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說的“華夏”,是指“中國”而言,又是中華民族的代稱。
何謂“華夏”?看似簡單,但是一直說法不一,就是權威辭書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章太炎先生曾說:“我們民族舊居雍、梁二州之地。”“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日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這就是說,“中華”、“華夏”之“華”,他認為因華山而得名。對此說筆者也表讚同。華山位於我國中部,高峻華美,代表中華民族當之無愧。早在炎黃時代之前,神州的先民就在這裏居住,繁衍生患於華山之下,秦嶺古稱華山。畢沅在《華嶽祈澤記》中說,早在黃帝時代,人們就把華山當做神山,黃帝、舜帝曾親自去那裏求神祈雨。但這個“華”字,追根溯源不僅來自華山,還有更早之根源是來自華胥氏。“華胥”本來是“花蕊”之意,“花”字後來演變成“華”字。華胥氏起源於藍田縣華胥鎮,以後便有了華山、華原、華縣、華陰、華陽等地名,都分布在陝西關中,形成華胥氏部落和古華胥國。華胥氏也稱“華族”,傳說華胥氏生伏羲、女媧,是少典氏之祖族。也是炎帝、黃帝的祖族,可以說華胥氏是華夏氏族的老祖宗、聖母。由此可見,“華”字就是這樣來的,其根源是來自華胥氏。
那麼“夏”字從何而來?頗有不同看法。
《辭源》華夏條為:“中國古稱華夏。”《左傳·疏》:“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也。”《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國日夏。華夏謂中國也。”由此可知,華夏之稱早於春秋,先於中國,然而由《左傳》引文可見,華為榮,夏為大,其實這些注釋均為不妥。我以為,華夏應類似炎黃,源於實體,並非形容詞。普遍認為夏應源於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名字。《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夏”與“裔”相對,“夷”與“華”相對,“夷”指“華”以外之人,“裔”指“夏”以外之地。把“夏”說成來於夏朝,我認為欠妥,在古代中國,把西部地區稱為夏,把黃帝部落稱為“夏人”。
其實“夏”字最早來源於夏河,夏河即黃河。今人郭潤宇先生認為,“夏”字之源應是“大夏河”,即黃河。他說:“禹為了通大夏之水,所鑿的龍門恰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相夾的黃河之中。黃河上遊有一條重要支流,至今還叫大夏河。該河發源於青海同仁之南約60公裏處,流經甘肅的夏河、臨夏,於劉家峽注入黃河。筆者認為,在原始社會以前,今天的黃河就叫大夏河(夏大也),現在的大夏河是其上遊。後來由於人類的活動,大夏河流域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中下遊河水變黃,人們才將其中下遊改稱為黃河。……古代人逐水而居。自大夏河注入黃河以後,黃河沿岸許多地名與夏有關,如宋朝人稱為‘西夏’的大夏國,又有臨夏、寧夏,陝西有夏州、夏陽,山西有夏縣,河南有夏台、夏邑,山東有夏津等地名。大禹治理黃河勝利,建立夏朝。所有這些都與大夏河有關,夏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所謂‘大夏’,就是黃河。華夏之‘夏’來源於古大夏河(黃河)。華夏是指華山之下,大夏河岸邊。認為自己居住於大地的中央,所以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稱自己的民族為華夏族或中華民族”。這個觀點不同以往的說法,很有考究,我很讚同。再補充一點,當黃帝部落在黃河中上遊(即西北)強大後,史稱夏人,這個“夏”字,我認為也來自夏河,既表示大的意思,也表示黃帝的部落興起於黃河流域的中上遊。當黃帝戰勝炎帝和蚩尤後,華夏族形成並壯大,從此“華夏”就成了中華民族的稱號。
“華夏”二字的來曆,就是華夏民族的來曆,還象征著文明。隨著華夏族的興起和強大,中國便步入文明社會。
那末中國古代文明始於何時呢?我們通常說中華文明五千年,是從黃帝時說起,並感到自豪。其實這種說法,把中國的文明史至少也少說了三千年。我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夏朝開國是公元前2069年,距今4000多年,意思是可信史隻有4000年。在夏之前還有三皇五帝時期,難道不可信嗎?不說遙遠的盤古氏、有巢氏、燧人氏,而從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時期,有許多曆史記載,並且還有許多考古發現,這還不能說清中國的曆史嗎?
中國文明始於何時?中國曆史應從何時寫起?中國文字形成於何時?這些問題至今還沒有定論。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研究也在不斷地深入,現在到了應該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了,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和學者,不斷深入研究,能出現更多的新成果。
“五四”以後,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我國一些人不斷否定自己的曆史,甚至到了迷三倒四的程度。正如張一方先生所說:“某些中國學者在疑古主義的思潮影響下,對中國上古史不斷進行否定。不僅認為伏羲、女媧、神農是子虛烏有,而且黃帝、大禹都是傳說人物。更有甚者,少數人為了嘩眾取寵,或者跟著個別外國專家,標新立異地提出一些奇談怪論:唐堯是‘香爐’,虞舜是‘蠟燭台’,夏禹是‘一條爬蟲’。……還有專家莫名其妙,捕風捉影地論證‘中華民族的老祖宗’軒轅黃帝是一個管生殖的老年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