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陝西橋山黃帝陵(1 / 3)

這一章主要考究一下,黃帝是死還是升天?黃帝陵到底在哪個橋山?曆史上和當代如何祭祀黃帝?民間如何祭祀黃帝?對黃帝的祭祀有著怎樣的意義?橋山黃帝陵為何稱“天下第一陵”?

一陝西橋山黃帝陵

這一節,先探討一下黃帝是去世還是升天?對於黃帝去世,有兩種說法,一是說黃帝確實死了,而且是積勞成疾,病死的;另一種說法是黃帝乘龍升天了。黃帝是人,人必然要死,不可能升天;再說黃帝是華夏始祖,死了必然有葬身之地。先看史籍是怎麼記載的。

《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寰宇記》雲:黃帝葬橋山,今陵塚尚在。大曆七年置廟,開元二年敕修廟祭祀。

《路史·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三鼎於荊山之陽,以象泰乙,能輕能重,能瀆能行,存亡是諗,吉凶可知。武豹百物為之視火參爐。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葬上郡陽周之橋山。其臣左徹感思,取衣冠幾杖而廟象之,率諸侯而朝焉。”

《劍經》:“黃帝鑄鼎以疾崩。葬橋山。後五百年山崩,空室無屍,惟存寶劍赤舄(紅鞋)。”

《陝西通誌·陵墓二》:“橋山在中部縣東北二裏。其山形如橋,沮水環之,即黃帝葬衣冠之所。”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四:黃帝塚在橋山上。《漢誌》上郡陽周縣橋山有黃帝塚。《皇覽·(塚)墓記》,黃帝葬橋山。《史記》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於橋山上。

從以上記載看,多認為黃帝是病死的,因為他是人,人總是要死的,他死後葬在橋山。也有說成是乘龍升天,是上帝派他管理人間,任務完成了,派龍接他回天。我認為乘龍升天是人們的美好願望,希望他的靈魂升天,到天堂過更好的生活。如今老人去世,都稱“駕鶴仙遊”,世間無龍也無仙,隻不過是人們的理想和願望。黃帝既然是人,必然是死了,死了人土為安,就埋葬了。

至於黃帝埋葬在那裏,也有多種說法,但隻能是一處,不會是多處,我們應該確信一處,以便祭祀祖先,也去掉對祖先懷疑的弊端。

到底黃帝葬在何處?史籍記載也較多,這裏摘錄幾段。

《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漢書·地理誌》:“上郡,……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獨樂,有鹽官。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塚。莽日上陵疇。”

《元豐九域誌》卷三:“橋山,《漢地理誌》雲:上郡陽周縣南有橋山。《風土記》雲:陽周縣南有黃帝陵,在子午山。有軒轅太子陵廟。”《元和郡縣誌》:“子午山,亦日橋山,在(真寧)縣東八十裏,黃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處。“橋山,在中部縣治北,下有沮水。或雲:水從山底經過如橋,即軒轅黃帝葬衣冠之所。”

《黃帝功德紀》:“僑即郝也,葬於橋,因食其地,以世祀者……《唐表》:橋,姬後。在今陝西。”其意思是:橋,僑國,即是郝,因黃帝葬於橋,所以橋為采邑,世代奉祀黃帝。《唐表》中也說,橋姓是姬姓的後裔,在現在的陝西省黃陵縣。又據《姓氏急就篇注》雲:黃帝葬橋山,群臣守塚不去者,因以橋為氏。

根據以上記載,黃帝葬陽州(周)橋山,橋山在子午嶺,即現在的黃陵縣橋山。因為陽周在漢朝屬上郡,秦時為上郡,管轄地區南起中部縣(今黃陵縣),北到內蒙。以上說得很清楚,陽周橋山,即子午嶺橋山,黃帝陵所在地。《太平寰宇記·中部縣》中也記載:“橋山,《山海經》雲:蒲穀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大明一統誌·中部縣》:“子午山,在合水縣東五十裏,一名橋山,南連耀州,北抵鹽州,東接延安,綿亙八百餘裏。其在真寧縣,相傳黃帝葬衣冠處。”又雲:‘軒轅廟,在子午山旁,有黃帝陵。《史記》雲漢武帝北巡朔方,還,祭黃帝於橋山。……今按:延安府中部縣橋山有黃帝陵,本朝載在祀典。”

從以上這些記載看,所說的陽周橋山就是子午嶺橋山。都說得清清楚楚,黃帝葬橋山,魂歸故裏,而且他的第一夫人嫘祖也葬在橋山回軍嶺,所以對黃帝葬橋山無多爭議。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古今變遷,這個橋山早入史冊,至今如故。

所以說,陝西橋山黃帝陵是軒轅黃帝葬身處,不是衣冠塚,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曆朝曆代都是國家級祭祀,當今也如此,是公認的黃帝陵,享譽中外,是中華民族祭祖聖地。

中國素有“泰山天下雄,黃山天下奇,華山天下險,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橋山天下聖”之譽。“橋山天下聖”,是因為有黃帝陵廟的緣故。

再從風水學來說,黃帝是第一真龍,黃帝陵便是“天下第一龍穴”。盤龍崗是橋山最高點,狀如龍頭,其下北高南低,向南伸延地麵結“龍穴”。地形特點似龍口大開,龍舌長伸,至漢武仙台處,恰似龍舌微卷向上,黃帝陵處在龍舌中心,如龍口所含一顆珍珠。民間認為是屬罕見的“龍珠在頷’的風水格局。又因柏林古老又茂密,千姿百態,濃鬱蔥蔥,若從高處俯瞰黃帝陵外形,是活脫脫一條騰雲駕霧的巨龍。

黃帝陵南山狀似伏身巨虎,綿延十餘公裏而回望帝陵。黃帝陵以東的鳳凰山,因形似鳳凰而得名。黃帝陵西的玉仙山,狀似萬年神龜,回首翹望帝陵。黃帝陵南有印台山相照,又有沮水繞陵而過。龍、虎、龜、鳳俱全,“四靈”守護黃帝陵。黃帝陵坐北麵南,居高而不險,周圍有九峰朝向,極具天泰氣象,在曆代帝王陵中獨一無二。黃帝陵也恰在“風”字地域的中心,這就更奇了。

橋山黃帝陵“天下第一穴”的地位,在曆代堪輿家看來已是不爭的事實。由於有“天下第一龍穴”的庇護,華夏族的氣脈十分興旺,才能綿延不絕,遺傳萬世。

黃帝陵塚位於橋山懷中,坐北麵南,高3.6米,周長48米,環塚砌以青磚花牆,陵園占地麵積1300餘畝,有古柏81600餘珠,蒼勁蔥鬱,莊嚴肅穆。

陵前祭亭的兩副楹聯,表達了中華兒女對黃帝的敬重。

奠華夏宏大業基始祖恩德澤萬世;

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

中華國脈承龍脈,

黃帝英魂壯民魂

我們再從黃帝陵特有的古柏林來看,這是幾千年來的活化石,天下哪裏再有如此奇觀!

黃帝陵區,現有山林柏樹81600餘株,分布在陵區四周,占整個陵區植被70%,現為全國最大的古柏群落。保留有1000年以上的古柏30000餘株。這片柏林是黃帝陵的守護神,也是最好的曆史見證。橋山古柏,不僅數量多、樹齡長,而且品種也多樣,以側柏為主,還有扁柏、圓柏、刺柏等,還有奇特的“掛甲柏”和‘嚨角柏”等。僅廟院裏有古柏19株,樹齡均在2000年以上。由於自漢朝以後,各代朝廷祭祀和保護,柏山古柏群以其特有的特色,構成了黃帝陵景區奇特的自然景觀,把橋山妝扮得秀麗幽靜、蒼翠肅穆、充滿靈氣。橋山古柏群,全國唯有,不僅是中華民族悠久曆史的見證,更是黃帝陵真實存在的見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帝手植柏”和“掛甲柏”。據傳黃帝當年巡狩北方時,來到橋山,親自栽了一株柏樹,人稱“黃帝手植柏”,高11米,樹圍11米,年代之久可想而知,最粗壯、最古老,曆經五千年風雨,至今依然蒼翠挺拔,枝繁葉茂,顯示出無比頑強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被譽為“世界柏樹之冠”,人稱“天下第一柏”。“掛甲柏”又名“將軍樹”,其來曆是因漢武帝北巡朔方,返回途經橋山,到山上祭陵,將鎧甲掛在這棵柏樹上,留下紀念;而且此柏十分奇特,樹身斑痕密布,縱橫成行,恰似遍身麟甲,人稱“掛甲柏”。這些柏樹都是活化石,是最有力的曆史見證。

再從黃帝陵周圍的考古發現看,發現了大量黃帝時期的遺址。據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西安地圖出版社,1998年)編輯的資料,黃帝陵周圍暨黃陵縣境,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48處,多屬於仰韶文化遺址,也有龍山文化遺址,即屬黃帝時代的遺址。黃陵縣在2009年又發現遺址500多處。鄰近的洛川縣,發現屬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也多達106處。看來在黃帝陵周圍文化遺址十分豐富和密集,表明該地區是仰韶後期和龍山前期的一個中心地帶,屬於黃帝時代,是古人類活動的一個重要地區,這些遺址提供了具體的考古學背景證據。

陝西師大教授王暉在《黃帝祭祀名號與黃帝部族考》一文中說:“黃帝族早期活動的地域也許就在洛河(陝西洛河)之東北一帶,往後才發展到涇渭地區。黃帝姓姬名號軒轅氏均與龜黿圖騰有關。”說的有依據,我很讚同這個看法。

明朝進士唐鏑在明嘉靖十五年閏十月題寫“橋山龍馭”四個大字,立碑於墓前。1942年國民黨委員長蔣介石題寫了“黃帝陵”三個大字,刻碑立在墓前。1958年我國著名曆史學家郭沫若受毛澤東委托,題寫了“黃帝陵”三個大字,刻碑立於墓前。這些題字,都表示認可黃帝陵在陝西橋山。

綜上述,黃帝確實是病死的,享年一百多歲,死後葬在陝西橋山,經曆代保護和修建,黃帝陵廟規模宏大,所以說陝西橋山黃帝陵是公認的“天下第一陵”。

二 黃帝陵廟的曆史和整修

黃帝陵,古稱橋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塚,位於黃陵縣城橋山之巔。有川有原,川原相連;有溝有壑,溝壑縱橫;有梁有峁,梁峁跌蕩;有山有水,山水相融;有林有地,林地分明。素有“泰山天下雄,黃山天下奇,華山天下險,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橋山天下聖”之譽。“橋山天下聖”,是因為華夏民族始祖黃帝的陵廟在此,故號稱“天下第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