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實研究黃帝功德
探索中華文化根源
張誌清
我們延安炎黃文化研究會成立時,我就思考我們研究什麼?從何入手?我認為,既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又要向外地學習。與我們相近的寶雞市是以研究炎帝文化為主,天水市是以研究伏羲文化為主,我們以什麼為主呢?因黃帝陵在延安市地麵,陝西古文化積澱深厚。我們就確定以研究黃帝文化為主。所以就把這個主題作為延安炎黃文化研究會和延安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的研究重點。當時我講,研究黃帝要把視野要放開闊些。不要局限在延安,也不要局限在陝西,放眼全國,麵對曆史真實,麵對社會現實,做一件對研究黃帝和中華文化有益的事情,不要愧對祖先。
重點確定了,如何研究呢?我們要求研究人員搜集大量資料,從實地考察入手。我們從2004年以來,先後組織了4次考察,沿著黃河秦晉大峽穀、黃河河套地區以及周邊地區,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先後到過甘肅、寧夏、內蒙、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重點考察了天水市、平涼市、銀川市、鄂爾多斯市、呂梁地區、臨汾市、運城市等。特別重視對陝西本土文化資源的挖掘和考察,多次去寶雞市、韓城市、延川縣、宜川縣、白水縣、黃龍縣、洛川縣、黃陵縣、子長縣、延長縣和甘泉縣考察。還對淳化、臨潼、藍田、岐山等縣區進行了考察。每到一地。都對文化遺址進行了認真考察,聽取介紹,並進行文化交流。通過考察,搜集到許多資料,而且有許多實際的感受,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礎。經過一些專家、學者的潛心研究,於是他們便寫出了一些論文、文章和專著。
在五年中,我們確定專題,落實責任人,有分工也有合作,不斷地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還先後召開了3次全國範圍的學術研討會,多次出外進行文化交流,促使我們不斷把研究引向深入,於是出現了不少科研成果。除在我們辦的刊物發表外,還有些論文在省市級雜誌乃至國家級雜誌發表。
從這幾年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來看,收獲主要有四點:一是認為我國人類的起源,特別是華夏民族的起源,與梁山、秦嶺、子午嶺關係密切,已發現的“藍田人”、“黃龍人”、“大荔人”、“丁村人”都在這個範圍;華胥陵、炎帝陵、黃帝陵都在三山其中;還有大地灣遺址、半坡遺址、北首嶺遺址、富縣和洛川大群落遺址等等,都足以說明梁山、秦嶺、子午嶺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人類起源的重要中心。二是通過對黃帝活動蹤跡的追尋,說明黃帝不但是一個真實的曆史人物,而且他的活動區域中心,就在黃河在黃土高原形成的大“風”字中,或說在河洛(黃河、洛河)之間,或說在黃河流域的中遊,都指的是這個範圍,黃帝部落的興起與陝西洛河和渭河關係甚是密切,黃帝的根據地就在黃河“風”字中。三是通過對中華上古文化的研究,認為伏羲是開辟我國文明的先祖,神農炎帝是農耕文明的開拓者,黃帝是我國文化的開創者,是他使華夏民族崛起,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河圖、八卦、洛書是我國文化起源的重要符號和標誌。四是增強了文化交流,開闊了視野,究研水平在不斷提高,既有專題研究成果,也有學術專著。
我會王曇教授五年來,始終參與考察,到處搜尋資料,刻苦鑽研,一邊考察研究,一邊寫作,同時進行學術交流,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寫出《華夏黃帝——中華文化探源》一書。他是從曆史淵源、民族血緣、文化根源研究黃帝,證實黃帝是一個真實的曆史人物,是中國曆史的開創者,他開創了中國疆域的根基,對中國文化科學發展貢獻巨大,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該書從宏觀角度對中國文化產生的根源,也有較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獨特見解,是花費很大心血研究的成果。
我們對黃帝的研究僅僅是開始,力量也薄弱,水平有限,但是願意和各地交流,更願得到專家指導,我們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以便把研究引向深入,爭取出現更多的成果。
2010年3月2日
(作者係延安炎黃文化研究會、延安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