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黃帝的夫人和大臣(2 / 3)

帝嚳,姓姬名夋,號高辛,黃帝曾孫。司馬遷說:“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日蠕極,蠕極父日玄囂,玄囂父日黃帝。自玄囂與蠕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史記·五帝本紀》)。帝嚳的祖父玄囂,是黃帝的兒子,被貶謫到四川若水,帝嚳生於四川。皇甫謐說:帝嚳“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都毫。”他30歲時在亳州就登帝位。他治民的辦法,就像引水灌田,善於因勢利導,“平等而執中正,’,設五行之官,分職而治諸侯,於是化被天下。所以,在日月照射到的地方,在風雨所及的地方,“莫不服從”,他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在位70年,而把帝位讓給弟放勳,即帝堯,帝嚳的兒子,建都臨汾,又回到黃帝的根據地。

《軒轅黃帝傳》記載:帝堯陶唐氏,是黃帝的玄孫,帝嚳的兒子,在位70年,享年118歲,建都平陽;帝舜有虞氏,是黃帝第九代孫,在位50年,享年112歲,建都蒲阪;夏禹,也是黃帝玄孫,在位9年,子孫相繼共432年,建都安邑。黃帝按律推算定了12個姓,9個兒子各封為一國之君,共33氏,子孫相繼為帝,總共1520年。

我在第六章已展示了黃帝的世係表,一代傳一代,代代有名姓,不但說明黃帝家族的真實存在,而且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曆史,黃帝的家族史,就是華夏民族的曆史,展現了從黃帝到夏禹中國這一階段的文明史。二黃帝和他的大臣

再看黃帝和他的大臣。所謂的大臣,即“三公”、“六相”、“七輔”。《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風後受金法,天老受天篆,五聖受道極,知命受糾俗,窺紀受變複,地典受州絡,力黑(力牧)受準,斥州選舉,翼佐帝德。”《管子》:“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大常察乎天利,故使為廩者;奢龍辨乎東方,故使士師;祝融辨乎南方,故使為師徒;大封辨乎西方,故使為司馬,後土辨乎北方,故使為李。”《帝王世紀》:“黃帝以風後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

又據《皇王大紀》卷一記載:(黃帝)有風後、天老、五聖、知命、窺紀、地典、力牧七聖為之輔,又有常先、大鴻、容光三臣為之佐。說的是黃帝有七聖和三大臣。

所謂的三公、六相、七輔,七聖和三大臣,這都是後人根據封建社會的政治製度所加封的。其實在黃帝時期沒有這些官名,也沒有這麼多層次,但所記載的這些人是真實的。這些人都是在黃帝時期作過重要貢獻的人,曆史終於記下了他們的姓名。

黃帝是以雲紀官,《綱鑒易知錄》記載:帝初受命,適有雲瑞之應,因以雲名官,號為雲師。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宮為黃雲。

黃帝在行政上設五師,軍隊設五營,還按行政和行業設立主管。由此可看出,在黃帝時期,領導中心已經形成,也有了明確分工,並注意發揮大臣們的特長。

據《黃帝功德紀》所述:(黃帝)乃設靈台,立五官以敘五事,命臾區區占星,鬥苞授規;命羲和占日,尚儀占月,車區占風,隸首定數,伶倫造律,大撓正甲子;命容成作蓋天;命大容作承雲之樂,大卷著之控揭;命寧封為陶正,赤將為木正;命揮作蓋弓,夷牟造矢,岐伯作鼓;命邑夷法鬥之周旋;命馬師皇為牧正,臣胲服牛。乃命沮誦作雲書,孔甲為史;命俞附、岐伯、雷公、巫彭、桐君處方;命西陵氏勸蠶稼;命共鼓、化狐作舟車;命豎亥通道路;命風後方割萬裏。這說明不但有具體分工,也說明在各個領域大臣們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以上所點到的大臣,諸如七輔風後、天老、五聖、知命、窺紀、地典、力黑(力牧),六相蚩尤、大常、奢龍、祝融、大封、後土,三公風後、天老、五聖,還有倉頡、沮誦、岐伯、雷公、雍父、大鴻、大撓、容光、羲和、尚儀、車區、隸首、伶倫、寧封、赤將、命揮、夷牟、九天玄女、太山稽等共30多人。既有高層核心人物,又有各行各業主管人員;既有政治上和科學上的關鍵人物,也有軍事、文化、經濟上的重要人物。證明這時已有了最高領導機構,也有了明確分工,國家形態正在形成中。

為了追尋黃帝的功德,我再考究一下黃帝的大臣。這麼多的大臣,不可能一一考究,隻擇主要大臣予以了解。

風後

風後,後人稱為黃帝宰相,其實那時並無宰相,他隻是對黃帝起過很大作用的人,是黃帝身邊的一個重要人物。風後善於伏羲之道,故推衍陰陽之事,主要職責是為黃帝出謀劃策。風後是山西解州人,葬地人稱“風陵”,在晉南,與陝西隻一河之隔。

《帝王世紀·自皇古至五帝第二》: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又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帝寤而歎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夫千鈞之弩,異力者也,驅羊數萬群,能牧民為善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於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風後於海隅,登以為相;得力牧於大澤,進以為將。黃帝因著《占夢經》十一卷。這段話講黃帝得到風後和力牧的過程,他是在海隅得到風後,在大澤得到力牧。

《解縣誌》(民國)卷六:風後,海隅人(即解之鹽池),為黃帝相。……今風陵在風陵鄉,以風後塚名。《緯書集成·春秋編·春秋內事》:黃帝師於風後。

從這些記載看,風後是山西晉南解州人,具體就是運城鹽池人。他生在晉南死後,葬在晉南。今山西解州風陵鄉有風後陵,那裏的黃河渡口稱“風陵渡”,都因風後而得名。風陵與陝西隻一河相隔,在黃帝陵東南,處在黃河“風”區域中。

力牧

力牧又叫力黑,《帝王世紀》中說:“夫千鈞之弩,異力者也,驅羊數萬群,能牧民為善者也。”他力量極大,手執大弓箭,趕著許多羊,又善牧。看來他是從北邊遊牧區來的,來自叫大澤的地方。大澤從地名考,山西雁北有大澤,陝西古代周原水草豐茂,正南方有大澤。宜川縣東臨黃河,也多沼澤。從這些情況判斷,大澤大體在山西北部或陝西中北部。因力牧是來自北方遊牧區,從大範圍來看,應在晉北和陝北。風後在晉南,力牧在晉北或陝北,他們相距不遠,都靠近黃帝,說明三者大體範圍就在陝西和山西間。

力牧是黃帝身邊的重臣,管理製定各種規章製度,帶領軍隊打仗,為黃帝的事業出了大力。

岐伯,雷公

岐伯和雷公都是黃帝時代的名醫,他倆的關係非常密切。雷公常與岐伯互訪。在一起探討有關經脈和修身養性的學問,他們發明醫藥、為治療疾病作過重大貢獻,都受到黃帝的重視。岐伯是陝西岐山縣人,雷公是陝西白水縣人。

《路史·國名紀丙》高辛氏後列有岐氏。實際上岐氏較早,為黃帝同族。《帝王世紀》雲:黃帝命雷公、岐伯論經脈,旁同問難八十,為《難經》。教製九針,著《內外述經》十八卷。岐伯被後世奉為中醫之祖,稱中醫為岐黃之學。岐氏族居地為陝西岐山。

《大明一統誌》卷三六《延安府·真寧縣·中部縣》:岐伯,北地人,黃帝與論醫,有《素問》、《難經》行於世。《陝西通誌》卷十四帝王:岐伯,慶陽北地人,黃帝臣。所嚐師事者也,因帝谘問,遂著《內經》百餘篇,明於天人之道,故《內經》稱為天師雲。這裏說的北地,皆指關中以北。

《雲笈七簽》:“時有仙伯出於岐山下,號岐伯,善說草木之藥性味,為大醫,帝請主方藥。……又有雷公,述炮炙方,定藥性之善惡。”這段話把岐伯生地準確地告訴我們,歧伯是岐山下人,因此得名,據說岐山縣至今還有岐伯出生的村莊。

《帝王世紀》:“(黃)帝使岐伯嚐味百藥,主典醫病,今經方本草之書鹹出焉。”“黃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論經脈,傍通問難八十一,為《難經》,教製九針,著《內外術經》十八卷”。

《通誌》:“帝受河圖,見日月星辰之象,始有星官之書。察五運六氣,乃著岐伯之問,是為《內經》。

《路史》:“(黃帝)師於大填,學於封钜、赤誦(赤鬆子)。複岐下,見岐伯,引載而歸,訪於治道。”

這些記載,不但說明岐伯、雷公是中醫學專家,對中醫作出重大貢獻,而且與黃帝關係密切,受到重視和推崇。

雷公是白水縣人,至今白水還有雷公墓、雷公廟遺址。在白水還有“雷公造碗”之傳說,說我們日常用的吃飯碗是他發明的。

倉頡

倉頡是黃帝史官,黃帝重臣,中國文字的創始人,俗稱倉聖,陝西省白水縣陽武村人。他去世後葬在黃龍山下古彭衙縣利鄉亭南,即現在的白水縣史官鄉史官村。

今史官村有倉頡陵墓,自古以來保存甚好,並建有倉頡廟,規模宏偉,廟宇完整,曆史悠久。倉頡手植柏和30多株古柏是最好的見證。我到倉頡廟考察過,五千年前的陵墓能保存如此完好,世間罕見。特別是倉頡造字碑,把倉頡造的28個原始字,能保存至今,十分寶貴。原本是象形字,現碑上的字則是後人仿寫,但確是蒼頡遺留下的,史載“倉頡造字”,一點不假,這是最能說明問題的證據。據說倉頡的墓地是黃帝親自選定的,這也是對倉頡這個人的真實存在和功績的肯定。關於倉頡,我前邊已說了許多,這裏不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