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中國文字的起源(3 / 3)

由於文字的豐富和普遍使用,在黃帝時期文字著作也大量出現。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當時流傳的書目有50餘種,而真正流傳下來的著作很少,隻有《黃帝內經》、《黃帝四經》、《陰符經》等,但說明有文字著作這是事實。至今我國的東巴文字,仍是象形文字,可看出黃帝時期文字的影子。

為什麼很難找到黃帝時代的文字呢,這主要是當時沒有很好的保存文字的條件,那時的文字多寫在獸皮上、刻在木板上或石頭和骨頭上,由於年代久遠,很少保存下來。雖然保存下來的不多,不等於沒有流傳下來。文字還是一代傳一代,代代在發展。

黃帝時期的文字,直接保存下來的極少。白水縣倉頡廟現保存的一座“倉聖鳥跡書”石碑,上有倉頡造的28字。碑雖是清乾隆年間立的,但這28個字,是倉頡造的,他故裏的人一直把它流傳下來,曾在《淳化閣帖》中出現過。還有倉頡創造的“好”、“夠”、“法”、“重”等字,都有故事在他的故鄉至今流傳。

又據《光明日報》1993年1月1日報導:山東大學考古實習隊在山東鄒平縣苑城鄉,發現龍山文化陶書,在一個陶器底部殘片上,刻有5行11字,其時代比殷墟甲骨文早500年。這一發現為黃帝時代發明文字提供了切近的物證。

《晉書》卷三六《列傳第六·衛瑾》載:“昔在黃帝,創製造物。有沮誦、蒼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有六義焉。一日指事,上、下是也。二日象形,日、月是也。三日形聲,江、河是也。四日會意,武、信是也。五日轉注,老、考是也。六日假借,令、長是也。夫指事者,在上為上,在下為下。象形者,日滿月虧,效其形也。形聲者,以類為形,配以聲也。會意者,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轉注者,以老壽考也。假借者,數言同字,其聲雖異,文意一也。自黃帝至三代,其文不改。”這段話,是後人對黃帝時期創造文字的總結,他是以事實為依據,高度概括總結了我國文字的發展過程,進一步說明黃帝時期中國文字已走向成熟。

為什麼說黃帝時期中國文字走向成熟?綜上述主要有四個標誌:一是從符號文字、圖畫文字發展為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大量出現,促使了人們對文字的使用;二是設立管理和創造文字的官員,大大促使了文字的發展;三是設立造字台,宣布推廣文字,為社會普遍使用;四是由於文字的豐富,促使著書立說,如《黃帝四經》等著作的出現。

從此,黃帝時代的文字,還是一代人接一代人傳承下來。後來的甲骨文、青銅銘文、石鼓文等就是黃帝時期文字的延續和發展,不能分割看待。中國漢字幾千年來,就是這樣貫穿下來,這是世界罕見,是東方文化的魅力,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悠久的曆史孕育了無愧於人類的文化,優秀的文化不斷推動曆史前進。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黃帝起到了領先的作用,奠基的作用,黃帝無疑是中國文化的偉大創造者。

弄清中國文字的起源,更使我們認識到我們祖先的偉大,中華民族的偉大,我們更應為人類的文明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四 夏商周——中國文字在演變中發展

到了夏商周時期,中國文字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主要表現在文字的形體和載體上。夏時的文字多刻在石頭上和獸骨上,書寫在木板、皮革上,很少有流傳;到商時為了長久保存,文字多刻在龜殼和獸骨上,稱為甲骨文;到了周朝,為了永久保存,許多青銅器上鑄有文字,稱鍾鼎文。文字在書寫形式上,也發生很大變化。由圖畫象形文字,逐步向以筆劃為基礎的方塊形文字發展。

夏商時期出現的甲骨文,這種文字成形於公元前17至前11世紀,距今約3600多年。發現甲骨文雖然數量很大,但文字不多,僅兩千多字,還有些不認識。多是占卜用的龜甲片,沒有發現著作和成形的文章,可見沒發現的還很多。所以甲骨文隻能代表那個時期的一部分文字,不是全部,更多的文字及著作佚失了。

從甲骨文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事實,就是對黃帝時期及以後文字的繼承和發展。

《法書要錄》卷七:“皇甫謐曰:‘黃帝史倉頡造文字,記言行,策藏之,名曰“書契”。’故知黃帝導其源,堯、舜揚其波,是有虞、夏、商、周之書,神化曲謨,垂範萬世。”這段文字,清楚地告訴我們:文字發展的過程,是黃帝導其源,堯舜揚其波,到夏商周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

自從在河南安陽發現大量殷商時的甲骨文後,人們才看到殷商時文字的真麵目。這些刻在龜甲牛骨上的字符,是十分成熟的文字,每片甲骨上的文字都表達一定的意思。共出土總數達16萬片的有字甲骨,看來單字字數已多達4500個左右,看來完全可以滿足當時的需要,是相當進步的文字。這些文字還保留了不少象形文字,但在形體和筆劃上有不少發展,使之更簡煉、更明朗,更便於使用。

到了周朝,青銅器大量出現,人們把文字鑄在青銅器上,多在鍾上、鼎上,所以叫做‘鍾鼎文”或“金文”。已發現有西周《大盂鼎銘》、《毛公鼎銘》等,是幾件最為珍貴的銘文,使我們看到那時文字的真正麵目。這種文字比甲骨文更進了一步,銘文的章法嚴謹,布局雄偉,結體莊重,筆法端嚴,筆劃明晰,筆勢圓潤流暢,文字顯得更為成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從出土的《侯馬盟書》和《石鼓文》看,筆鋒清晰,形體端莊,結構嚴謹,筆力穩健,用筆富於變化,文字顯得更為靈活和流暢。但這時各地區文字都在發展演變,很是混亂,對文字發展造成許多障礙,不便於交流。

新發現的戰國時期的“清華簡”,就有完整的著作,如《尚書》、《老子》等,從此可以看出那時文字的全貌,這是相當成熟的文字,既可看到甲骨文的痕跡,又可看到新發展的文字,也可以看到文字演變發展的過程。

到了秦朝,秦始皇統一文字,對於中國文字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進作用。使文字更加規範和豐富,盛行大篆、小篆,中國文字更為成熟,被全國普遍使用。從春秋戰國到秦朝,許多著作流傳於世,記載下了中國文明史。

到了漢朝,把華夏族叫“漢族”,把中國文字叫‘設字”,盛行隸書,而且真草隸篆並用,形式多樣;以“六書”為標誌,因此以後篆隸草楷並行於世。從此,中國文字真正定型,內容甚為廣泛,這是中國文字發展的高峰。

世界上有許多古老文字,如古埃及的聖書字,古代蘇美爾文字,原始埃蘭文字。克裏特文字等,這些凝聚著人類文明結晶的文字,有的在演變中喪失了生命力,有的變成了拚音文字,有的早已不可識讀,成了死亡文字,還有的被外來文字代替。唯有中國文字(漢字),自從出現以後,不斷地完善發展,沒有停頓地從遠古使用到今天,幾千年來以筆劃為基礎的方塊字的形式沒變,文字的表達功能沒變。

中國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應用時間最長,最豐富,最有表達力的文字,是造型美觀又形象的文字。中國文字在全世界造成很大影響,也是中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光輝所在。現在世界上興起學習中文熱,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國文字必然永遠行於世,更為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