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堯舜禹時代(1 / 3)

黃帝為中華民族樹立了典範,從此中華民族走向興旺,中華文化走向繁榮,中國走向文明。到了堯、舜、禹時期,他們繼承了黃帝的事業,華夏民族正在興旺,國家正在逐漸形成中。華夏民族精神進一步得到發揮。向文明社會跨了一大步。從此中國雄立世界,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龍行天下,龍興華夏。本章欲論述堯、舜、禹三代,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和對社會文明的貢獻。

五帝時期,指的是從黃帝開始,經顓頊、帝嚳到堯、舜,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重要時期。黃帝開創了中國曆史,從此延續至今,五千年來沒有間斷。在五帝時期,中國原始公社達到了最高境界,國家正在形成和發展,到夏禹王朝,實現了向奴隸製社會的轉變,建立了奴隸製的國家。從此,中國走向興旺發達。據《史紀》記載,不但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上古的華夏族諸帝,是源出黃帝這位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邊地區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黃帝一係。《史記》卷一三○:“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台(怡)。厥美帝功,萬世載之。”(四聖指顓頊、帝嚳、堯、舜)所以堯舜禹繼承了黃帝的事業,華夏民族的優秀品質得到充分的體現,為後世頌場和繼承,使之華夏民族成為偉大的民族,中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

我前邊說了,黃帝的英勇奮鬥和開拓創新,為華夏民族的統一、國家的建立和文化科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到了堯、舜、禹時代,華夏民族又煥發出那些光彩呢?下邊予以簡述。

一 堯帝的風範

堯帝(約前2297),五帝之一。姓伊耆(祁),名放勳,號陶唐,因封於唐,故稱“唐堯”。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帝嚳、帝堯皆為黃帝之後,徙居於晉南平陽大地。據《翼城縣誌》記“帝堯是黃帝五世孫,相傳堯母是陳鋒氏,名慶都,有赤龍之祥,孕十四月,生堯於丹陵(翼城堯山)。育於母家伊之國(臨汾市堯廟鄉伊村),後徙祁(晉中祁縣),以祁為姓,稱伊祁氏。堯天生聰穎,年十二,即輔佐兄摯管理天下大事,被封於陶(山東定陶);年十五,改封唐(山西翼城縣);年十八,代兄摯為天子,以火德王都平陽(臨汾)。”堯首建國家,中國之稱始於堯,中國在堯、舜時,才形成城市。‘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始創城郭”。

堯帝被曆代視為典範的仁君,以勤儉、樸素著稱,辦事公正,體恤人民,他召集了許多賢德之人,幫助他治理國家和分管政事,如後稷(名棄,周人先祖)做農師,垂做工師,皋陶做法官,夔做樂官,舜做司徒掌管教育,契做司馬掌管軍隊。領導機構健全,分工明確。因此,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司馬遷對帝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若葵藿傾心以向日也。”(《史記·索隱》)孔子道:“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認為堯之偉大,隻有天才能比擬。

《尚書·堯典》說:“帝堯日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彼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帝堯的功勞很大,所以名叫“放勳”。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至於上下。他用人以德才為標準,能團結族人,考察百官,使百官是非分明,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天下臣民在堯的教化下,都能和睦相處。

以上這些記載,告訴我們,帝堯不但繼承了黃帝的事業和優秀品質,而且他很重視個人修養,更善於以身作則,教化人民,於是出現了萬邦和睦相處的局麵。由於這樣,中國人向文明跨了一大步。堯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後,對自己嚴格要求,生活十分儉樸。韓非子說:‘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斲,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不虧於此矣。”其意思是:堯用沒有修剪的茅草蓋屋,房裏的梁柱粗糙而沒有加工。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冬穿一件鹿皮衣,夏穿粗麻布衣。劉向說:“堯存心於天下,有一民饑則日此我饑之也,有一人寒則日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日此我陷之也。”堯就是這樣地如此愛民的“聖君”,自然會受到人民的愛戴。

堯帝年老時,他認為兒子丹朱的德才不能繼任,把權就沒交給兒子。司馬遷說:“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他便讓四嶽十二牧大臣推舉部落聯盟首領,大家一致推薦了舜。他對舜經過常期的考察,幫助舜完善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悌、子孝五種美德,覺得舜能總理一切事物,都處理得井井有條。他在明堂迎接四方來朝的賓客,賓客都肅然起敬;他擔任守山林的官,即使在暴風雷雨的惡劣環境也不迷失方向。舜輔政28年,堯甚是滿意。他認為舜的品質和辦事能力都很好,就把帝位讓給了舜,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在他即將年老的時候,才放心地禪讓,讓舜發揮自己的才幹。堯禪讓給舜,是傳賢而不是傳親,這種高尚的風格,在曆史上留下美名。禪讓帝位,在上古時那是高尚風格的體現,是感天動地之舉,深受人民尊敬,為後世帝王樹立了典範。

帝堯功績浩大,大體概括為:大公天下,禪讓帝位;選賢任能,治國安邦;治理水患,解厄安民;鏟除六害,天下太平;教民稼穡,豐衣足食;禮儀為本,政綱彰明;堯天昭昭,太平盛世。這些事實都充分地說明,堯帝也是創建華夏文明的奠基者,是我國古代典型的明智帝王。黃帝用武力統一了中國大地,成為各部落聯盟首領,國家初現雛形;而堯帝當了部落聯盟首領後,發揮自己的的智慧和勇敢勤勞,創建中華民族具有高度禮儀的唐國,特別重視個人修養,培養全民的道德風尚,這是中國走向高度文明的表現。

所以帝堯去世後,百姓三年舉哀不樂,群臣評議其一生的功德,用“堯天”比喻其功高和理想的太平盛世。

由於堯帝創立了禪讓的優良傳統,治國有策,教民有方,人們立廟祭祀,從古到今。

山西臨汾史稱平陽,帝堯建都於此。堯都平陽,在今臨汾城西南平山腳下的金殿鎮龍寺村。後人建廟祭祀,稱“堯廟”。在今天臨汾市城南有座宏偉的古建築群,就是人們仰慕的古帝堯廟。堯廟是曆朝曆代祭祀帝堯、帝舜和帝禹的場所。古稱“三聖廟”,其殿宇廣大,金碧輝煌。

宋朝範仲淹《謁堯帝廟》詩:

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

禹終平洚水,舜亦致薰風。

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

鄉人不知此,簫鼓謝年豐。

我對堯廟也進行了考察,堯廟經過當代複修重建,甚為壯觀。

平陽堯廟,晉代以前已有,原先建於汾河西岸。《魏土地紀》記載:“平陽故城東十裏汾水東原上有台,台上有神堯屋碑。”當在平陽城西南十裏,神堯台和神堯屋碑在今堯廟鄉伊村。西晉惠帝元康年間,遷徙到汾河東岸,當時建於平陽府城西南。

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658年),又遷移到平陽府城南五裏許,即現在的堯廟址。占地麵積700畝,楹室有400間,其殿叫“文思殿”,其宮曰“光宅之宮”,門稱“賓穆之門”。殿左有老君澗,右有德盛洞,後有玉皇閣,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宏偉壯觀。堯廟主體建築是文思殿,殿內所祀奉者是帝堯。唐朝特別重視建廟祭祀聖王和已故功臣,所以這裏香火綿綿。

到了元朝前至元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重建,賜白金20兩,良田15頃,為贍宮香火費,曆時4年,“儼然帝王之居”。不幸的是建成不久,遭地震之災,毀於一旦。到泰定元年(1324年),又一次重建和擴建。

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增修堯廟,將老君洞改為舜廟,將德盛洞改為禹廟,將玉皇閣改為執中閣,舜廟右為丹朱祠,禹廟左為皇英祠。並榜書三殿:堯曰“放勳”,舜曰“重華”,禹曰“文命”。三殿之前各樹匾額,堯曰“俊德協和”,舜曰“玄德”,禹曰“祗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了光天閣。至明末清初百餘年間,稱堯、舜、禹廟,或三聖廟。可見後代多麼的重視他們的功勞和品德,成為後人的典型表率,文明的榜樣。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陽發生強烈地震,堯廟三聖殿閣毀壞無存。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看到堯廟遭毀,撥款重修堯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全部竣工,康熙皇帝玄燁禦筆題寫各殿門匾,堯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萬世永賴”。道光十三年(183年)又一次重修。到鹹豐十三年(1853年)又毀於戰火。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經過修複,堯廟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