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走出去的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能力的表現之一便是善於發現學習的對象,能從不同地方找到自己欠缺的東西,揚長補短。因而僅僅局限在一個小的範圍內,視野得不到開闊,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井底之蛙”,從而“夜郎自大”,最終喪失學習的動力和學習能力。隻有走出去,不斷麵對新的事物和不同的觀念看法,才能找到差距,產生學習的要求,發現學習的目標。
走出去,可以起到開闊領導者的視野,豐富領導者思路的作用,讓他們見所不能見,聞所未曾聞。
走出去,可以是走出企業,走進學校,去係統學習所需的知識,也可以是走進其他成功的企業,去觀摩別人的經營思路、領導機製;甚至還可以走出企業,走出國門,把國外的先進經驗拿回來,“洋為中用”。
未來的人們將不會由於拿到中學或大學文憑就停止接受教育,而是終身接受教育。領導者必須采納“要麼發展,要麼死亡”這句箴言,不斷學習和完善自己,否則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落伍。
5.對整個組織學習的態度
未來對學習的要求,絕不僅僅是對領導者個人學習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對整個組織成員學習能力的要求,這就要求領導者不僅關注個人學習的情況,更要關心整個企業的學習情況,改變組織結構,使之扁平化、開放化,創造學習的氛圍,這一切都是一個有學習能力的領導者應該做和必須做的。隻有整個組織觀念的更新、方法的進步,才能使領導者有一個施展新知識、新能力和新觀念的平台。
領導者要不斷補充信息
在信息激增、國際國內經濟交往與聯係日益密切的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信息就等於財富。可以說,隻要掌握了信息,就等於在激烈的商戰中掌握了能夠出奇製勝的先機。選信息對於經營猶如情報對於戰爭。沒有確切的情報,部隊就會陷於被動、寸步難行;而同樣,沒有可靠的信息的話,那麼,無論在商業還是其他活動中,企業的經營策略都很難充分發揮作用。因此,及時地掌握最新的信息,並巧妙地用之於各種談判、洽談等商業活動,是一個有水平的經營者應有的基本功。那種閉目塞聽、持保守經營觀念的經營者們在這個變革時代將寸步難行。所以,若要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人,就必須在商場上做到“手眼通天”才行。並且,隻有如此,才能及時獲取最大的信息量,捕捉到多、快、好、準的商業信息和交易機會,並進而將其轉化為企業的利潤和財富。
不斷獲取信息才能取得勝利
信息是企業的營養,要進行新產品開發,就必須用信息掌握所負責開發的商品的現狀。當你沒有負責開發這種商品時,可能聽到過各種各樣有關情況。但一旦要開發這種新產品,你就必須用數字掌握有關信息,例如,過去三年各商業網點普及率,本公司的市場占有率,不同渠道的商店中覆蓋範圍,銷售一個商品一年所需的廣告費、促銷費用等,這些數據稱為市場指標。這些指標在開發新產品時需要進行調查。
要了解你的產品在整個市場中所處的位置,並想知道有無潛力可挖,你就必須以這種商品為中心徹底進行一次調查。這種調查應該緊緊圍繞以下問題:是否有進一步擴大需求的有效消費者層?是否有進一步擴大需求的有效使用層?非購買力層為什麼不購買此商品?給予什麼條件能夠引導其購買?應進一步加強廣告或促銷活動嗎?能夠準確地達到目的嗎?現有商品的功能和趣味是否相對陳舊或已經過了時呢?如果以這些為目的設計一個調查問卷,你就可以獲得所需要的信息。
要進行商業網點的重新開發,就必須掌握產品的流通渠道,在維持流通渠道的同時,還需要掌握能夠成為根本性改革線索的數據。過去隻要留心從量上擴大渠道即可,而現在則必須關注市場上產品的交替,甚至質的變化。要考慮以下幾方麵:商業網點是否適合於它的地理位置;商業網點是否有適合於地理位置的產品銷售計劃;顧客清單是否整理好而且有所更新。在係列廠家色彩濃厚的行業,對以上問題著手解決當然是必要的,在其他情況下,也有必要顯示改進情況,例如,考慮一下以酒店銷售流通渠道為基礎的廠家。平日顧客幾乎是不去酒店的,由商店送貨到門是主要銷售途徑。顧客通過電話訂貨,暢銷的自然是普及率高的商品,這樣對市場占有率大的廠家有利,而普及率低的新商品則賣不出去。而新型的超市,顧客是親自挑選商品,這樣就需要通過漂亮的窗口,明快的店鋪陳設,從而引起顧客的興趣。
信息隨時可能鋪天蓋地地襲來,既不能錯過這些信息,又不能全盤地接受,惟一的辦法是從這些信息裏抽取有用的部分。這就需要首先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正如布魯諾·蘭姆鮑奇尼說:“信息,已成為企業生產功能和決策方麵的主要的,但又非物質的因素,隻有適當地利用,才能使企業有效地適應這種信息流,並取得積極的社會經濟效果。”
領導者要懂得搜集信息
在製定決策時,充分的市場調查是必要的條件。市場調查情況掌握得越準確越有利於製定出好的決策。這種決策把企業內部和外部市場環境結合起來進行。市場調查是收集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製定市場營銷策略。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市場信息機構以對目標市場的消費者深入進行調查,特別要研究其需求特點,掌握需求數量,預測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等,為企業製定營銷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其次,要根據調查資料製定生產和流通計劃,相應組織生產和流通,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在獲取信息和汲取知識方麵,應該有這樣一個信念即“信息就是機會”。這就是說,隻要自己認為有必要,就應該當場把知識和信息抓到手。感到需要時,就是學習的好機會。企業在開發產品和提供服務之前應確定顧客需求的範圍,保證能夠滿足這些需要。但是應該了解,要滿足這些需求是不容易的,因為顧客的需求是經常變化的。為此,企業應經常考慮其產品和服務是否能夠滿足顧客的需求。在零售市場暢銷的商品,今後繼續銷售之商品中有關情報,如不能確實掌握,便無法與他人競爭。把隨季節變動之因素並入考慮之後,其動向是遲滯還是快速?其他公司產品之動向如何?原來暢銷商品何以趨於疲軟?能否立即打開局麵?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市場調查來獲得。
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企業,都非常重視市場調查的工作。許多企業專門設有市場調查機構。他們的做法是,將市場調查的結果按標準的工作程序進行彙集、處理,提供給決策和生產管理部門。
企業市場調查的內容涉及麵廣,凡直接或間接影響市場營銷的信息、資料都極有價值,都應加以搜集和研究。市場調查的出發點有兩個:一是企業作為買方,調查原材料、技術及其他購入商品的市場;二是企業作為賣方,調查生產產品的營銷市場,即買東西是否買貴了,賣東西是否賣便宜了,這是最基本的調查。再深入一點,還應該調查這兩種市場的環境、發展趨勢等,以便提前作出決策,避免由於無知帶來損失。
市場調查一般采用問卷形式,最好輔以抽獎措施以吸引消費者填寫,要知道是你向人家索求信息,而不是人家求著把信息告訴你,所以問卷必須禮貌,不要讓消費者一看到你的問卷就來一肚子氣。
現在也流行一種“隨意收集信息”的方法,西方的經營者們很時興在咖啡館、餐館獲得信息。美國一些公司的領導們都習慣早晨上班之前,在餐館一邊吃早餐一邊閑談,用這樣的形式就交流了信息。被稱為世界“假發之父”的香港富豪劉文漢,就是靠餐桌上的一句話獲得信息發家的。人們相信:信息隻有在你需要它的時候才能弄到。如果你不需要,信使就不會給你,信息本身也無計可施。如果你在饑餓狀態睜大眼睛四處尋找,信息就會很自然靠近你。如果能調動起經常活躍在用戶周圍的推銷員和市場調研員的情報意識,就有可能比其他企業更早地獲取有價值的情報。比如通用汽車在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的前一年即1972年就從世界各地的情報網中獲得了能源價格在近期可能上升的可靠情報,並給予充分重視。於是從1973年4月起,通用汽車就實行了降低燃料費的適度計劃,同時采取了將車身內鐵製的一部分用塑料、鋁合金代替,生產輕型汽車的計劃。
領導者要懂得利用信息
在堆積如山的情報中,無論如何一定要比別家公司更早、更確切掌握銷售額。有時為了與別家公司作戰,不妨自我吹噓一番。即使是吹噓也不可輕易地棄之不顧,因為必要時還要尋找謠傳形成的原因。總之,隻要獲取一個情報便可搜集到其他相關情報。把觸角伸向每一個角落,並把搜集到的情報加以組合,當作必要的情報。至於情報的選擇,倒不局限於一開始就搜集到高質量的情報。
自然就情報而言,“質”比“量”重要,而“質”符合需要才最可貴,現場是獲得非語言係統情報的場所,所謂現場主義即直接從現場獲得靠理論、靠現成的數字和文字所得不到的情報。通過這種方法得到的情報,很容易成為預測可能性和當機立斷的過硬材料,如果僅僅注意擺在桌子上的數字和文字材料,不論怎樣全神貫注,大概仍舊會上大當,吃大虧的。
應該注意到,公共關係也是搜集資料的重要方法,這是因為公共關係是協調和改善企業對內對外關係,使企業的各種行為符合公眾的需求,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並謀求公眾對企業的了解,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必要手段。有了良好的企業內外關係,就可以疏通更多的信息渠道,從而獲得及時、有價值的信息。
捕捉信息是企業經營和製造商們的生存之道和生財之道,沒有靈活的頭腦和閃電式的思維,是無法適應日益激烈的商戰的。布朗—弗曼公司是一個享譽美國的製酒公司。1987年一次水產會上,弗曼公司的采購員巧遇一位乙醛生產商,得知對方的公司正在考慮用生產乙醛的下腳料辦一個水產養殖場,采購員立刻想到布朗—弗曼公司每年製造威士忌酒都要留下一萬多噸的沉積物,都是糧食的下腳料,但都當廢料拋棄了。製酒過程中的大量沉積物——本可以養魚,也白白浪費了。他立即將這一想法上報公司,建議公司將製酒留下的沉積物用來養魚。他的建議馬上得到公司的采納,並委托他做這個方麵的全權負責人。他經過摸索,提出一套密集型喂養方法,使養魚獲得了空前的豐收,也使公司發了一筆額外的小財。
獲取信息的六招
上麵說過信息可以通過交流來獲得,而交流是相互的,如果一個人追求大量的信息,給別人的僅僅是很少數量,這種係統是不穩定的,最終可能變得既不多給也不多得。在一種雙向的信息交換中,坦率會激發坦率,封閉會換來封閉,敵意會挑起敵意。在交流時,獲得信息有六招:
第一招:明知故問。這樣做的結果是在浪費時間,或者是雖然他需要你的產品或服務,但他自己卻還不十分清楚,需要你來提醒。
第二招:重複提問。這樣做,不僅可以有效地比較對方前後回答之間的矛盾,同時還借此了解回答問題人的品性。
第三招:投桃報李。一般情況下向別人提供信息並不會使你損失什麼,所以信息是最好的交換物。有得必有失。
第四招:注意消息來自何人何地。談話對象的層次以及談話地點與所獲得信息有很大的關係。
第五招:投石問路。向對方索取與你毫無關係的信息,看看人們如何應付這一要求,這可以相當準確地反映出他們的性格以及是否誠實。
第六招:尋找數字中是否隱含什麼意義。
接受信息和知識的條件是要發現擁有信息和知識的人。開始並不知道誰有,因此要跟各種各樣的人接觸,應該接觸平時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的人,因為總跟你接觸的人,你就會了解。應該去找那些職業與你不同,專業與你不同,買賣與你不同,性別與你不同,年齡和你相差較大的人。
市場情報員還必須通過自己的兩條腿和一對耳朵獲取信息。雖然你的合作夥伴會主動提供給你一些情報,但也不可貿然斷定這些情報是值得信賴的。為求彼此共同的生存與發展,你的合作夥伴會盡快提供別的公司的情報,希冀能早日發展對抗商品,或希望能盡快采取促銷手段等措施。但是這樣的客戶,他的看法有時不免偏頗,而且也不會提供不利於本身的事。因此須盡可能尋找多的途徑而不可局限於少數的情報來源。處處留心皆生意。
一位港商信手翻當天的報紙,就拈來了一個市場機會:一條西方人玩“魔方”的信息映入眼簾。他靈機一動,馬上派人從歐洲搞來一個樣品,以最快的速度造出,很快就占領了香港市場,大獲其利。看來似乎偶然得之,殊不知香港商人看報、聊天,都在覓尋發財機會。
如今內地生意人也精於此道,《粵港信息報》於1991年11月15號刊登一條消息:廣東某食品廠先後從報上看到幾則消息:1.某中學營養調查顯示,輕度與明顯營養不良者各占20%;2.日本製定的《學生用餐法》力圖使學生的早、午餐營養規範化;3.紅豆、紅棗等紅色食品,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品均具有市場開發前景。他們利用這些看來並無直接聯係的信息,開辟出一條生財之道:率先開發出牛奶芝麻糊、海帶綠豆沙等學生課間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