀第二》:“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麵朝天下,國號日夏後,姓姒氏。”這段話說的是舜禪讓天下於禹,禹建立夏朝,因黃帝族人稱夏人,他便稱國號夏後,認為是黃帝的後人,建國都於陽城。陽城即現在的韓城。

《詩經·韓奕》:“奕奕梁山,唯禹甸之。”說的是大禹曾治理過梁山這塊地方。《列國誌》載:周之陽城,有一處地麵日鬼穀……《隋書·地理誌》雲:‘韓城縣有鬼穀。”《韓城縣誌》載:“鬼穀在縣西南四十裏。”由這些記載看,韓城就是大禹初建夏的陽城。在韓城東塬相裏堡發現一條直通黃河邊的城牆,經考察就是古陽城遺址。陽城的名字在周朝還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更名夏陽。

以上這些都說明,夏禹最初建都的陽城在韓城。隨著夏禹治水工程的轉移,他的都城也在不斷轉移。

大禹治理黃河在黃河秦晉大峽穀留下許多遺跡,延川縣有禹居村,相傳是大禹治水時的指揮部,治理黃河的大工程是從這裏出發的。宜川的壺口、衣錦村、孟門,都留下大禹的足跡和傳說。韓城有大禹鑿龍門、建都陽城的遺址,這裏的人特別崇敬大禹,到處修廟紀念,至今還有5處禹王廟,其中在臨近古陽城的一座大禹廟,是全國建廟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禹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禹塑像是全國唯一最早的塑像。

此後,大禹沿黃河而下,繼續治水,到了河南。這時南方的三苗起兵向他進攻,禹當時武威顯赫,他親率千名士兵抵抗,終於打敗了三苗,將俘虜分給各部落當奴隸。他又將華夏族擴大,融合了三苗人。然後在塗山(今安徽懷遠縣)大會諸侯,建都陽城,即今河南登封告成鎮。他召集各部族的首領,在塗山會合。這次會合,表示全國的大統一,分九州而治,正式建立國家政權。各首領都拿著玉帛向他朝貢,聲勢浩大。大禹不但大會諸侯,而且對諸侯有生殺大權,他的權力已超過原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力,也表示出殘酷的一麵,表示進入了奴隸製社會。

夏禹在位45年,傳位於兒子啟,他是世襲王權的第一位君主,從此開始了“家天下”的製度。從此結束了原始社會製度,進入了奴隸製社會,產生了階級剝削的社會。禹東巡狩於會稽而死,葬於會稽山。

值得注意的是,一是從大禹開始,原始公社瓦解,出現私有製,進入奴隸社會,有了階級,這是一大變革;二是建立奴隸製國家政權,國家政權正式建立,中國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朝,經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確定,夏朝開國之年為公元前2069年;三是華夏民族進一步大融合,這時發展到長江中下遊。

大禹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治水精神,他公而忘私,艱苦奮鬥,戰勝洪水,使人民安居樂業;他還救濟災民,推廣農耕,開發土地,引水灌溉,為人類生存和發展開辟了道路。大禹治水的成功,是中國人類戰勝大自然的一個奇跡,一個壯舉。那時洪水成災,威脅到人的生存,大禹能帶領人民戰勝洪水,這是驚世之舉,對華夏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立了一大功。所以,大禹精神,流傳千古,永放光彩。

從堯舜到夏禹,實現了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轉變。中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經過了漫長道路,到了五帝時期走向高峰,由狩獵轉入農耕生產,文化科學也迅速發展,社會文明的程度大為提高,國家的規模逐漸形成,有了軍隊和管理辦法,雄立在世界的東方,在全世界也是率先步入文明,這段曆史甚為珍貴。

從此,華夏民族在崛起,民族精神大放光彩。華夏民族在長期的奮鬥中,也積累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到了堯、舜、禹時,繼承了伏羲、神農炎帝和黃帝的業績,又有新的發展,特別是對於社會文明和國家的形成和穩固作出了突出貢獻。帝堯大公天下、禪讓帝位,選賢任能、治固安邦、鏟除六害、解危安民、禮儀為本、政綱彰明,他的高尚風格千古傳頌;帝舜的品德很好,溫良恭儉讓,他能體察民情,教化萬民、施治刑政、上下一致、天下平安;夏禹的最大功勞是治水,降服了全國的洪水,戰勝了自然災害,這種公而忘私、艱苦奮鬥戰勝大自然的精神,為華夏民族求得生存和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大禹精神就是戰天鬥地的奮鬥精神。從黃帝到夏禹華夏民族的偉大精神逐漸形成,光照千古,震撼世界。這標誌著華夏民族走向成熟,走向輝煌。從此華夏民族進一步大融合,智慧得到充分發揮,社會文明邁了一大步,中國走向繁榮強大。

堯舜禹三聖的功德,深人人心,傳說甚多,到處還建廟,燒香祭祀,甚為隆重。因此各地出現了許多“三官廟”或“三聖廟”,奉祀的是堯舜禹三位神。這種現象起源於道教,奉帝堯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大帝”,居紫微宮中,又稱“紫微帝君”、“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奉帝舜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大帝”。舜有“清虛大帝”、“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等稱號。奉禹為“水官大帝解厄神”,稱“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大帝”。是因為禹疏導百川,治理水患,為民觶厄有功而奉祀的。所以,“三官”賜福、解厄、普度的精神,曆代延續,在民間廣為流傳,在年畫與祭神活動中,充分地表現出來。堯舜禹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

在黃河峽穀及兩岸,大禹的遺跡很多,禹王廟也很多,我們在韓城禹門口橋頭看到一個碑亭,據說在黃河的河心島有座古老的大禹廟,因修公路橋和鐵路橋被毀,立亭紀事。因大禹在禹門口大功告成,在韓城北原幾乎每個村莊過去都有大小不同的大禹廟,如今還有五處,唯周原村的元代大禹廟保存完整。

從黃帝到堯舜禹,中國曆史走向輝煌,中國的文化科走向繁榮,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充分展現。所以說,五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光輝的一個階段,不能說是傳說。從黃帝到堯、舜、禹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表現,也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永遠放射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