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黃帝時期的科學發明(2 / 3)

發明陶器

陶器的發明是中國人類最早有意識地改變無機物的創舉。據考古資料,距今10000年左右的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距今11000年左右的江蘇溧水神仙洞遺址,距今10815年至9690年的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都發現了完整的陶器,這說明我國在10000年前就開始製陶。陶器的發明,被譽為繼火的使用之後的又一大創舉,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項重要發明,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傳說炎帝“耕而作陶”,是中國製陶業的創始人。《路史》說炎帝“埏埴以為暑導”,埏埴就是以泥製作陶器。《齊民要術》卷一:“神農……作陶冶斤斧。”炎帝又被尊為“火師”,用火製陶,是他的一大神功偉績。在炎帝故裏寶雞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眾多的陶器和陶窯作坊遺址,如北首嶺遺址的陶器就是炎帝時代的產物。又如在西安半坡遺址臨潼薑寨遺址,發現的大量陶器,也都是這一時期的東西。深厚廣袤的黃土高原,為彩陶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在六七千年這一時期,我國的製陶業已走向成熟,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

陶器的發明使人們的飲食結構、生活方式和營養狀況,發生了一場偉大的變革。用陶器蒸煮食物,利於熱化和消毒,豐富了飲食內容,增進了飲食營養。用陶器貯存糧食,可以防止蟲害和黴變等,更能長期保存。用陶器貯水,方便家庭生活,改變了生活方式。此外,陶器的發明,為原始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藝術空間,產生許多造型美麗和刻有圖案符號的陶器。廣東英德青塘等洞穴遺址和甘肅大地灣遺址、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發現的陶器,年代均在9500年至8000年左右。在距今約8000至7000年的時期,黃土區域內的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都發現了比較精美的陶器,有鼎、罐、缽、碗、壺等,特別是大地灣遺址和北首嶺遺址,發現的陶器,更有典型意義,說明在伏羲時代已有較高的製陶工藝水平。

從全國各地發現的陶器看,有龍山時期、有仰韶時期,都在六七千年左右,可以說早在伏羲時代,我國製陶工藝水平在世界領先,在全國各地也已普遍。甘肅東部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一期文化出土的三足缽、彩陶女人瓶、彩陶盆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這批彩陶距今約8000年,將中國彩陶製造的時間上推了1000年。這比北歐出土約公元前4000年的帶有深雕裝飾的陶器早2000年,比烏克蘭的特裏波裏村出土的約公元前3700年的螺紋彩陶早2300年,比古埃及發現有紅色磨光、黑色鑲邊的陶器也早2700年,而且工藝水手、圖案造型都比他們精美。

從以上諸多事實看,我國從一萬年前已進人陶器時期。

發明樂器

《帝王世紀》:“炎帝都於陳,作五弦琴。”《世本·作篇》:“神農作琴。神農作瑟。”琴是我國一種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彈奏樂器,相傳五弦琴是炎帝發明,古籍還紀載神農作樂,樂名《扶持》。

神農時代發明的還有骨器、玉器等,考古都有不少發現,這裏不再多言。

二黃帝時期的科學發明

我說的黃帝時期,主要是指黃帝時期,也包括五帝時代。到了這個時代,由於人類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繁榮,所以科學發明更多,水平也大為提高,在我國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發明文字

中國文字的形成,是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到了黃帝時期走向成熟,而且普遍推廣使用,這標誌著中國社會已相當文明,這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在黃帝時期,中國文字由符號文字進入象形文字階段,不但字數大量增多,而且可以用文字記事和著作,使文化科學出現了繁榮的局麵。

史載“倉頡造字”,說中國文字是黃帝史官倉頡造出來的,雖有些偏頗,但有一個鐵的事實,在黃帝時期文字走向成熟,其標誌是象形文字產生,並推廣使用,倉頡功不可沒。他收集整理並規範了文字,他和當代人也創造了不少文字,他還在長安設台傳播文字,使文字(漢字)普遍使用,出現了許多著作。

關於文字的起源,我前邊講了許多,不再多說。在這裏我要說的是,黃帝時期中國文字走向成熟,而且推廣使用,大大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前邊已說了,中國文字的起源應從伏羲時代算起,距今有8000年的曆史,但是經曆了3000餘年的漫長符號階段發展過程。到了黃帝時期,象形文字大量產生,文字才走向成熟,其主要標誌是:能用文字著書立說,文字在推廣使用,成為走向文明的重要標誌。所以中國文字的成形和發展,在黃帝時期起了關鍵的作用,文字發明的功勞,也就是文字成熟的功勞,應記在這個時代,無疑黃帝和倉頡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人。

開礦冶銅

我國銅發現於什麼時候,至今還無定論,我認為應是黃帝時代。

《路史·疏仡紀·黃帝》:“上有丹矸者,下有黃銀,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下有赤銅青金,上有代赭,下有鑒鐵;上有蔥,下有銀沙。此山之見榮者也。至於艾而時之,則貨幣於是乎成,乃燹山林,破曾藪,楚萊沛,以製金刀,立五幣,設九棘之利,而為輕重之法。”這段文字說明了在黃帝時代已發現了銅礦,並且開采。

黃帝鑄銅鼎,流傳千古,這是銅器產生的重要標誌。《史記·封禪書》:“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通鑒外紀》:“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隅,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黃帝從首山采來銅礦,在荊山一側鑄造鼎,鼎鑄成後,黃帝去世。他的臣子左徹把他的衣冠和幾杖放在宗廟裏祭祀。《劍經》:“黃帝鑄鼎以疾崩。葬橋山。”《黃帝內經》:“帝與王母會於王屋,乃鑄火鏡十二麵,隨月用之,則鏡始於軒轅矣。”這些記載都說明了,黃帝在首陽山開銅礦,在荊山鑄鼎的事實。在那時不但開礦煉銅,而且還能鑄成精美的器物。

在臨潼薑寨遺址一期仰韶早期遺存中發現了黃銅片和黃銅管狀物各一件,經鑒定為黃銅,屬比較原始的產品。渭南北劉遺址廟底溝時期的地層內發現了一件銅笄,說明當時確已發明了冶金技術,與《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管子》“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兵”等曆史記載也是吻合的。以上所發現的銅,大體屬黃帝時期。據報道,2006年5月,在榆林市附近的一處龍山時代遺址中,發現小刀和指環兩件銅器,是迄今為止陝西境內發現年代最早的銅。史載漢武帝時在後土祠發現的寶鼎,說是黃帝時期的,看來漢朝人見過。

從這些事實我們得知,在黃帝時期不但能煉銅,而且還能造出精美的器物。無論是冶煉技術,還是藝術追求,都已達到很高水平。說明那時我國的科學事業已有了很大的進步。也說明到黃帝時期,我國已進入銅器時代。

發明造車造船

三國人譙周《古史考》載:“黃帝作車,引重致遠”,當是軒轅車的由來。傳說黃帝小時很聰明,看見風吹樹葉在滾動,他把兩個樹葉用木棒穿起來,風吹仍然滾動,且不倒,就這樣發明了車。後來黃帝率眾東進,車舟亦是必備的交通工具,這是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的偉大發明。《拾遺記》亦有黃帝“變乘桴以造舟楫”的記載。《漢書》:“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者天下,方製萬裏。畫野分州,得百裏之國萬區。”黃帝時期創造出了船和車用來交通,可以走遍天下,管製萬裏江山。所以劃分四野,建立州縣,得到方圓百裏的國家有萬餘。

《世本》:‘骸作服牛,共鼓、貨狄作舟。”說的是骸首創造用牛拉車,共鼓和貨狄最先造船。《古史考》:“黃帝作車,引重致遠。”黃帝創造了車,可以載重物到遠方。車和船的發明,大大便利了交通運輸,這對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車和船的發明,也居世界領先地位。

發明指南車

《通鑒外紀》:“蚩尤為大霧,軍士昏迷,軒轅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黃帝內傳》:‘玄女為帝製司南車當其前,記裏鼓車居其後。”九天玄女為黃帝製造司南車,在隊伍前邊指示方向,讓打鼓的車在後邊記錄裏程。《通典》卷六十四:黃帝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以上記載,說黃帝時期發明了指南車,我已看到報導今人有兩人製作出指南車模型,可以說指南車確實出現過。

製陶業興盛

陶器製作發展到了黃帝時期,進人了興盛時期,很是普遍,製作水平很高,現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現。在黃帝時期,為了搞好製陶業,黃帝設立專門管理的官員,叫陶正,陶器製作水平顯然有了很大提高。

《列仙傳》:“寧封子,黃帝時人也,為黃帝陶正。”寧封子是黃帝時代的人,黃帝讓他做管理製陶器的官。

黃帝時代的製陶業和冶煉業都相當發達,產品豐富多彩。寧封子是黃帝的專管製陶業的長官,相當於如今的工業部長。從半坡、北首嶺、大地灣等遺址出土的陶器看,充分說明我國製陶業,不但有悠久的曆史,而且到了黃帝時代已相當發達,出現了許多精美的工藝品。

陶器興盛階段,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相當考古學上的龍山文化時代。在黃帝時期陝西的白水、澄城、耀縣的製陶業已很興盛,這些地方留下不少遺址。

創立醫學

神農時代已產生醫藥,到了黃帝時代進一步發展,奠定了中國醫學發展的基礎。

《路史·疏仡紀·黃帝》:‘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蕩之外,喜怒攻之內,夭昏凶劄,君民代有,乃上窮下際,察五氣,立五運,洞性命,紀陰陽,板谘於岐雷而《內經》作。謹候其時,著之玉板,收藏靈蘭之室。演倉穀,推賊曹,命俞附、岐伯、雷公察明堂,空息脈,謹候其時,則可萬全。命巫彭、桐君處方,盆餌渝瀚刺治,而人得以盡年。”《帝王世紀》:“黃帝命雷公、岐伯論證經脈旁通,問難八十為難經,教製九針,著內外《術經》十八卷。”這些記載,說明在黃帝時期對中醫學已很有研究,而且專人分工操作,有的把握脈絡,有的開處方,有的進行針灸,而且有了醫藥著作。

黃帝時代的醫學很有成就,不但能解救人們的疾病痛苦,而且總結了醫藥的實踐經驗,有了許多醫藥理論著作出現。如《黃帝內經》、《八十難經》、《黃帝外經》等,從神農到黃帝,我國醫藥形成了體係,奠定了我國中醫學的理論基礎。

曆法和算盤

據史籍記載,曆書是容成創造的,算盤是隸首發明的,大撓作六十甲子。他們都是黃帝時期的人,對曆法、數學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區對曰:“(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複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策,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於天。

《世本》:“大撓作甲子,容成作曆,隸首作數。”黃帝臣子大撓始作六十甲子,容成創製曆法,隸首創作算數。所以說,曆算之學由來遠矣。

容成總結前人經驗,創製曆法,這個曆法到夏朝進一步完善,成為夏曆,也就是後人的農曆。

據說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時期一個名叫隸首的人發明的。黃帝統一各部落後,先民們整天打魚狩獵,造舟車、製衣冠,生產非常繁忙。因為物資越來越多,算賬就成為大家經常遇到的事,當時仍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不料時常出錯,管理實物的數目越來越亂,過於落後的記錄方式,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黃帝為此大為惱火。這時有個叫隸首的人,在上山采野果時,發現了山核桃,用山核桃記數方便了多,後來又發現了野果歐栗子,每株上邊結10顆,用這計數更好。後來在風後的幫助下,發明了十進位,這樣漸漸就形成了算盤。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計算器,數學從此產生。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是何等的聰明和富有智慧。

玉器、骨器

我國人類對玉器的製作,開始於8000年前,而且品種多樣,工藝精美,很為廣泛。早在神農時代玉器已成為裝飾品。內蒙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出土玉器4400餘件,許多品種甚為珍貴,都在距今8000年左右。這一大發現,說明我國玉器在8000年前已產生,而且能製造出精美的玉器。到了黃帝時代玉器的製作更為精美,而且普遍使用。在山東大汶口出土的許多玉器,如玉琮、玉簪、玉雕像等玉器,都是屬龍山文化,產於公元前4300年至前2500年,正是黃帝時代玉器的製作,也是步入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看來比銅器出現還早3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