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黃帝的夫人和大臣(1 / 3)

本章再從考察黃帝的夫人和大臣的真實情況,來看黃帝的真實存在和他的活動範圍。據史籍記載黃帝主要有4個夫人,而黃帝的主要大臣有二三十人之多。這些夫人和大臣他們生葬在哪裏?他們與黃帝主要活動在那裏?通過對這些人和事的進一步研究,讓我們了解黃帝時代的真實曆史和真實人物。

一 黃帝的夫人及子女

據史籍記載,黃帝的妃子主要有4位,即嫘祖、魚彤氏、防風氏和嫫母。稱“妃子”是後人按封建禮製的稱謂,在黃帝時代不可能有皇後、妃子之類的稱謂,我看還是稱“夫人”較實際。《帝王世紀》記載:“元妃,西陵氏女,日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日女節,生青陽。次妃,彤魚氏女,生夷鼓,一名蒼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黃帝有4位夫人,都有名有姓有兒子。其他眾多史籍也有這樣的記載,可見她們是真的曆史人物。既然是真實人物,必然有生地和葬身之地。那麼4位夫人都是哪裏人?各自的情況又怎麼樣?我們還是從史籍中尋找答案。

嫘祖

黃帝的第一位夫人叫嫘祖,也叫雷祖,有蠕氏之後。她是我國養蠶和發明絲綢的創始人,人稱蠶祖、蠶神,民間有許多嫘祖廟和傳說。她生有玄囂和昌意兩子。嫘祖是哪裏人,說法也多,我們還是認真考證一下。《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軒轅黃帝傳》:“帝娶西陵氏於大梁,日嫘祖,為元妃,生二子:玄囂、昌意……”這裏明確告訴我們,黃帝在大梁這個地方,娶西陵氏女嫘祖為原配夫人。據傳說黃帝在大梁打獵時,遇到少女嫘祖和一群少女,嫘祖用野果熱情招待他們,黃帝與嫘祖便產生愛情,娶為夫人。

那麼大梁在哪裏?西陵又在哪裏?

西陵,《史記·正義》曰:“國名。”陵,《說文》:“大阜也”,也就是丘陵的意思。這樣看來,西陵就是西邊的丘陵。大梁即古梁山,今叫黃龍山,在陝西中部,西陵應在梁山的西部,如今地圖上也有西梁山,當地人稱西嶺(陵或梁),與洛川的黃龍山隔河相望,也與橋山毗鄰,山上樹林茂密,草木旺盛。梁山西邊是橋山,是有蠕氏的領地,亦即西陵的居住地。

寶雞彭曦先生認為蠕為野蠶,有蠕氏當是我國上古時期馴化蠶類從而發明養蠶繅絲和製衣而著名的先進氏族。可能有蠕氏的養蠶技藝為西陵氏所繼承。在黃帝時代,養蠶製絲已是一大產業,嫘祖成為養蠶繅絲的代表人物。後來蠶絲業為姬氏部落周人而發展。周人的養蠶業更發達,他們把四月稱“蠶月”,《詩經》中有描述。

根據這些情況,我們可以說嫘祖是有蠕氏的後代,前邊已考證有蠕氏生活在子午嶺一帶,螺祖應生活在子午嶺的橋山或大梁山的西陵。梁山與橋山緊鄰,都在陝西中部。

據《古今圖書集成》第五四六卷:“中部縣(今黃陵縣)軒轅帝後祠,在城北四十裏回軍山上。傳帝北巡,攜四妃至此,土人立祠祀之。”這就告訴我們距黃陵縣城北四十裏有軒轅帝後祠。又據《雲笈七簽》一百卷記載:帝周遊行時,元妃嫘祖死於道,帝祭之以為祖神。令次妃嫫母監護於道,以時祭之。這個帝後祠,原來是祭祀黃帝的第一個夫人嫘祖的地方,說的是嫘祖死在與黃帝北巡行走的路上,黃帝尊為祖神,讓嫫母立祠紀念,並負責監護。這段話對嫘祖死的經過和帝後祠的來曆說得清清楚楚。所以嫘祖葬在她的故鄉。這是自然的事情,更符合民俗。又據清嘉慶時《中部縣誌》記載,帝後祠在縣城北六十裏的回軍嶺,在橋山北,而且距黃帝陵也不甚遠。黃陵縣北有回軍山,且有帝後祠遺址。

除此之外,在今黃陵還有許多嫘祖的傳說和遺跡。傳說古時候在黃陵縣南山上的周家窪,有一片很大的桑園,桑園旁邊就是黃帝的東宮,當時黃帝在這裏建立橋國後,一直住在東宮。東宮裏住著黃帝的妻子嫘祖,嫘祖是個心靈手巧、很能幹的女子。據說,嫘祖看到先民們沒衣裳穿,便在南山上栽植了大片的桑樹,發明了養蠶、織帛,她還製作了衣裳、帽子和鞋,使萬民免受寒凍之苦。所以後世的人們把嫘祖尊為“蠶神”,還在南山興建蠶神廟。

彤魚氏

彤魚氏,是黃帝次妃,即第二夫人。彤魚氏女,有說名費修,生子叫夷鼓。彤魚氏是一個古老氏族,據記載:彤魚氏,是炎帝的後裔,初居虞山(今隴縣),堯舜時東遷至彤城(今陝西華縣西南之彤城)。周為彤伯國。彤魚氏曾與黃帝通婚。《古今人物表》:黃帝妃日彤魚氏,生夷鼓。所以說黃帝第二夫人彤魚氏是陝西隴縣人。

據以上情況看,彤魚氏是一個古老的母係部落氏族,起初居住在陝西隴縣(隴東)一帶,是神農氏炎帝的後裔,到堯舜時才遷到今華縣,到周時成為彤伯國。由此來看,彤魚氏根源在隴縣,在黃帝時期還生活在那裏,作為黃帝的第二位夫人彤魚氏,可能是那個氏族的首領或女兒,所以說作為黃帝夫人的彤魚氏是隴縣人無疑。

這時黃帝勢力強大,各部落都願歸順黃帝,結親也是友好的表示,所以彤魚氏成為黃帝夫人。

再說,黃帝為部落首領的初期,主要活動在雍地(雍州),當然包括寶雞、隴縣和長武等地,他經常出沒在這裏,所以在這裏娶妻也是在情理之中。

還據記載,彤魚氏教人用石板烤肉,用小竹棍夾著吃,所以說烤肉和用筷子是彤魚氏發明的。這雖然是件小事,但可以證明彤魚氏的真實存在和及對生活的理解。

防風氏

防風氏,亦方累氏,是黃帝的第三位夫人。

據記載:黃帝娶防風氏女,姓漆名節,也叫女節,生子兩人,休及清。休為帝鴻氏,稱常休。防風氏是一個古老的母係氏族,姓漆,以漆水而姓。祖居陝西長武一帶。長武與隴縣和雍相距不遠,黃帝經常活動在這一帶,在這裏娶妻也理所當然。

經我考證,防風氏族又稱汪芒氏,漆姓,亦即黃帝族十二姓的僖姓、釐姓。《路史·黃帝》雲:黃帝次妃方累氏日節,生休及清。休繼黃帝者也,是為帝鴻氏。帝鴻氏釐姓,帝律生帝鴻,是為帝休。其別為防風氏,防風氏漆姓,後來一支為長氏族,居於陝西長武縣地,所以說防風氏是陝西長武縣一帶的人。

今陝西銅川之漆水,北洛水古稱“漆沮”,彬縣古稱“漆縣”,有恭水,麟遊東南的古漆水,均為漆姓部族居住或遷徙之地。以此來看漆氏族也是一個大部落,分布在長武、彬縣、銅川一帶,防風氏的大範圍在這一帶。黃帝初期主要活動在這一帶,娶防風氏是自然的事。

嫫母

據史籍記載嫫母是岐氏,與岐伯同是岐氏族人。岐氏族主要分布在岐山一帶,也與長武不甚遠,都在陝西中部的西邊。傳說嫫母是中國四大醜女之首,《路史·黃帝》:“元妃西陵氏,日嫘祖……次妃嫫母,貌惡德克,帝納之曰:屬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襄,雖惡何妨!”《烈女傳》:“黃帝妃嫫母,於四妃之班居下,甚醜而最賢,心每自退。”說的是黃帝的妃子嫫母。在黃帝四個夫人中,地位最低,長相很醜而最有德賢,她也甘居人下。傳說黃帝過河時,碰見這一女子,不怕搶親,一心一意侍候母親,雖相貌醜陋,卻德行賢能,所以黃帝看上她的德,便娶她為妻。

《軒轅氏百謎》一書中有篇《白水泉是怎麼來的》,講的是嫫母白水縣人,在中部(黃陵縣)時病危,因思念故鄉心切,要喝白水泉的水,因距白水縣路遠,人們便在附近找泉水,幸喜在山崖下找到一處泉水,讓嫫母喝,這水和白水泉一樣清洌甘甜,嫫母喝了後病好了,黃帝便命這口泉水為“白水泉”。由此可見嫫母是白水縣人氏。於是在黃陵縣流傳著白水泉的故事。

嫫母還發現火藥,她燒火做飯,偶然把鬆渣和硫磺滴在火上,忽然起大火,後來將鬆香、硫磺和木炭拌合在一起,成了火藥,所以說火藥是嫫母發明的。我覺得這個傳說,也能找到科學根據,在白水、澄城一帶,硫磺礦極為豐富,嫫母能發現很有可能,因為她的家鄉有硫磺礦。這也說明我國人類在黃帝時期已發現了硫磺礦,製陶業在澄城、耀縣隨之興起。

從以上黃帝的四位夫人來看,她們是梁山(橋山)、隴縣、長武、白水人,也就是在橋山和梁山一帶,都在陝西境內。可以說,黃帝初期的活動範圍主要在陝西的西部、中部和甘肅的東部。

黃帝的子孫後代

《軒轅本紀》:帝之四妃(嫘祖、嫫母、費修、女節是也),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姬、酉、祈、己、滕、葳、任、苛(荀)、僖、詰(姑)、施(儇),衣。隻有青陽和蒼林和黃帝同姓,都姓姬。

《漢書》又曰:黃帝妃方雷氏,生玄囂,為青陽;妃嫘祖,生昌意;妃彤魚氏,生夷鼓;妃嫫母,生蒼林。

高陽黃帝的孫子(昌意子),即顓頊帝,黃帝去世後他繼位。《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生子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是黃帝的曾孫。

《廣黃帝本行記》:黃帝子孫,各得姓於事。帝吹律定者十二。少昊有子姓曼,顓頊姓姬,堯姓伊祁,舜姓姚,禹姓姒,湯姓子。又張、鄧、軒、路、黃、寇、宋、酈、白、薛、虔、資、伊、祁、申屠、黃公、拓跋。黃帝有子,各封一國,總三十三氏,出黃帝之後,子孫相承,凡一千二百五十年。

從顓頊和帝嚳以來,華夏族有了很大的發展。

顓頊,姓姬,號高陽。據說,黃帝的長子昌意,由於品德不好,被貶謫到四川若水一帶定居,他與蜀女景作結婚,而生了顓頊,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製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顓頊自幼多謀善斷,十歲時到東方窮尊國協助他的族兄少昊輔理國政,又跟上爺爺黃帝打仗,顯示出政治才能,二十歲時,黃帝把帝位讓給他。顓頊執政後,九黎族作亂,他向東擴張,勢力進入河南及山東,以四時五行的道理教化萬民,天下莫不平服,人才濟濟,他在位七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