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前夕,堯廟已破爛不堪,僅存主宮門、光天閣、廣運殿和帝堯寢宮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堯廟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和維修。1965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國家拔專款,進行大落架重修,恢複了明代的規模,不久被火焚毀了廣運殿。從1998年開始複修,堯廟、堯舜禹三宮門、儀門、廣運殿全部修複。接著又建立“中國第一華表”,還建成10萬平方米的堯都廣場,周邊建造仿古街,形成獨具特色的大型文化博物市場,為弘揚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
古帝堯陵,位於臨汾市東35公裏的郭行鄉北效村西澇河北岸,依山傍水,翠柏鬱鬱蓊蓊。陵丘高50米,周長300餘米。《呂氏春秋·孟冬記》曾載:“堯葬於穀林,通樹之。”據傳,帝堯駕崩之後,萬民悲痛,送葬之日,人們掬土成山,留下此丘。陵丘之南建有陵園。有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豎立一石碑,上刻有“古帝堯陵”四個大字,筆力雄健,莊重古樸。
堯廟的曆史,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光彩,堯廟能幾千年流傳至今,可見他在中國的曆史上是相當重要,帝堯最大的功勞是把中國的文明推進了一大步。
魏曹植《帝堯讚》曰:
火德統位,父則高辛。
克平共工,萬國同塵。
調適陰陽,其惠如春。
巍巍成功,配天則神。
二舜帝的品性
舜帝(約前2179年),姓姚,傳說目中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虞舜者,名日重華。重華父日瞽叟,瞽叟父日橋牛,橋牛父日句望,句望父日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日帝顓頊,顓頊父日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舜是顓頊的七世孫。皇甫謐《帝王世紀》中記載:“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顓頊,……瞽叟妻日握登,見大虹,意藏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氏。”皇甫謐的說法與司馬遷的說法一致,都認為舜是顓頊的七世孫,黃帝的九世孫,生於姚地。
舜的部族先居於今濮陽地區東夷,後來遷到中條山西端蒲州一帶,即今運城一帶,運城市如今還有舜帝廟村,傳說舜生於此。東坡高埠稱“牛坡”,是舜養牛處;西灘稱“放馬灘”,是舜的牧馬場;“舜塬”橫貫蒲州境內,乃是舜開墾的一大平原;舜廟村中有一泉池,傳說是舜打的井。中條山西端有曆山,舜耕曆山於此,山中有南河,傳說是舜曾經活動過的地方;山西洪洞有曆山,山上建有舜廟。考古工作者在曆山發現有多處龍山文化時期遺址的灰坑和陶窯,專家認定這些都是堯舜時期的遺址。所以說,舜主要生活在晉南運城一帶。
由於舜的母親去世早,他的父親娶了後妻,生了個小弟弟叫象,他的後母與父合計要害死舜。讓舜修理穀倉,舜上去後他們放火欲燒死舜,因舜穿防火衣未燒死;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又讓舜去打井,舜打到深處,他們用土掩埋,不料舜從與另一井的通道逃脫。盡管父母和弟弟如此狠毒,舜不記前仇,仍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愛護弟妹。《五帝本紀第一》記載:“舜複事瞽叟愛弟彌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據說舜的人緣很好,他被逼離家到曆山耕田,當地人給他讓田界;他到雷澤去打魚,當地的漁民為他讓漁場;他到河邊去製作陶器,生產出來的陶器美觀又耐用。他到哪裏,那裏就人煙聚會,經濟發展,安居樂業。所以他的名聲遠揚,被天下人傳頌,堯帝和眾臣都看上了他。帝堯經過對舜的許多考驗後,認為舜在這樣的家庭中能孝敬父母,愛護弟妹,認定舜一定能治理好國家。堯高興地說:“好!舜啊!你謀事十分周到,品性很好。”於是堯帝舉賢任能,把帝位傳給了舜。
舜在執政期間,為了體察民情,親到各地巡行視察,每五年都要視察一次。為了治理好天下,設立四嶽十二牧,就是四個大臣十二個州官。根據四嶽十二牧的推舉,並任命棄為後稷,教民種植;任命倕為百工,教民工藝;任命益為山澤之官,教民林漁業;任命契為司徒,教化萬民;任命皋陶為法官,施治刑政;任命大禹治水等等。分工明確,井井有條。舜在位三十九年,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值得注意的是,在舜執政期間,國家機構進一步發展,分工明確,上下一致,天下平安。在帝舜時,與黎族、苗族作戰,所得俘虜稱黎民、苗民,作為奴隸,這時出現奴隸,有貴賤的區別,這時的社會製度也正在發生變化。
舜帝一生辛苦,操勞不息,最後因南巡而死於蒼梧,葬於九嶷山。今湖南寧遠縣九嶷區有‘舜廟”,內有一石碑,上刻“帝舜有虞氏之陵”七字。
鬆柏蒼蒼,舜德悠悠。舜的品德十分高尚,治國有方,受到後人稱讚,用“堯天舜日”比喻那時的君主聖明,太平盛世,並立廟紀念。運城也有舜廟及舜陵。
明朝張四維《謁帝舜廟》詩:
重華遺廟古城隈,城上薰風百尺台。
穀近二陵留異竹,泉分雙井沁新苔。
深山木石鹿仍過,廣殿簫韶風自來。
千栽垂衣逢舜旦,慶雲常是護三堂。
再從考古發現的許多遺址,也可看出帝舜時的興旺景象。
山西襄汾縣陶寺村古文化遺址,20世紀在50年代發現,從1973年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山西考古工作隊與山西省臨汾地區文化局合作,進行了十餘年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從出土的文物,經專家研究,認定屬於龍山文化範疇,稱為“中原龍山文化陶寺類型”,距今約四五千年,正相當於堯舜時期和夏代初期。1993年國務院將陶寺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寺文化遺址,正處於黃河中遊的山西省西南夏地墟的範圍內。從地望和出土文物聯係起來看,陶寺龍山文化即堯舜禹時期,與堯舜夏地墟有緊密的聯係。陶寺文化遺址的發掘,為探討堯、舜、禹的曆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從陶寺遺址發掘的實物看,龍山文化時期的先民們,在這裏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他們種五穀,飼養牛、羊、豬、狗等家畜,並已掌握高超的夯築技術。遺址中發現許多可供小家庭居住的房基,有半地穴式和窯洞等不同形式,居住地附近還有窖穴、陶窯、石灰窯、水井等生產生活設施。人們能鑿井取水,說明人類可以離開河床生活,標誌著人類在改造自然方麵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銅器的出現,更證實了人們進入銅、石並用的時代。這塊土地高阜平坦能種植農作物,地理環境優越,是人類群居的良好地原,是中國先民文明之源。
我在運城還參觀了舜陵和舜帝公園,這是表現出舜帝故鄉人們,對他的懷念和尊敬。
古人稱讚曰:
堯仁敷章土,舜德被流沙。
堯仁蕩蕩同高厚,舜德巍巍共長久。
從黃帝到堯舜時代,都是原始公社製度,原始生產資料社會公有製,沒有剝削,沒有階級。正如《禮記·禮運篇》所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尊重)能(酋長公選),講信修睦(和平)。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養老),壯有所用(工作),幼有所長(撫育),鰥(老男無妻)寡(老女無夫)孤(幼兒無父)獨(老人無子)廢疾(殘廢)者有所養。男有分(職業),女有歸(婚姻不失時)。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生產品共同所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各盡所能)。是故謀閉而不興(不欺詐爭利),盜竊亂賊而不作(不掠奪),故外戶而不閉(沒有私有財產,不用關大門),是謂大同。”Ⅲ這些描述說明堯舜時期中國社會相當文明,這與黃帝夢寐以求的“華胥國”基本相同,是典型的原始公社製度。在黃帝之前是氏族社會,各氏族各管各。到黃帝時代,出現部落聯盟,越聯越大,形成很大的華夏族,而且國家也在逐漸形成,走向社會文明。
到了堯舜時期,國家正在形成,開始建立城郭,社會製度也在發生變化,原始社會開始走向崩潰,到夏禹時進入奴隸製社會。而舜帝倡導的為人、持家、為官、治國為本的道德規範,把我國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一步,開創了我國道德文明的先河。舜帝以身作則,為全國樹立榜樣,天下明德皆自舜始,他被後人稱為“道德始祖”,“文明之元”。
三 夏禹的精神
夏禹(前2146-前2101年),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父姒鯀,母女誌。他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堯時被封為夏伯,又稱“伯禹”。由於治理洪水立了大功,被尊稱為“大禹”。
《史記·夏本紀第二》:“夏禹,名日文命。禹之父日鯀,鯀之父日帝顓頊,顓頊之父日昌意,昌意之父日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這段話的意思是:禹敏捷勤奮,他的德行不違規矩,語言和諧合於音律,身肢長短合於尺度,辦事先衡量輕重而後行動,努力不懈,嚴肅謹慎,符合綱紀。禹是一個道德高尚,辦事能力很強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