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符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文字的發明,被認為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一項重要標誌。中國的文字,這裏指的是漢字,這種文字與漢族的起源和發展息患相關。八卦的產生奠定了漢字是以筆劃為基確的文字,洛書的出現,象形文字產生,指事、會意、形聲之類的文字也隨之產生,使漢字走向成熟,普遍使用。漢字起源於何時?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說黃帝時期中國文字走向成熟?
一 中國文字起源於伏羲時代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誌。我國文字(指漢字)是怎麼起源的?又是怎樣產生的?
《三皇本紀》、《說文序》、《周易·係辭下》、《尚書序》等古書一致認為伏羲氏是中國文字的首創者,所以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先得從伏羲說起。伏羲的符號文字,是迄今為至我國發現最早的文字,伏羲畫的八卦符號和造的書契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我國在文字產生之前,經曆了漫長的結繩記事階段。早在燧人氏時代,人們采用結繩刻符的辦法,記載所發生的一些重要事情,結繩已是表達人的思想的符號。到了伏羲時代,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鳥獸之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所認文字成為通天達地的巫覡的司職,因此創製了契刻文字。是伏羲開創了由結繩向符號的轉變,進入了文字漫長發展的符號階段。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記事,這是中國人類思維的一個進步,用符號幫助人們記憶,傳達信息,開始了文字的創造過程。
伏羲發明了“刻木為契”,即在木板、竹板、骨板上契刻一些簡單的符號,這是最原始的文字,用來記事和表達某種語言,用這種符號記事的方式代替了結繩記事,這是很大的進步,可惜都未保留下來。但伏羲畫下的八卦流傳至今,特別是他創造了“爻”的符號,奠定了中國文字是以筆劃為基礎的文字。所以郭沫若就主張,中國的有文字時代應從“易”的起源時算起,上古文字唯有八卦圖完整地流傳下來,這就是有力的證據,八卦就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再沒有這麼古老的文字,我很讚成郭沫若的這個說法,文字的起源應從伏羲時代算起。
八卦是我國文字的肇端。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爻的符號不但能記事,而且能表達思想。伏羲創造“爻,’(yao)的符號,形如網,象征萬事萬物錯綜複雜。“爻”是組成八卦的基本符號,其形有二:其一為“陽爻”,象征萬物歸一,為大合之數;其二為“陰爻”,象征一分為二,為小分之數。伏羲以這兩個基本符號,演變出無窮無盡的變化,表達出豐富的思想。他最初畫出的八種符號,實際就是創造出的八個方塊字:即天、澤、雷、山、水、風、火、地。當時雖然還沒有這八個字,但是當時人是用語言來表達,靠口頭傳承,一代傳一代。伏羲還把兩個符號三組合為一卦,每一卦都有一個空間和時間概念,都是一個小千世界。別看這兩個符號很簡單,它有著複雜的內容和豐富的思想,中國人的智慧由此產生,中國的文化科學皆來源於這裏。結繩記事,是以物(繩)來記事,而伏羲的“爻”是用符號來表達人的思想,這是一大發明,標誌著我國人類進入符號時代,即文字產生的時代,這是我國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伏羲以爻這兩個基本符號,演變出無窮無盡的變化,用以說明事物的變化關係,用這種符號體現思想,交流思想,這就是文字,是最原始的文字,這也是中國文化的根,哲學的根。八卦以筆劃為基礎,確定了漢字向方塊字發展的方向,後來逐漸形成、(點)、一(橫)、丨(豎)、丿(撇)、乀(捺)、(挑)、乚(鉤)等筆劃體係。這就是伏羲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呈現出東方文明的曙光。
1992年9月,寶雞市考古隊和陝西岐山縣博物館,在帖家河村古墓中,發現6枚蚌飾上刻畫的八卦圖象,一枚較清晰,分別為三(乾)、三(震)、三(兌)等。1976年出土於岐山縣賀村古墓銅鬲銘文,1979年於岐山縣鳳雛村、扶風縣齊家村出土的甲骨上刻的八卦符號,這些原始的八卦符號出現在周人的器物上,這是重要發現,為研究《易》學提供了重要依據,也說明八卦就是上古傳下來的文字。從以上事實看,中國文字起源,應從伏羲時代算起,也就是說中華民族的文明從伏羲時代已開始了。
文字是文化之源,伏羲“一畫開天”,用簡單的陰陽爻符號,表示了特定的意義。一陰一陽,是從事物形象出發進行抽象後對事物性質的“示義”,是對事物的“意象”表示。中國文字之所以成為“象形”文字,顯然與伏羲創造太極八卦有關。在我國文字的發展過程中,貫穿著符號、圖像、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種造字方法,古稱“六書”,這都與八卦有關。所以說,伏羲太極八卦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有了伏羲太極八卦,然後才有文字。
中國人類社會在發展中,生產力不斷在提高,人們的生活逐漸豐富,經曆的事情越來越多,單憑記憶已無法滿足需要,結繩記事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就產生了符號語言。最初的符號都是實物記號。是由符號圖像慢慢演進而來,經過圖形化、線條化,最後到筆畫。
許慎《說文》:“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他認為典為“五帝之書”絕非無稽之談。先有文字,後才有典有冊。典冊是文字的代稱,所以少典氏族應與創造發明最早文字有關。最早的文字隻能是簡單的符號和圖形,從北首嶺、大地灣、半坡、薑寨等遺址出土陶器上的符號,就可以看到原始的文字。
少典是伏羲的後裔,到少典時期肯定有了典籍,沒有文字何言典籍?看來那時已有了簡單為數不多的文字,如數字等。
學者彭曦說:“我們至少可以說,居於仰韶文化區係中心地區的少典氏族,及其後裔炎帝、黃帝族,應是這種陶器刻劃、繪寫符號——最早文字的發明者。少典之‘典’的含義,也正源於此。炎帝族在繼承少典族文化的基礎上。又不斷地對其充實、發展。繼之黃帝族又給予了更大的推動和豐富,所以才會有《世本·作篇》中黃帝史官倉頡這一專職文字工作者的出現。”
劉徽在《九章算術注·原序》明確指出:“昔在包犧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方物之情,作九九之術,以合六爻之變。……按周公製禮而作九數,九數之流,則《九章》是矣。”其意思是說,九章算術是在包犧氏作八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九章算術又大大地推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也是文字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表現。數字形成的過程也是文字形成的過程。
根據《周易·係辭下》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這段話告訴我們,河圖、洛書是由結繩記事的數字演變來的,用數字表達豐富的思想,數字起到文字的功能,因而中國的數字與阿拉柏數字表現形式就不同。所從說伏羲發明的二爻和數字,就是最早的文字。他畫的八卦是一部書,是一個思想庫,流傳8000餘年,是何等了不起,所以說中國文字的起源應從伏羲時代算起。
二 中國文字的符號階段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隻有人類才有產生語言的基本條件。人類發展到智人階段,即人猿相別吧,人類就有獨特的思維能力,能夠用清晰的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有能夠製造和使用各種用途不同的工具,具有能動認識世界的能力,能夠認知自身的心智,有改造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同時擁有自己的社會、曆史與文化。所以人類就有無窮的創造力,創造文字就是一種突出表現。
中國人類進入智人階段,語言表達能力已很強,創造力也增強,在漫長的生活過程中,不隻有許多發明創造,而且創造了文字,用文字表達語言,表達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