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黃帝時期的科學發明(3 / 3)

我國人類對骨器的製作也很早,大地灣遺址發現8000年前的骨針,北首領發現7000年前的骨針。河姆渡遺址發現7000年前的骨魚鉤。西安半坡遺址發現了6000年前穿孔骨針270枚,製作精細,對針的使用很普遍,還發現有精致的骨項鏈。到了黃帝時期,骨製品已很多,而且精細。

中國玉器,從世界範圍來看,出現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並且帶有顯明的時代風格和民族風格,代表著世界玉器製作的最高水平。

創製音樂

黃常時期不但有樂器多種,如五弦琴發展到五十弦、還有陶塤、骨笛、鼓等,而且還有樂譜如《世本》、《鹹池》等,說明那時人類已跨進藝術的殿堂。

《呂氏春秋》:‘昔黃帝令伶倫作樂律。”(黃帝讓伶倫創製樂律)。《世本》:“伶倫造磬,黃帝使素女鼓琴。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弦,異二均聲。”

《黃帝內傳》:“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製夔牛鼓八十麵,一震五百裏,連震三千八百裏。”

所以在黃帝時期,出現了許多樂器,如鼓、琴、笛、磬、塤等,而且還有樂譜《世本》、《鹹池》等。

發明絲綢(製衣)

絲綢的發明人是嫘祖,黃帝第一夫人。她先發現橋山野蠶作的繭,如今橋山還有野蠶。不知是什麼果子,咬不爛、剝不開,便用水煮,結果抽出絲來。這是個大發現,她用抽出的絲,試製衣冠,成功了。後來發展到野蠶家養,用蠶絲製作衣服。史籍對這個發明記載較多,嫘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是解決了穿衣問題,被尊為絲綢業的始祖。絲製的衣服,在當時還隻能是少數人享受,多數人仍是以獸皮和麻製品為主,但開創了紡織業的先河。自從人類有了帽子、衣服、鞋,向文明就跨了一大步。

《世本》:“黃帝作旃冕,胡曹作冕,伯餘作衣裳,於則作扉屨。”說的是黃帝創製氈做的禮帽,胡曹創製帽子,伯餘製成衣裳,於則做成了草鞋。《拾遺記》:‘軒轅始製書契,服冕垂衣,故有褒龍之頌。”黃帝開始創造書簡,戴帽穿衣,所以有穿上龍紋衣裳的讚頌。《路史·疏仡紀·黃帝》:“命西陵氏勸蠶稼,稼月大火而浴種,夫人副褘而躬桑,乃獻茁絲,遂稱織維之功,因之廣織,以給郊廟之服。”黃帝命令夫人西陵氏勉勵人民養蠶種莊稼。《黃帝內傳》:“黃帝斬蚩尤,蠶神獻絲,乃稱織維之功。”黃帝殺蚩尤後,蠶神獻出了蠶絲,這才有了養蠶織錦的事業。我國紡織業從這時候就開始。

在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已發現羅紋織物殘片,屬6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在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的女墓隨葬品中就有紡具;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在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出土了質量很高的絹片和絲帶等織品。這些足以說明,在五六千年前,我國人類已製作絲綢,也有了衣裳。

改善飲食

《古史考》:“黃帝始蒸穀為飯,烹穀為粥。黃帝作瓦甑。”黃帝開始蒸穀子做米飯,煮小米熬稀飯。黃帝創製作做飯的陶器。

黃帝很重視農業生產,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黃帝內經》:“黃帝升為天子,地獻草木,述耕種之利,因之以廣耕種。”《論語撰考》:“軒知地利,九牧倡教。”這是黃帝部族強盛的重要基礎。

以上說明黃帝時代,中國人類的飲食有了很大的改進,促使人的身體健康發展。

創立建築業

《新語》:“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室屋,則與鳥獸同域,於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

《路史·疏仡紀·黃帝》:“乃廣宮室,壯堂廡,高棟深宇,以避風雨。作合宮,建鑾殿,以祀上帝,接萬靈。”

黃帝時代築城修堡,建造宮室,大大改進了人們的居住條件,也是一大進步。黃帝時期已經建築房屋,甚至是宮殿式的,甘肅大地灣發現8000年的宮殿式的大建築遺跡,就是有力的證據,可見我國建築業也開辟了人類建築業的先河。

據說火藥是黃帝夫人嫫母發明的,酒是杜康發明的,筷子是黃帝夫人彤魚氏發明的等等。

以上這些事實,足以說明,在黃帝時代,我國的文化科學水平居世界領先的地位,黃帝是當之無愧是中國文化的創造者,中國上古文化的大集成者。黃帝時期中國文化已走向輝煌,把黃帝奉為“人文初祖”顯然欠妥,應是“人文聖祖”。

三論中國上古時期的科學發明

從以上情況看,中國上古時期人類覺醒早,而且越來越聰明。能有這許多發明,充分顯示出華夏民族的魅力和偉大。特別是到了黃帝時期,文化空前繁榮,科學飛速發展,奠定了中國文化科學的基礎,使中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我所列舉的這些科學發明,是中國上古時期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文化科學水平的真實體現。就文字的產生和使用來看,中國的文字產生很早,而且延續至今,穩固向前發展世界僅有。代表中國上古文化的‘啊圖”、“洛書”、“八卦”都是世界奇書,是中國文明的源頭,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步入文明的古國之一。

1.中國上古時期的發明在世界上處於什麼地位

中國上古時期的文化科學水平達到什麼程度?我們可以驕傲地說,中國上古時期的許多發明,都居於世界先進水平,充分顯示出華夏民族的魅力和偉大。特別是到了黃帝時期,文化呈現出走向繁榮的景象,科學發明大量出現,奠定了中國文化科學發展的基礎。從遠古到五帝時代,有許許多多了不起的科學發明,我們可以拿出20項發明,都稱得上是世界先進水平。諸如:

石磨、石斧、火種、麻繩、弓箭、

八卦、耒耜、水井、陶器、文字、

銅器、玉器、絲綢、樂器、指南車、

醫藥、曆數、造屋(建築)、造車、造船。

這20種科學發明,哪一種發明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著重大影響。

中國上古時期的文明程度如何?科學水平如何?我們可以與世界先進的文明古國作比較。例如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國。

埃及是亞非幹旱地區的國家,約自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在尼羅河穀地定居和從事農牧業。在早期王朝(前3000至前2700年)以前,就發明了文字,是圖形文字,用紙草書寫,後失傳。金字塔最早建於第四王朝時期(約前2650年至前2500年),是世界最高最大工程,全用石料。產生天文學和曆法,數學和幾何也發達。

巴比倫公元前19世紀建立古國。早在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人已經有了文字,也是圖形符號。由於種族消亡,文字也消失了。

印度得名於印度河,最早生活著達羅毗荼人即美蘭諾人,也就是印度人。印度人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出現銅製工具、武器,還有黃金飾品。發現早期的哈拉帕文化,估計為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

伊朗和中亞細亞是人類文明最早的搖籃之一,約在公元前4000年至2000年由新石器晚期過渡到金屬時代。伊朗的依藍人在公元前4000年,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使用依藍文和阿卡德文。

意大利人,從公元前3000年進人銅石並用時代。

中國與這些國家比較,也是其中佼佼者。考古發現8000年前的陶器、玉器甚多,而且都很精美;發現8000年前的黍、稻等農作物,說明早已步入農耕社會;還有河圖、洛書、八卦這些象征文化起源的奇書,都是世界絕有;以上所說的20種發明,都在世界領先。所有這些足以說明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並處於獨特的地位。

2.中國上古時期科學發明的成就和持點

中國上古時期的發明很多,特別到了黃帝時期飛速發展,而且達到當時世界很高的水平。

為什麼能有這麼多的發明?其主要原因是:自從中國人類到了智人階段,人類社會就開始了,即就是人們說的開天辟地。從此人類便有了改造自然,求得生存的欲望,開始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經過長期的探索,總結出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經驗,便有了河圖、八卦、洛書的出現。從此中國人有了思想武器,對自然界開始有了科學的認識,有了哲學思想,有了文化,所以大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到了黃帝時期及五帝時代,中國人類已走過漫長的道路,人的智慧已得到充分的發揮,文化走向輝煌,科學更為發展,便有了這許多發明創造,使中國跨入世界文明古國。

從前邊對中國上古時期發明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上古時期的發明,有如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文化的繁榮,促進了科學發明,黃帝時期之所以有那麼多的發明,是因為文化相當繁榮,不但文字走向成熟,而且有豐富的哲學思想,例如河圖、八卦、洛書及《黃帝四經》等的出現,使人們對客觀世界有了深刻的認識,而且能發揮出無窮的智慧。所以許許多多的發明,都帶有濃厚的文化色彩。如石磨象征男女結合、天地合一等理念。石碾、石滾兩頭的花紋,多是八卦形。等等。

二是在生活實踐中,需要什麼就發明什麼,講究實用。為了提高生活質量。發明石磨、石碾、石斧、石刀、杵臼等;為了發展生產,發明耒耜、日曆、算盤以及煉銅煉鐵等;便於交通,發明車和船,多了健康和生存,發明醫藥等等。凡此種種,都是在實踐中產生,而且實用性強。

三是發明的連續性和持久性。例如石器、陶器、醫藥等,都是經過幾千年,或是多代人的不斷改進和創新,不斷豐富和提高,使之完善、精致、耐用和普及,並且達到較高水平。就拿石磨來說,由磨盤、磨棒、石杵臼發展到石磨、石碾、石滾等,從遠古延續至今。

四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許多發明都是華夏民族特有的,如石磨、絲綢、八卦等。還有些發明有著突出的地域特點,隻能產生在東方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如耒耜出自陝西,造船始於黃河,醫藥為中國特創,玉器、陶器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更為明顯。又比如玉龍、石龍、木龍、貝殼龍、銅龍、陶器上的龍等,這就是中國特色的產品。

中國上古時期的這些發明,都具有顯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色彩,也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發揮,而且更具有獨創性。

3.“四大發明”不足以代表中國古代科學發明的成就

過去我們常以有古代“四大發明”而驕傲,中國古代就隻有四項發明文明世界嗎?從時間上來講,概念不清,是上古中古還是近古?若說五千年隻有四大發明,就虧待了老祖先。我說的20項發明,那一項發明有人可與我們中國相比?那一項發明都不是驚天動地的?隻說“四大發明”,就把自己看得過於渺小了,不是人家小看你,而是自己不認識自己。上古時期明明有20多項發明,而我們都不承認。把許多重要發明,都覺得習以為常,不以為然,例如石磨、麻繩、井等,不認為是發明,更不認為是重要發明。

所以我認為更重要一點是要認識自己,對我國的曆史文化科學要好好挖掘和總結。中國的科學史是英國人李約瑟寫的,中國至今還沒人寫出超過這一部書的科學史。有些人還是言必稱希臘,事事比美國。學習外國先進的文化科學毫無非議,但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發揮自己。我國的曆史到底有多長?中國人對世界有哪些貢獻?中國的文化科學水平到底如何?中華民族有哪些好的傳統值得發揚?這是當代中國人應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的老先人,在五千年前,有那麼多的發明都是世界先進水平的,而現在我們為啥老跟上別人跑,現在仍有人疑古,有人媚外,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越要很好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目的就是要發揮自己,創造未來。

在中國上古時代為什麼能有那麼多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發明?後來為什麼落後了呢?其原因是甚?有人也思考和總結過,也探討和實踐過,但為什麼收獲不大,能不能再進行下去?有人曾說過,如果誰能對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或說對《易經》有突破,可能會出現一場新的科學革命。我覺得這話有道理,值得我們深思。

從以上我說的中國上古時期的科學發明,難道中國人還滿足於“四大發明”嗎?所以對“四大發明”要重新認識,重新確定。

從中國上古時期的科學發明來看,中國曆史悠久,文化科學發達,文明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