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陝西橋山黃帝陵(2 / 3)

黃帝因為一統當時四方林立的各部落,帶領先民開創華夏業基,被尊為“第一真龍”,而埋葬黃帝的地方被稱為“天下第一龍穴”。

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曆朝曆代都十分重視對黃帝的朝拜和祭祀。

春秋時期至秦代,人們已開始祭祀黃帝,緬懷始祖。自漢朝《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黃帝陵,便成為曆朝曆代頂禮膜拜的聖地。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現在黃帝陵區保護麵積為3.24平方公裏,其中黃帝陵廟所在的橋山麵積為5667公頃。

黃帝去世後,人們為了表達對黃帝的懷念之情,便起塚為陵,立廟祭祀。《竹書紀年·五帝》:“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說明在黃帝去世後的當時,就塑造木像祭祀黃帝,還立廟祭祀。

《陝西通誌》(嘉靖)卷之十一:“橋陵,在中部縣北,橋山。《史記》:黃帝鑄鼎於荊山,鼎成而帝崩,葬於橋山。又雲:漢武帝北巡朔方,還,祭黃帝於橋山。”《陝西通誌》(雍正):“黃帝橋陵,陝西中部縣界。……橋陵在延安府中部縣,漢武帝臨祭橋山。”

黃帝陵自黃帝去世後就存在,這是事實,且在黃陵縣橋山。但橋山黃帝廟的修建較晚。

從史籍記載看,漢武帝祭祀黃帝時已有小廟,在此之前早有人祭祀。由於漢武帝的重視,讓司馬遷考證後,始建廟院,從此黃帝廟規模漸大,香火旺盛。漢武帝敬仰黃帝,也想成仙升天,在他上橋山時,令士兵掬土成丘,建造了一處‘祈仙台”,至今完整存在。台高13.3米,下圍120米,上圍22.5米。據《史記·封禪書》記載,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返回長安,途經橋山,築台祭祀,留下此遺址。明嘉靖十五年十月濟南唐鑄書寫了“漢武仙台”四個大字,刻碑紀念,立在陵前。

黃帝廟,俗稱軒轅廟,是供奉和祭祀軒轅黃帝的場所。軒轅廟分三個院,即:古柏大院、中院、祭祀大院。主要建築沿南北軸線,依次為廟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和軒轅殿。廟前區,由入口廣場、軒轅橋、印池、龍尾道等組成。

據《黃陵縣誌》記載,黃帝廟始建於漢代,王莽建立政權後,曾“遣騎都尉等,分治黃帝園於上郡橋疇”。疇,止也,神靈所止處。可見橋疇就是廟宇,是祭祀神靈的地方。王莽派人整修管理,建立九廟,第一廟為黃帝太初祖廟。

唐代宗時重新於黃帝陵建軒轅廟,形成規模,遂成為後代曆朝祭祀黃帝的場所。

宋開寶五年(972年)宋太祖趙匡胤降旨,修葺功德昭著的前代帝王祠廟,“坊州黃帝廟,即其一也”。但因舊有黃帝廟地勢狹隘,不便於尊崇,同時也為避水患,遂將黃帝廟由原來的橋山西麓遷至橋山東麓,即現在的地址。還重新修建了廟院、山門、過亭和大殿,塑造了黃帝像。這一大的舉動,奠定了現在黃帝陵的規模。

元泰定二年(1325年),軒轅廟西院保生宮發生火災後,泰定帝下詔保護黃帝廟宇,嚴禁破壞黃帝廟宇建築設施,禁止砍伐柏樹林木,並下令著專人看守保護。到了至正元年(1341年),順帝降旨,將軒轅廟西院被焚毀的保生宮重新修複。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規定對軒轅黃帝的祭祀,皇帝要親自撰寫祭文,派遣重臣前往參加祀典,‘禦製祝文”(即祭文)並要刻石留存。這些祭文碑記都立在碑廊。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派遣秘書監丞陶誼等人對橋山黃帝陵廟進行勘察,得知黃帝陵廟年久失修、損壞很大,即撥出銀兩,令陶誼等人負責修繕。天啟元年(1621年),對黃帝廟再次進行整修,耗時一年,對黃帝廟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不但增加了東、西兩個長廊,而且新修了數處平房和碑亭,以及供陳置祭祀品的場所,重新繪畫後的黃帝像,熠熠生輝,整個大殿棟宇輝煌。這樣以來,充分顯示出黃帝廟的煌煌大觀。

清世祖登基後,“以帝命肇祀於廟”,在黃帝陵軒轅廟進行祭祀。康熙初年數下詔令,命中部縣先後多次對黃帝陵進行整修和保護,先後在10餘次。尤其是在乾隆三十六年(1761年),對軒轅廟進行了一次更大規模的整修,經過整修,黃帝廟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民國28年(1939年)陝西省政府指令,黃陵始設陵園管理處。民國33年(1944年)建築陵園祭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十分關懷黃帝陵廟建設,1955年毛澤東親筆批示並轉信給總理周恩來,要求對黃帝陵進行整修。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直接關懷下,在1959年至1961年,我國雖然處於困難時期,陝西省人民政府仍撥款155萬元,整修廟院大殿,修建過亭,黃帝陵廟被整修一新。

著名曆史學家郭沫若題寫了“黃帝陵”三個大字。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陝西省將黃帝陵列為文物重點維護整修單位,並決定按古樸大方的原則,對黃帝陵廟分期分批進行整修。黃帝陵以它的人文優勢和比較強大的凝聚力,吸引著國內外炎黃子孫,並為祖圍的統一大業和經濟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早在1985年,張誌清擔任黃陵縣委書記時,黃陵縣委和縣政府決定重修黃帝陵廟,並要求將祭祀黃帝的規格,由省級祭祀升為國家級祭祀,因為曆朝都是國家祭祀。這一要求得到省上的大力支持,引起國家的重視,開始了整修黃帝陵廟的第一期工程。他擔任延安行署專員後,更是重視黃帝廟的修建和祭祀。

1990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李瑞環,在陝西考察期間,對整修黃帝陵和祭祀黃帝作了重要講話,他指出,在深化改革、擴大改革開放、加快祖國統一步伐的新形勢下,整修黃帝陵對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加強民族團結,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同時指出:“一定要把黃帝陵整修好、保護好、管理好。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從此以後,每年國家領導人和中央有關部門清明節都前來陝西橋山祭祀黃帝。此後,李瑞環先後四次來黃帝陵視察,並協調解決了第二期工程的資金和有關具體問題。

經陝西省人民政府研究決定,1991年成立省整修黃帝陵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1999年成立陝西省黃帝陵管理委員會,全麵負責整修黃帝陵工程的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和保護等工作。1992年,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黃帝陵基金會成立,為整修和保護黃帝陵募集資金。

1993年7月23日,陝西人民政府、國家建設部、文物局正式批準《整修黃帝陵規劃設計大綱》、《黃陵縣城總體規劃修編大綱》並頒布實施。第一期工程主要包括陵園區和廟前區,從1992年8月25日動工,到2002年9月竣工。第二期工程是祭祀大院,主要包括祭祀大殿、祭祀廣場、三出闕、東西角樓、隧道及環境綠化等。2002年清明節開工,到2004年3月15日基本完工。第三期工程,現在還正在籌劃。

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魂歸故裏,埋葬橋山,立廟祭祀,理所當然。如今黃帝陵廟區之大為最,曆史之久為最,曆來都是列為國家重點工程,也是國家級祭祀規格。

三曆史上對黃帝的祭祀

《禮記·祭儀》中說:“禮之五經,莫重於祭”,說明祭祀在中國曆史傳統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自中國人類步人文明,就祭天、祭地、祭祖先。中國人曆來對祖先的祭祀極為重視,這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竹書紀年·五帝》:“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這是最早記載祭祀黃帝,說明從黃帝去世就開始祭祀,他的大臣左徹,以木雕造黃帝像,舉國奉祀。

此後每個朝代的君主都把始祖黃帝當做祭祀對象,並隆重稀祭。清人史夢蘭輯的《全史宮詞》開篇卷一就是歌頌黃帝的12首詞。可見曆代都在祭祀和歌頌黃帝,現錄一首:

五旗八陣各成圖,戰法天教啟秘樞。

堯、舜、禹時代,黃帝更加受到人們崇敬。《國語》記載:“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宗禹。”說的是帝堯、帝舜和夏禹都尊黃帝為祖宗,重視祭祀。

春秋戰國時期,仍把黃帝視為遠祖進行祭祀,還打出了黃帝的旗號——黃學,承認黃帝是華夏族的血緣意義上的祖先的同時,更突出了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征的黃帝的意義。戰國時秦國已在祭祀黃帝了。《史記·封禪書》:“秦靈公作吳陽上疇,祭黃帝;作下疇,祭炎帝。”雍地是上古帝王神祀的中心。戰國初期,秦靈公三年(前422年)設疇祭祀黃帝和炎帝。他把黃帝當做祖先祭祀,而不是當神奉祀。

到了秦漢時期,對黃帝的祭祀出現了新局麵。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沿襲了秦國對白、青、黃、赤四帝的祭祀。漢高祖劉邦應陳涉起義,在沛舉兵時,就曾“祀黃帝”。他當皇帝後,以黃帝為榜樣,官方學說是“黃學”,在漢朝初期大興黃老學說。他還非常重視對黃帝的祭祀,按照秦朝的貫例,對五帝加以祭祀。漢武帝時在甘泉(淳化)築泰一壇,祭昊天上帝“泰一”,在壇之下設五帝壇,用祭天禮的規格來祭祀五帝(包括黃帝)。他為啥要在這裏設壇祭祀呢?因為黃帝曾在這裏建有明庭和設圜丘祭祀眾神和祖先。漢武帝率領十萬大軍巡視朔方,回歸途中經過橋山,看到黃帝墓,令士兵掬土成丘,堆成“漢武仙台”,也欲上天成仙。他的鎧甲掛在古柏上,留下“掛甲柏”的傳說。接著漢武帝於公元前116年舉行首次封禪大典,還8次到後土祠祭祀後土,這樣就把對祖宗的祭祀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