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生命不止,學習不輟——每天學點領導者的求真藝術(1 / 3)

未來惟一持久的優勢,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

——彼得·聖吉

最好的領導是最好的學習者

俗話說:“隻有足智,才能多謀。”培根也曾講過:“知識就是力量。”隨著科技進步的發展,現代企業的經營領導,尤其是較大部門、企業的經營領導,已變得越來越複雜。企業經營者不掌握變化的科學技術知識和領導知識,事事都用所謂經驗領導,企業將會岌岌可危。

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企業環境複雜多變。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難以把握的時代,領導者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須有好學的精神,善於學習。要學習經營管理知識、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學習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一係列相關學科。同時,還要善於從自己及別人的成功和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樣,領導者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以係統的思路、全新的觀念去把握知識經濟的脈搏,取得領導工作的主動權。

處於今天高度信息化的競爭社會,要想有一番事業,絕非僥幸可得;而好不容易曆盡艱辛,坐上領導者的位置,也不能因自己目前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停步不前。因為世界在快速變化,學校裏所上的課程,永遠趕不上企業環境變化的速度,一切都在不斷從零開始,經營者隻有時刻充電,活學活用,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領導能力。

海爾創業之初虧損100多萬,員工不到800人;現在則是10個工業園區,海外2個,國內8個,其中青島本地1個,國內其他地方7個。海爾產品現已開發86大係列,13000多種規格。海爾每年申請專利600多個,平均每天開發1.5個新產品、申報2.6項專利。

在海爾總部產品展示廳,每件樣品家電前麵都立有一塊牌子,告訴你這件產品誕生的故事。很有代表性的一個故事就是:北方農民打電話向海爾投訴,你們的洗衣機為什麼老堵?海爾員工下去查看後才發現,原來這些農民把洗衣機用來洗地瓜等蔬菜。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笑這些農民“土”,而是認為這是一個新的市場。於是,他們改進了洗衣機的排水管、溢水器及支架,發明了大地瓜洗衣機,這一創新得到了社會的肯定。

海爾集團黨委副書記說海爾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比別人先想到了:領導層隻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帶動整個隊伍不斷提高。於是,他們自上而下建立起了學習的團隊。

領導素質沒提高,員工素質提高了也沒用,因為觀念創新是先導。好建議得不到采納,不能轉化為生產力,那就等於零。

競爭力是適應變化而進行變革的能力,而學習是帶動變革的原動力。要通過學習新的觀念與方法,改變舊的思維與習慣,重塑新的競爭力。對於領導者而言,學習才能保持競爭力的最好方式,學習才是領導保持魅力的源泉。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技術的更新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新的觀念、新的思維方式也不斷湧現。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團隊的領導者都得隨時隨地地充電,更新知識庫。任何時候放鬆警惕,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作為企業決策核心的領導者們,已經不能再固守原有的管理經驗和經營模式,必須以創新的理念為企業帶來新的生機,贏得機遇與發展。縱觀世界上優秀的企業,其經營者和管理者都非常重視學習、實踐和總結。

比如TCL的總裁李東生和企業內的管理者們養成了互相贈送管理書籍的習慣,有時同一本書會收到兩三本;聯想的總裁柳傳誌特別喜歡讀企業家傳記,並結合自己的體會細細捉摸,常常要讀幾遍,每周六都要拿出半天時間整理個人思路。李嘉誠創造力一個新的詞彙叫“搶學問”,它反映了李嘉誠幾十年來堅持不懈地追求知識、創造財富的艱辛曆程。當同事們聚在一起打麻將時,李嘉誠卻捧著一本《辭海》在啃,時間長了,厚厚的一本《辭海》被翻得發了黑。在每天十多個小時的辛苦勞作後,李嘉誠仍不間斷地學習英語。就是到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誠在接受采訪時還說:“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電視,溫習英語。”

張瑞敏的辦公室就像一個書房,裏麵有各種管理方麵的書籍;他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如孫子兵法、易經、道德經等了如指掌,還經常委托在海外工作的同事幫助收集最新的管理書籍,使他能掌握世界最新的管理動向;在他的帶領下,特別是在創新的學習氛圍下,海爾做到了全員學習、創新,真正成為了一個隨時隨地學習的學習型組織。

1998年春天,張瑞敏在事業部培訓班上闡述每個幹部要通過學習使自己思想達到新境界。他說:“要記住孔子說的兩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隻是啃書本,不結合實際思考,這個學習等於沒有用。但不認真學也不行。學在求‘悟’,而且要‘悟透’。佛家講‘覺悟’和‘頓悟’,禪宗還講‘棒喝’,即用力刺激,使之‘頓悟’。還要綜合起來係統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張瑞敏主義學習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他更注重於把它運用到企業經營上。他在講課中說:“《老子》幫助我們確立了企業經營的大局觀;《論語》培育了我們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勇於進取、剛健有力的浩然正氣;《孫子》則幫助我們思考了企業管理的方法和企業競爭的謀略。所以說,學習能讓人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學習能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精神與智慧的支持。”

張瑞敏還特別重視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在一次給事業部長的講課中,他說:“鬆下與韋爾奇教給我們什麼》我看有兩條是重要的:一是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基本的經營理念;而是要不斷尋求新的變革,發動新的變革。”

這兩句話,深刻而全麵地概括了中國企業學習外國經驗的基本內容。

張瑞敏說:“學鬆下什麼?學鬆下的韌勁,他沒有上多少學,但他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堅持不懈地學習、前進。而且他善於把員工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為一個目標共同奮鬥,形成濃厚的鬆下文化氛圍。這是鬆下價值觀的魅力,也是鬆下文化的魅力。”

張瑞敏說:“學韋爾奇什麼?是學他不斷追求變革的精神。他能夠使通用電氣很多年來一直保持發展、盈利,並且一直觀念創新,這是不得了的魄力!雖然他在工作作風上與鬆下完全不同,但異曲同工。”

韋爾奇有思想,有魄力,嚴格治企,是剛;鬆下重員工教育,重理念“布道”,以文化統一思想,是柔。一柔一剛,相得益彰,二者統一乃是海爾之追求。

張瑞敏在學習目的與方法上是非常清晰的。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他以高屋建瓴的大文化觀提出了禪、儒、道、法之一切可學之處、可用之處,也引用了孔子學與悟的學習準則和方法,從而引導全體海爾幹部積極向上,在學無止境的大海中遨遊;他博采西方管理學家之長,以“理念先導”的原則將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傳到員工中去。這也是海爾文化中心的神聖使命。一個企業文化中心在企業發展中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中外企業都是少見的,這也是海爾借鑒學習西方觀念之下形成的關鍵舉措。

波頓說:“我一直以為東方的企業家缺少的就是學習,一種對先進企業的管理經驗——例如通用公司所奉行的那些——的消化與吸收,而不僅僅是一兩次的頭腦風暴。出人意料的是,來自於中國的海爾公司做到了這一點。”

很多企業之所以高速發展,是和這個企業擁有善於向他人學習的領導者分不開的。國內著名的房地產公司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領導者。

1988年,伴隨著股改的成功,萬科的業務也節節上升。吸引了大批國內外的合作者,美國富蘭克林鑄幣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通過富蘭克林鑄幣公司的宣傳冊,王石感覺到這是一家專業性很強的金屬、陶瓷禮品製造公司,這個合作機會對於萬科來講無疑是個“金娃娃”,於是他決定一定要拿下它。這次合作,讓王石大開眼界。

最先同萬科接觸的是位名為Peter的香港人,兩個星期後對方換了個美籍德國人。一個月之後繼續談判,又換了一位美籍日裔人。再過一個星期,前來談判的又變成了一位律師,他是美籍猶太人。

簽合同時,真正的老板——一位美籍愛爾蘭人才出現。

開始,王石還沒太在意富蘭克林公司的談判代表的變換情況。隨著談判的深入,他才開始理解頻繁更換談判人員的含義。談判代表的選派是根據流水作業法來製定的,其中暗藏玄機:首先來的香港人,是一位中國大陸通,負責對萬科能力及潛力的評估;德國人則來談工藝流程設計,產品組裝的工序環節甚至卡到以“秒”為單位;日裔小個子是位工藝成本控製師,負責計算每件產品加工費的最經濟支出;猶太律師來了,不是談怎麼保障合同執行,而是探討終止合同時的雙方義務和責任的詳細條款—甚至包括廠房內的一扇玻璃更換後,結束合作時這扇玻璃窗是否恢複到原狀這樣的細節。

談判終於結束。簽合同時,發現一摞合同文本比招股說明書還厚。負責起草的是美國一家法律事務駐香港公司,僅律師費一項,富蘭克林公司就支付了300萬港幣。王石心想:花這麼多錢調查萬科,還不如把錢直接給萬科,能做多少事啊!

但此時王石才體會到:同富蘭克林公司合作,賺錢固然重要,但從方法論上,學習對方的人才組合、嚴謹的工作方式、強調效率的做法、尊重法律的商業精神更具有價值。

從此,萬科與合作夥伴簽署的合作文本也變得厚了起來。

富蘭克林公司合同上對萬科有很苛刻的約束,詳細地列出做不到將受到什麼樣的懲罰。王石有些擔心萬科履行合同的能力。

事實上,擔心是多餘的。負責此項目的趙曉峰團隊盡心盡責,超水平發揮;而且,盡管合同條款非常苛刻,但在具體執行合同中,富蘭克林公司還是把握了一定的彈性。

在和富蘭克林公司合作的過程,也是萬科進一步學習國際化,學習嚴謹的思維方式和規範化工作方法的過程,王石能夠領導萬科一步步地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和他善於學習是分不開的。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管理者在與其他公司合作的過程,就是相互學習的過程;管理者的學習能力往往會影響自己企業的發展,所以,善於向他人學習,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備的素質。

領導者要加強自己的學習力

學習力,是指一個人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總和。它與一般的學習有所不同,不僅是指知識信息的學習,更重要是指提高自身能力以對變化的環境做出有效的應變,這也是動態衡量領導者素質高低的真正尺度。學習力是領導者最本質的能力,是因為學習力對領導者諸項能力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學習力是最可貴的生命力、最活躍的創新力和最本質的競爭力。領導者要認識到現代競爭已不單純是規模與價格的競爭,根本的競爭是核心競爭力的競爭,也就是學習力的競爭,使“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學習為本、終身學習”成為一種主流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使團隊素質進一步得到提升,將學習力轉化為創新力、競爭力。

首先,領導者要有學習能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被寫進中國的憲法,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的聲浪也更為洶湧。已經步入世界經濟大潮的中國經濟,越來越切實地感受到了這種浪潮的衝擊。加入WTO已成事實,經濟全球化也不再是紙上的言辭,國際貿易,國際慣例,國外公司,先進產品……這些都在給國門內的經營者帶來一次次的衝擊。

麵對日益複雜的市場關係、日益進步的科學技術和各種領導手段、日新月異的領導理念,作為一個領導者,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應付一次又一次時代大潮的衝擊。

其次,學習能力的提高直接受一個領導者對學習重要程度認識的影響,要提高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的態度。

1.對現有知識的態度

也就是所謂的“歸零學習”。新世紀的企業經營者每天都應心態歸零,即永遠從零開始,對周邊環境的變化要有足夠的敏感度,然後鉚足勁,見縫插針地學習,為迎接明天的挑戰多做準備,切不可迷戀於眼前的成功。

2.對“外行”知識的態度

一個人知識越多,其聰明、智慧、才幹就越有增長。培根曾說過:“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曆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浪漫,數學使人周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門門精通”往往是“門門不通”,尤其是作為領導者,要學會選擇,在某些領域要學會做“外行”。

“外行”是說經營者對於具體部門的業務和技術等不需要過多掌握,因為經營者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而任何一門知識,尤其是有關技術知識,要想做到融會貫通,要求付出辛勤的汗水,這樣,經營者成為全才的機會成本就會變得很大。但為了有利於和下級的交流和對其進行指導,領導者還要懂一些具體業務的“皮毛”,做一個“外行人眼裏的內行,內行人眼裏的外行”。

3.追根究底的態度

領導者在日常充電的過程,除了要有平和的心態外,還需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現代企業領導者每天必須不斷檢視和自省,除了要能控製住自己的浮躁、自滿情緒和心態外,還應仔細研究問題,深入思考,這樣才有利於思維的創新,從而做到對新知識、新理念的深入把握和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