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認為我們古代隻有四大發明,並為此驕傲和自豪。中國古代隻有四大發明嗎?這是不是把自己看得過於渺小了嗎?難道中國人真的落後於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國嗎?中國的科學史最早是英國人李約瑟寫的,他發掘中國古代的科學文化寶藏,肯定了我國許多科學發明,我們卻不以為然,對許多重要發明,習以為常,視而不究。至今還沒有一部全麵真實反映古代科學發明的著作。我甚覺遺憾,所似欲簡要概述一下中國古代的科學發明,時間隻限從遠古到五帝時期。
一 黃帝以前的科學發明
中國人類發展史,是從盤古開天辟地開始,經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到神農氏漫長的進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開始一認識世界,和自然作鬥爭,也與野獸及不同種族作鬥爭。在鬥爭中,人的智慧不斷得以發展,便就有了許多科學發明。
1.盤古時期的發明
中國從盤古時期進入舊石器時期,主要發明是製作石器。石器的代表作是石斧、石磨、石碾、杵臼等,據說石磨、石斧都是盤古發明的。還有繩的發明、火的發明等,在今天看來這些似乎很平常,但在那時卻是了不起的發明。我簡述如下:
石磨的發明
石磨和石斧都產生在舊石器時期。傳說石磨是盤古打造的,打造石磨的地方在磑子山(鎧子即石磨),在今韓城市獨泉鄉,臨近黃河,屬大梁山山係。石磨象征天地結合,男女結合,運用力學,使用杠杆,人畜動力皆可。其工藝最初可能簡單些,到後來很精美,連磨扇內的條紋都很有講究。石磨的出現,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可以加工細做食品。石磨不知從什麼時候使用起,到“文革”前,農村還普遍使用,至今在山區仍然還有人使用。由石磨後來發展到水磨、鋼磨直到麵粉加工廠。由於石磨的發明,相繼產生了碾盤、石滾、石槽等石器。我認為石磨這是最了不起的發明,最有代表性的發明,對中國人類貢獻很大。石磨產生的年代,現在還難以確定,我認為起碼在一萬年以前。從考古發現看,最古可追溯到2萬年前。北首嶺發現的碾盤,在7000年以前;韓城廟後村遺址發現的磨盤距今約7000年;黃陵縣發現的磨盤,距今5000年左右;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多處石磨盤,測定在7885年左右,宜川龍王迪發現的磨盤,距今1.5萬年至2萬年,這是至今發現最早的磨盤。我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看到漢朝的石磨,距今有兩千多年,已是成型和完整的石磨,與今天的石磨無多少差異,可見已經曆了漫長的形成過程。
石斧的發明
石斧是舊石器時期早期產品,考古發現很多,1萬年左右的石斧屢見不鮮,最早在3萬年前。我這裏要說一下在黃龍縣崾瞼鄉發現的大石斧,具有典型性。石斧長46厘米,刃寬25厘米,重10千克,造型與今日斧頭相同,十分精致,可謂天下第一斧,我把它叫做“黃龍斧’。顯然這件石斧不是作生產用的,可能是權力的象征,或是祭祀用的神品,還有人說這是盤古爺開天辟地用過的大斧。不管怎麼說,這是全國至今發現最大、最精美,也是最古老的石斧,很有典型的意義,在全世界也是少見的。至於是什麼年代,還需考證,姑且暫視為盤古時期的產品。(見附圖)。我認為石斧的產生,是中國人類的偉大轉折,是由粗石器向精石器轉變。
火的發明
傳說火是燧人氏‘鑽木取火”。燧人氏什麼時候發明鑽木取火,這無法考證,但中國人類對火的使用起碼有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的曆史。據考古發現,在許多新舊石器時期的遺址中,都發現有灰坑、灶坑,這就說明我國人類對火的使用已經很久了。我國在夏朝就設立管火種的官,叫火正,因為火對人類的生活和生存相當重要。遠古人類不但鑽木取火,後來還發明有用火石取火,還傳說擊石取火是黃帝時代祝融發明的,黃帝封他為“火正”。至今許多地方有火石山,在偏僻的地方仍還有人用火鐮打火。鑽木取火和用石擊火,這兩種取火方式的發明,對人類進步作用都很大。到了神農炎帝時期,發明“刀耕火種”,這對火的運用又邁進了一大步,使我國人類進入農耕社會。所以“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左傳·昭公十七年》)。在大地灣遺址還發現8000年前的灶坑,還有防火的房柱,用泥保護,而且燒製的陶器十分美觀,可見中國人類對火的使用,有了更高一步的意識和技能。中國人類能人工取火和使用火,起於什麼時候還難考證,但對火的管理和生活生產使用,據文獻記載自黃帝時期和夏朝,距今4000年至5000年。實際上取火的發明時間比這要早得多。
繩的發明
從古籍中隻有“結繩記事”的記載,再找不到依據。但繩的出現很早,8000年前的繩紋陶可證明,繩起碼出現在8000年前。繩的發明和使用,對人類進步意義重大,這是個了不起的發明。說明中國人很會利用天然資源,起初用樹皮、動物皮當繩用,後來發現野生麻,開始結繩,由兩股、三股到多股,繩子越來越結實,使用越來越廣泛,不但日常生活使用,而且還“結繩記事”。當文字使用。再到後來發展到製網、製衣,把野生麻人工種植,造繩成了一種產業,紡織產業就始於此。
在浙江河姆渡遺址中,發現有7000年前搓的繩子,與如今的繩子類似。還發現有編織的葦席,可見那時搓繩和編織都已很熟練。考古還發現,‘呔地灣遺址”和“北首嶺遺址”有精製的骨針,屬於仰韶文化早期,約6000年至7000年。在西安半坡遺址發掘陶石紡輪52枚,在寶雞北首嶺也發現紡輪。這些都是製作麻製品的工具,是用麻紡繩,用麻製衣和結網的證據。再從許多繩紋陶器的出現看,這是繩的印記,最早在1萬年左右。根據這些發現,繩的發明時間應在1萬年以前,最早可追溯到10萬年以前。繩的發明和使用,大大推動了中國人類社會的進步。
弓箭的發明
據說也很早,據製弓箭的世家說,也在2-3萬年前。浙江出土有8000年前的竹箭頭,還發現有骨箭頭、銅箭頭、鐵箭頭等。傳說黃帝作弓弩,在作戰時已使用弓箭。“命揮作蓋弓,夷牟造矢,以備四方”(《路史·疏仡紀·黃帝》)。弓弩的發明看來早於黃帝時代,因為弓箭是人類在漁獵對代的基本工具,到了黃帝時代可能有較大改進。
這個時期的發明還有一些,因缺乏物證暫不提了。
2.伏羲時期的發明
到了伏羲時代,中國人類的認識有個飛躍,對天文地理有了一定的認識,用符號代替了結繩記事,人類社會開始步入文明,所以科學發明不但多了、水平也高了,而且在社會科學領域和自然科學領域,都有不少的發明。
創造八卦
伏羲創造八卦,世人盡知,從伏羲時代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至今還起作用,全世界僅有。八卦的發明,是中國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大飛躍,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偉大創舉。八卦的產生,是伏羲人化、文化、人文化的結果,從此中國人類步入文明。八卦的思維方式,影響著整個東方,也波及世界。前邊已說了許多,這裏不再多言。
劉瀟瑛在《打開“伏羲先天太極圖”宇宙模式之門》一文中,他認為“先天太極圖”和“後天太極圖”都是伏羲畫的,而且在6500年前到今天一直存在。我很讚成他這種看法,考古發現的實物也證明了這個觀點。
在甘肅天水的永青,曾出土一件畫有雙龍古太極圖的彩陶壺,經碳14測定,時代在6500年前,正是伏羲時代。壺上兩組螺旋形線條上下互抱,而且中間並有兩個相對的魚眼,與現代流傳的太極圖中兩條陰陽魚互抱的圖案極其相似,甚為珍貴。可惜這件寶物流失國外,現藏瑞典遠東博物館。
還有一個重要發現,讓我們看到5700年前的伏羲先天八卦。1987年在安徽含山淩家灘的一座上古墓葬中,發掘出一塊方形玉版(人稱玉八卦),最為珍貴,據碳十四測定,距今5700年左右,玉版上雕有許多重要的圖形。玉版出土時,夾在玉龜的背甲與腹甲之間,以示天地之間有八卦,玉版上刻兩個重圈紋,中間小圓內畫八角星圖案,表示太極所在;小圓和大圓之間分成八等分,每分格中刻“圭”形箭牌一個,共八個,即八卦圖形。這就說明玉版圖中的四麵八方與伏羲四象八卦是相吻合的,這是伏羲始作八卦的影跡和見證。
伏羲八卦從8000年前流傳至今,原貌未變,內含豐富,至今還在起作用,世界僅有。這是我國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我國人類步入文明的重要標誌。伏羲也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創始人。
造罔罟,發展漁、牧業
罔罟者網也,有記載說這是伏羲看見蜘蛛結網捕食而發明的。網的出現,是在繩的基礎上發明的,是對繩的進一步發展。他以網捕魚,以網捕獸。《屍子》稱:“伏羲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大地灣發現骨魚鉤,北首嶺有織網骨針。這在大地彎、北首嶺等遺址中,已經得到證明。網的發明,也促使製衣的發明,人類開始以麻製衣,始有服裝。
伏羲製作石杵臼
《新論》稱:“伏羲之製杵舂,萬民以濟。”杵舂即石杵臼,具有脫粒和碎粒的功能,記載是伏羲發明的,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杵臼作為古老的加工工具,直到今天偏遠農村還在使用,半坡遺址、大地灣遺址都有發現。
考古工作者在淳化縣發現了多件石臼和石杵。1980年11月,在秦河公社紙坊溝村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出土一套石臼和石杵,這套6000年前的器物很完整。還在官莊鎮龍盤寺、申陽村、李家坡村、及馬家鎮永豐村、德義村,都發現古代石杵臼。從這些實物看,石臼和石杵的曆史已有萬年之久。但千百年來至今形體變化不大,是人類生活常用的工具。
創造書契
《三皇本紀》稱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伏羲造書契,就是說他創造符號文字,代替了過去結繩記事的辦法。八卦爻的符號,奠定了中國文字是以筆劃為基礎,這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是他創造了符號文字,八卦圖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再從大地灣遺址、半坡遺址出土的許多陶器上的符號得以證實,這就是中國文字的源頭,六書始於此。
製琴瑟以作樂
《禮記》稱伏羲“作琴瑟以為樂”;《孝經鉤命決》稱“伏羲樂名《立基》,一雲《扶來》,一日《立本》”。“琴瑟”古為八音之一。八音者,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其中琴瑟為絲,簫管為竹。而《立基》、《扶來》均為伏羲發明的樂名。從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灣出土的陶塤,到距今7000多年的河南舞陽賈湖出土的骨笛,以及距今5000多年前的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繪有舞蹈圖案的彩陶盆等,充分表明早在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就懂得使用樂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伏羲製禮作樂,正是他開創文明時代的傑出貢獻。
3.神農時期的發明
到了神農時期,隨著人類智慧的提高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發明也多了。而且這些發明,對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意義重要。
發明耒耜
《易·係辭下》:“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這是對神農氏發明末耜的最早文獻記載,這也說明了他發展了農業。2001年6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寶雞市考古隊。發掘了寶雞關桃園遺址,早期距今有8000年的曆史,特別發現了骨耜23件,還有石斧、石碾盤、骨鏟等物。骨耜的發現,提供了有力的物質證據。耒耜是古時候的一種農業生產工具,發展到後來的犁。說明在8000年左右,寶雞地區已步入農業文明,是農耕文明的最早發源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過銅耜和石耜,浙江河姆渡遺址還發現了距今約7000年的木耜和骨耜,也說明這些地區早已步人農耕文明(見圖)。可見在6000年至7000年耒耜已普遍使用,農耕有了相當發展。我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看到漢代鐵鏵和鐵犁,與我在寶雞看到的骨耒耜極相似。
水井的發明
說明人能主動開發自然資源,改善生活條件。據記載井是神農氏炎帝發明,以井為村莊,還形成了井氏族。井氏族,炎帝後。以鑿井而得名姓,至商為井方。井方最早的起源地,應在今陝西寶雞縣渭水南岸磻溪南麵的井兒村,這就是發明井的地方。我沒到過井兒村,不知是否有原始井,但我在山西堯廟看到堯井,稱為天下第一井,這是古井的見證。
發明醫藥
《太平禦覽》卷七二一引《帝王世紀》:“炎帝神農氏……嚐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本草》即《神農本草經》。可能是由神農氏口頭傳承之藥方,民間流傳神農嚐百草。這部書流傳下來,至今還在使用。這是中國醫藥學開創的發端,他的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