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假花,種類很多,以製作的材料來分有綾絹花、絨花、緞花、紙花、蓮草花等。而以作用來分又有婦女頭上戴的“頭花”、胸前的“胸花”和用於陳設室內的“插花”。這些假花做工精巧,形態逼真,有些絹花比之鮮花也別有一番情趣,它們是由能工巧匠們用絹、綾、綢、紗為原料製作而成,裝飾性最強,仿真性最佳,品種多,花樣翻新也最快。但由於它用料講究,工藝繁複,價格也相應較高,其中,用於頭上插戴的小朵絹花製作得最為精致。現在的北京,花市大街已經完全消失,代之以方格高樓,頭花的銷售也難以見到。而在天津的古文化街上,買賣頭花的幾個攤位也能使我們想象出當時的繁榮景象。他們還保留了一兩種傳統的花樣,令人欣喜,但插戴者已經很少了。
民國時期北京人無論貧富都喜歡在頭上裝飾頭花,特別是逢年過節、走親訪友、或一些喜慶的日子裏,無論男女老少,鬢間斜插一朵紅色的頭花是必不可少的。舊時的北京城內共有七百多座廟宇,各廟內及廟門前都設有集市,稱為“廟會”。當時的廟會並不是現在隻有過年才有,而是在一年之中時常有的。香客遊人拜神進貢之後,除了品嚐一些小吃外,還要爭著買上幾枝“福”、“壽”紅絨花,插在男人們禮帽的緞帶縫隙中,戴在女人們的發髻上,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馬上被烘托出來,老北京叫做“帶福還家”。遠遠望去,一片片頭插絨花的人們穿梭往來,到處都呈現出一種喜氣,好像神佛已經為他們帶來了福壽安康。
一些時髦婦女插戴頭花,並不限於紅色和固定的種類,隻要能使自己美麗大方即可。這些插頭花的形象,我們可以從當時的年畫與各類廣告畫中看到。
除頭花外,胸前佩花也是當時很受歡迎的一種。這類假花一般花朵較大,女子們往往斜插在前胸的衣扣間做為胸飾,或直接戴在領子上來襯托美麗的臉龐。在當時穿旗袍與穿洋裝的女子都喜歡佩一朵這樣的花飾。
在各類假花製品中,最受人們喜愛的還是絨花。絨花又稱“京花兒”,這不僅是因為它的製作十分精致,還因為它的諧音為“榮華”,有吉祥、祝福之意。並且它的花色鮮豔,多用於婚嫁、壽宴等喜慶場合。
絨花的製作由絲絨和刮絨製成。絲絨一般可以從當時的各大綢緞莊購進,而刮絨一般多為造花者自製,它的具體做法是:以草本植物絨草為原料,將此收集、洗淨後放入鍋中煮沸,待汁粘稠時倒在鋪好的木板上,用紙板、木板將其刮平曬幹。這種曬幹後的絨胚再用紙裱糊,就可以製成各式的花朵。而生產絨花的全過程一般要經過幾十道工序,每件絨花的各個組合不僅要求嚴密完整,天衣無縫,不給人以堆砌之感,還要在配色上講究“潤、亮、清”。
絨花的種類式樣很多,在當時有一千多個花色品種。佩戴絨花一般也因季節、節令而異。人們運用吉利的語言諧音和藝術形象相組合的手法來作為表現絨花的方式,並以此來表達人們美好的願望和祝福。如用兩個柿子和一個如意組合在一起,表示“事事如意”;而“紅蝙蝠”則寓意著“洪福臨門”;用“佛手”和“桃”則寓意著“福壽雙全”;龍與鳳就是“龍鳳呈祥”等等。依時令佩戴的主要有春節時普遍使用的紅絨花和端午節出現的“五毒葫蘆”。五毒即為五種有害的毒蟲,它們是蜈蚣、蟾蜍、蛇、蠍、壁虎,而據說葫蘆可以收五毒,於是就有紅絨絨的小葫蘆上麵,縫繡上用黑絲絨製成的小五毒,色彩與形象搭配都堪稱一絕。而在端午節前後出現的絨花還有一種做成小老虎和五毒葫蘆的,也很受婦女們的喜愛,她們為孩子買上一支,以求消災避禍。
戴絨花的習俗不僅在北京如此興盛,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也都有這種習俗。如從農曆五月初一到端午,山東膠州婦女有頭戴小虎、小獅、小猴等絲絨製品的習慣,還殘留著古詩中的“釵頭艾虎辟群邪”的痕跡。
假花中的紙花則是用各色棉紙、道林紙及通草為原料而製成。但是紙花長於形態逼真而短於見風易碎,所以多用於供花及歲時節令,如春節、端午節所佩的紅石榴花。這種傳統的紅石榴花,在天津的古文化街上仍有出售,製作工藝確實不凡,令人愛不釋手。
三、典雅的耳飾
頭上的裝飾少了,耳飾就成了頭麵的主要首飾。隨著服裝的變革,一度流行 “元寶領”服裝,衣領的高度蓋住腮碰到耳垂,使耳朵很難再戴耳飾,即使戴也隻是珠玉一點。辛亥革命後,受先進思潮影響的婦女們曾因為反對舊的封建禮教而一度廢止過穿耳風俗,但沒過多久,愛美的本能又使許多女子戴起了耳飾,隻是這時出現了一種不用穿耳的特製耳墜。耳墜上部的耳環變成了金屬製成的一種弓型軋頭,軋頭上裝有螺絲,佩戴時隻要將軋頭鬆開,夾住耳垂,再旋緊即可。這種耳墜很受婦女們的歡迎,直至現今仍被不願穿耳的婦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