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他們仍按照漢代的貫例,在南郊祭天的同時,設五帝神位,加以祭祀,或在明堂中祭祀五帝。隋唐時期對黃帝的祭祀,沿襲南北朝,更進一步製度化、規範化。唐代土德,比較重視對黃帝的祭祀。在唐代宗大曆五年,鄜坊節度使臧希讓上言“坊州有軒轅黃帝陵闕,請置廟,四方饗祭,列於祀典。”唐代宗批準了這一請求,將在此地的黃帝陵廟致祭納入祭典。坊州黃帝陵闕,就是今黃陵橋山黃帝陵。在隋唐時期的黃帝祭祀還出現了一種新現象,就是皇帝下令設立專門的三皇廟和五帝廟,所以全國民間祭祀風行一時。
在宋元時期,對黃帝陵廟的致祭,受到高度重視,把黃帝陵列為重點加以整修維護,同時規定朝廷三年祭祀一次,並把唐代宗設置的黃帝廟,從橋山西麓移到東邊現在的位置。元代對黃帝陵廟的祭祀也很重視,《元典章》中規定:伏羲、神農、黃帝是開天辟地的先祖,國家應當祭祀。宋元時期,除了朝廷對黃帝陵三年一祭外,還有些名人也來拜謁,如北宋名臣範仲淹,元朝名道士張三豐等。
明朝對黃帝的祭祀有較大的變化,朱元璋在都城建立帝王廟,專祀三皇五帝及漢唐創業之君。他對黃帝陵寢也非常重視,認為軒轅黃帝不僅是醫家的祖師,也是中華民族的遠古祖先。洪武四年(1371年),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五,其中有中部祀黃帝。朝廷還派人對橋山黃帝陵廟進行勘察、修葺、籌備祭祀儀式。朱元璋降旨廢除各地建立的“三皇廟”和“由十大醫師祭祖”的禮製,規定祭祀黃帝由皇帝或派遣大臣祭祀,把橋山黃帝陵列為國家祭祀始祖的聖地,要求每次祭陵的祭文、祭祀日期、祭品名稱、數量和主祭、陪祭官員姓名都要刻石立碑,黃帝陵廟設五品護陵官兩人,明太祖還降旨在軒轅廟大殿內塑造軒轅黃帝坐像一尊,以便瞻仰祭奠。此後,三年一大祭,大祭時由皇帝親寫祭文,由太常寺派遺大臣攜帶香帛、貢品前來橋山祭祀。明朝諸帝對黃帝陵祭祀不斷,先後有10位皇帝遣使到黃陵致祭的碑文。
清代對黃帝的祭祀,仍沿襲明代。清朝黃帝陵廟的祭祀儀式隆重,規模宏大,次數較多。除常規之祭外,逢皇帝登基、太後壽辰、國家慶典、平息叛亂、水旱災害、五穀豐登、大功告成等重大事件,由皇帝決定祭祀黃帝。清朝祭祀黃帝陵共有30次,其中清世祖順治在位18年,祭陵1次;清聖祖康熙在位61年,祭陵9次;清世宗雍正在位13年,祭陵3次;清高宗乾隆在位60年,祭陵10次;清仁宗嘉慶在位25年,祭陵3次;清宣宗道光在位30年,祭陵4次。除此之外,還有愛國人士丘逢甲、陝西同盟會會員等前來祭陵。四近現代對黃帝的祭祀
1.中華民國時期
1912年,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派人祭黃帝,並寫了一首祭祖詞:“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中華民國時期,自1935年開始,由國家組織祭祀黃帝陵,一直延續到1949年。
1935年4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監察委員會推舉委員張繼、邵元衝,國民政府派鄧家彥,陝西省黨政負責人邵力子、郭英夫等組成祭祀團,前赴黃陵祭祀。因下雨延期,直到4月7日,各代表才來到黃帝陵前,開始祭祀,各界有5000多人參加,這是自民國以來最為隆重的一次祭祀。
1936年清明節,國民黨特派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代表國家前往橋山祭黃帝陵。
1937年,由於‘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國共再次合作,出現了國共雙方共祭黃帝陵的新氣象。1937年4月5日清明節,國共兩黨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同聚黃帝陵前,共祭始祖,在民族團結的感召下,在軒轅黃帝陵前舉行了共祭儀式。國民黨特派委員張繼、顧祝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陝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參祭。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涵(林伯渠),帶著毛澤東寫的祭文參祭。祭典由張繼、顧祝同、孫蔚如等主祭。
1938年和1939年仍然是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
從1940年到1947年,都是由國民黨一方祭祀。1942年國民黨總裁、同盟國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中正,原打算與胡宗南到橋山致祭軒轅黃帝,後因故未去,特題寫了“賞帝陵”三個大字,立碑紀念。在1944年,國民政府決定把“中部縣”改為“黃陵縣”。
1948年。黃陵縣解放,中共黃陵縣委和縣政府,清明節組織各界群眾,到黃帝陵隆重祭祀。
1949年清明節,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特電陝西省府主席董釗為代表遙祭黃帝。因黃陵縣已解放,典禮隻好在西安城內新城廣場舉行。這是民國時期的最後一次祭祀。
2.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公祭黃帝陵活動由陝西省領導人主祭,清明節在黃帝陵舉行。
清明節公祭自1955年開始到1963年,每年都由陝西省政府主持祭祀,所在地、縣領導陪祭,群眾參加。
自1964年至1979年因‘牡教”和“文革”,公祭活動中斷。
1980年,恢複公祭,每年都由陝西省政府主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連續不斷,直到1993年。
到1994年,清明節公祭黃帝,隨著改革開放和研究黃帝文化的深入,祭祀活動發生了重要變化。祭典由陝西省省長張勃興主祭,恭讀祭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和中央有關部門代表參加祭祀,還有各省市自治區代表,港澳台同胞代表參加,這就可以看出,再不是一定地域範圍的祭祀,而是全國公祭,恢複了自古以來國家祭祀黃帝的傳統。從此以後,每年都是這個規格,中央領人和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清明節都前來黃帝陵祭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於1993年4月5日,為整修黃帝陵工程題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鵬於1992年9月20日為黃帝陵基金會題詞:“發揚中華文明,振奮民族精神。”並於2000年5月2日來黃帝陵現場視察工作。
綜上述,從古代到當代,對黃帝的祭祀規格都很高,基本上都是國家級祭祀,而且固定地點在陝西橋山黃帝陵。
2009年清明節,規格如前,欣喜的是台灣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參加祭祀,看到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
五 民間對黃帝的祭祀
我國曆史上民間對黃帝的祭祀很是濃重和普遍,在古代全國各地幾乎都有黃帝廟,特別是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下遊分布密集。
據《延安府誌》載:延安五龍山有黃帝祠,延安五龍山即今清涼山。曾有黃帝祠,供人祭祀。我在甘肅平涼崆峒山看到“黃帝廟”,說明在陝甘一帶民間祭祀黃帝也很普遍。
黃陵縣當地的群眾,自古以來就有祭祀黃帝的傳統,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都要到黃帝廟敬神,祭祀黃帝,還有許多民間祭祀的方式和民俗習慣,形成獨特的民間祭祀文化,流傳千古。
再從陝北秧歌詞看民間對黃帝的祭祀。在陝北當地民眾對神很崇拜,在民間崇拜的神有六十多位,把黃帝視為一位重要的神。他們在祭祀這些神的時候甚是隆重,有一定的儀式,還載歌載舞,於是就有“謁廟秧歌詞”,祭祀什麼神,就唱該神的秧歌詞。可見民間把黃帝與百神同祭,已從古流傳到今。現抄《謁廟秧歌·黃帝》兩首:
黃帝姓姬號軒轅,中華民族共同祖。
人文初祖有記載,華夏帝王稱第一。
華是榮來也是美,更是廣大地遼闊。
繁榮美好又強大,華夏美名傳千古。
傳說遠古是天神,創造人類化陰陽。
泰山之上會鬼神,駕馭象車有六龍。
蚩尤在前把路引,風師雨伯灑道淨。
鬼神在後媵蛇伏,鳳凰在上覆禦頂。
黃帝生而有四麵,四方三界觀得清。
主司風雨雲雷電,駕馭百神伏四方。
創世以來即為神,天人之神會一身。
五帝之中居中央,厚德載物黃土祥。
黃帝聖祖創後法,始造文字有文明。
發明舟車號軒轅,命妻嫘祖教桑蠶。
始造宮室建邦國,算數音律啟文明。
豐功偉業入史冊,人文初祖稱第一。
黃陵縣現在的民間祭祀,確定自1988年起,每年重陽節,黃陵縣各界舉行民祭,個別年份還在其他日期舉行民祭。
全國各地還有多處黃帝廟和遺址,對黃帝的祭祀很普遍,在台灣、香港也有多處民間祭祀的地方和有多個研究黃帝文化的民間團體。甚至在國外也有研究黃帝文化的團體,如英國就有炎黃研究會。
無論是國家祭祀還是民間祭祀,都表現出中華民族對祖先的崇拜和熱愛,祭祀祖先就是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增強民族的團結和凝聚力。把中國的事情辦得更好,讓人民過上幸福安樂的生活,也就是和諧、富裕、幸福。通過詳述陝西橋山黃帝陵的真實曆史,以及對黃帝的祭祀,說明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傳統,對中華民族的振興和奮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黃帝陵位於陝西中部,炎帝陵位於陝西關中西部,華胥陵位於關中偏南,這三陵構成三角形,都集中在陝西中部,都在渭河流域和洛河流域,並靠近黃河。這三大陵墓,進一步說明這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的發祥地,是中國文化或說河洛文化的發源地,很值得重視和發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