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前言(2 / 2)

近代史學界,由於受“五四”以來疑古風的影響,對上古史研究存在著嚴重的偏見,死搬硬套外國的模式和研究方法,忽視本國、本民族的實際和特點。人們也往往被某些權威專家的一些定論所束縛。我們呼籲所有史學家,都能實事求是,拋開偏見,衝破權威定論,共同以最新出土文物和新的研究成果為根據,應該重寫中華民族的上古史。

一個民族是否走向文明,其主要特征是看它的文化形態。古人雲:“經天緯天日文,昭臨四方日明。”說明有文明美德的人,能適時行事,其事業偉大而美好,天下文繡而光明。文明原意指器物製作擺脫原始狀態,飾以花紋,光彩照人,使人賞心悅目。文即紋飾、修飾的意思,化是風化之意。引申用於人類,則指個人修養和社會發展,已擺脫粗野,注意健美,和諧有序,講社會道德。所以文明的主要特征是文化。

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易經》,開始把“文”和“化”聯係起來使用,“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成天下,意即是通過人倫教化,使人們自覺行動。人類進入自覺能動階段,便邁向文明。所以我國古代說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和“教化”。自從西方引進“文化”一詞後,文化的含意更為廣泛,“文化”是人的本質的表現和成因。從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社會曆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包括人類物質生產和生活,以及製度規範、風俗習慣、禮儀交往、思想方式、精神狀態、文化藝術、語言文字的一切方麵。所以看一個民族(國家)是否進入社會文明,就看他的文化狀態。本書就是想從文化的根源,來探索中國古代文明。

再從世界人類發展史來看,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公元前4000年就形成王國,公元前3000年有文字記載的完整曆史。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底格裏斯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公元前3000年已在兩河流域居住,而且農業生產已相當發展,並有了陶器和銅器。愛琴海區域的希臘等國的克裏特文化,早期形成於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印度恒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年出現原始農業生產,有了青銅器,還形成城市文化。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然條件最適宜於人類生存,那末中國文明從何時開始?比埃及、希臘、印度等國是早還是遲?華夏文化有何特色?對世界有何影響?這是擺在我們中國人麵前的重要課題,也是應該認真研究的問題。

我前邊所說的這些,是想說明我對華夏和文明的理解。所以我欲從文化探源入手,從古籍記載、考古發現和實地考察,想弄明白中國人類從何時步入文明,中國文化的源頭在哪裏?特別是要弄清的是,黃帝是神、是傳說人物還是真實的曆史人物?為什麼說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對中國曆史、對中國走向文明有哪些貢獻?這就是我要寫《華夏黃帝——中華文化探源》的動意和目的。

本書重點是研究華夏民族始祖黃帝,我主要想從民族血緣、曆史淵源、文化根源來考究黃帝。我要告訴世人,中國曆史上有一個真實的黃帝存在,而且他是華夏民族的祖先,是開創中國曆史的偉人,也是中國文明和中國文化的奠基人。黃帝的業績光照千古,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永存。通過對這些的考察和研究,以新的視覺和觀點認識曆史和文化,以激勵後人不斷前進。

延安炎黃文化研究會和延安黃河經濟發展研究會,為了追尋黃帝活動蹤跡、探索黃河文化源頭,組織專家學者沿著黃河秦晉峽穀和黃河的河套地區,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我自始至終參與了考察活動。經過認真考察,我們獲得了大量資料,有許多發現和新的認識,為深入研究這一課題提供了依據。

我根據考察所獲得的資料,對三皇五帝的曆史做了較係統、較全麵的考察和研究,特別是對黃帝做了較多的考察研究,先寫了幾篇論文,覺得未盡意,於是便著手寫這部《華夏黃帝——中華文化探源》。我是一邊考察研究,一邊進行寫作,前後曆時五年,增刪多次,方成此狀。寫作的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這樣才會有新的認識和自己的見解。我寫這部書的目的,是想把自己掌握的資料提供世人,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溝通,希望有更多的人研究黃帝,研究中國上古史,深入研究中華文化,能出更多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