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做領導就得會說話——每天學點領導者的說話藝術(3 / 3)

平實的話語往往能表達出很深刻的思想,它如同明快的河流,沒有矯揉造作之嫌,無故弄玄虛,裝腔作勢之疑。

平實的語言最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簡單明了,樸素明快。英國大戲劇學家莎士比亞說:“簡語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裝飾。”真正達到平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不間斷地提煉語言,而且要不斷地說下去。平實的語言是語言風格的主調。

五、委婉

委婉法是運用迂回曲折的語言含蓄地表達本意的方法。說話者本想說些與本意相關或相反的話語,以烘托本來要直說的意思。這是語言交際中的一種“緩衝”方法,盡管這僅僅“隻是一種治標劑”(傑弗裏·利奇語),但它能使本來也許困難的交往,變得順利起來,讓聽者(或觀眾)在比較舒適的氛圍中領悟本意。

美國曆史上的著名總統林肯一直以具有視覺效果的辭句來說話,當他對每天送到白宮辦公桌上那些冗長、複雜的官式報告感到厭倦時,他提出了反對意見,但他不會以那種平談的辭句來表示反對,而是以一種幾乎不可能被人遺忘的圖畫式字句說出:“當我派一個人出去買馬時,我並不希望這個人告訴我這匹馬的尾巴有多少根。我隻希望知道它的特點何在。”

領導日常講話的誤區

一個領導者的說話能力,常常被當作考察領導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

領導者中肯有力的言辭,會迫使對方作出讓步,或取得共識,以利於達成協議;領導者慷慨陳詞,會促成外引內聯,振興一方經濟;領導說話得體,言之有物,會使權威自立,上下一心。卓越的口才,是每一位立場求進的領導者成功人生的催化劑和加速器。很難想象,一個口才欠佳的領導,如何在現今的工作環境中支撐局麵,穩步攀升,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我會說話嗎?”這是一個看似十分簡單實則常常困擾領導的問題。下麵是領導日常講話常見的誤區,可以作為參考。

不懂裝懂

如果凡事都一無所知,心裏便容易產生唯恐落於人後的壓迫感,這也是人們常見的心態。在絕不服輸或“輸人不輸陣”的好勝心作祟下,一些一知半解的領導處處裝腔作勢不懂裝懂,以此來保全自己的麵子。

這樣的領導並非是直率,就連單純的事他都要咬文嚼字地賣弄一番,看起來好像是很精於大道理,一副什麼都懂的樣子,說穿了隻是由於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所產生的虛榮心在作祟。

但在生活中,有些人乍看之下很平凡且沒有可貴之處。而經過認真的交談之後,就能夠很直接地被其內心的思想所感染,這種人待人往往坦誠直率,所使用的詞彙也往往簡單明了。朋友關係必須建立在真誠之上,花哨不實的言論隻適合逢場作戲,領導與周圍的人是靠互相感動、吸引,而不是硬性地逼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為了強硬地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賣弄一些偏僻冷門的詞彙,來表現自己的水平高人一等,這在對方看來,隻覺得和你格格不入而無法接受你。

不難看出,愈是愛表現的人,愈是無法精通每件事。領導與下屬應該是互相地取長補短,別人比自己專精的地方就不恥下問,即使是自己很專精的事,也要以很謙虛的態度來展現實力,這樣才能說服他人。

現代社會可以說是一個高度複雜的信息時代,每個人所吸收的知識都不可能包含萬事萬物。若沒有虛心的態度與人交往,如何能夠受到大家的歡迎;凡事都自以為是的人,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因為不論是不懂裝懂或是真的無知,都同樣有損交際範圍的擴展。

有位不具規模的小雜誌社社長N先生,不管是什麼場合他總喜歡裝腔作勢,故意地降低自己的聲調來表現莊重的樣子。不但如此,他也總是一副無所不知的樣子,這種姿態讓人覺得他好像在做自我宣傳。

然而不論他再怎麼裝腔作勢,夾著再多的暗示性話語或英語來發表高見,還是得不到他人的認同。而這位仁兄所出版的雜誌或周刊,也永遠上不了台麵。

他所出版的刊物,總是被人批評為現學現賣、膚淺的雜學之流,這是因為他對任何事都喜歡來評判。當他一開口說話,旁邊的人就說:“天啊!又要開始了。”然後便咬著牙,萬分痛苦地忍著。這和說大話、吹牛並無不同。自己本來沒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卻裝出一副什麼都知道的樣子,會讓人看作是虛張聲勢的偽君子。

在社交關係中最令人敬而遠之的,就是這種總是不懂裝懂的人。

承認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並不丟人,為了要自抬身價而不懂裝懂,一旦被對方看穿,反而會令對方產生不信任感而不願與你交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所以,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切忌不懂裝懂。

照本宣科

宋朝釋道原在《景德傳燈錄》有載:“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為無智能故’。”古有“鸚鵡學舌”的典故,其中學舌的原意是模仿別人說話。鸚鵡嘴比喻的是自己沒有主見,別人說什麼就跟著別人也說什麼。就像鸚鵡學人說話那樣,人雲亦雲,照本宣科。

身為一個領導,在聽候上級用語言安排任何任務時,你先是聽他耳提麵命,接著照本宣科地向下屬傳達他的指令,無奈你根本沒有領悟他所言的精神實質,結果鬼使神差地把好端端的話給傳擰了。還有的領導經常拿著別人撰好的講稿,幾乎不做任何準備,就在起身發言時讀起來。但是,照本宣科會嚴重損傷演講人的信譽,原因有三:

一、照本宣科無法帶來真正的安全感

事先擬好的講稿與即席演講確有不同。後者當然更可信、更有趣味、更顯真誠。念講稿很難做到像平常說話一樣。念講稿時,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幾無目光交流,少見手勢,也缺乏麵部表情,聲音單調。最終,演講者與聽眾建立不起密切關係來。他們可能會不滿意而歸(“真是浪費時間,還不如我自己看!”),心中對演講者的可信度和誠意頓生疑竇。

二、照本宣科就不能隨心所欲

憑借講稿或細致有加的提綱,常常限製你的靈活變通能力。如果遇到突發意外,就會受害不淺。例如,如果你正參加小組討論,輪到你發言,時間已所剩無幾。這最後一刻再做變通實屬不易。一旦現場提問打斷或話題岔開,念稿者通常很難再整回思路,接著原來的話題講下去。

三、你的信譽可能會受到損害

不管演講的本意如何,聽眾總是眼見為實。對著聽眾念講稿,很可能令他們感到失望。他們會意識到,你沒有下工夫準備。如此一來,你的信譽可能會受到損害,你要傳達的信息就會化為烏有,你的演講也就毫無效果可言。

成功交流的基石是對演講內容進行組織。如果你的演講組織得井然有序,就能暢所欲言,盡情發揮,其他方麵也會水到渠成。

信口開河

在常人眼裏,領導是什麼都可以做到的人,他們能上天攬月,下海捉鱉。既然沒有什麼不能做的,那就更沒有什麼不能說的了。小則向職工個人許諾:“好好幹,年底保你獎金過萬”;中則會在員工大會上拍胸脯:“今年一定實現銷售額增長翻番”;重則在政府領導麵前或者媒體上豪情壯誌衝雲霄,當年銷售額還沒上億就敢誇下海口:“再過10年超過IBM”。反正承諾不上稅,說起來如囊中取物,易如反掌。

就在領導們動不動說大話、拍胸脯時,他們的兌現就顯得合不上拍了。真正到了日子,一看兌現不了,就避重就輕能躲就躲了。

“重承諾輕兌現”是造成企業社會形象不佳、信用下降、企業內部矛盾及員工抱怨甚至流失的罪魁禍首。承諾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激勵人們的信心,鼓起人們的勇氣,也能打擊人們的決心與勇氣,因此把握好承諾與兌現的尺度,是每個領導的必修課。

領導輕易許諾,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許諾是最容易的事,而且也是最快的激勵人們努力工作的手段。不費吹灰之力,脫口而出,而且想說什麼說什麼,想說多少說多少,不僅聽者群情激奮,領導自己也深受感染,好像那讓人興奮的成果就在眼前,人們伸手可得。

但是與許諾的輕而易舉相比,兌現就不是那麼輕鬆與容易的了,許多人甚至用畢生的努力也沒能實現自己最不起眼的承諾,這就是現實,領導也概莫能外。

許諾越高,兌現越難,一旦兌現不成,失望也越大,而當失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是絕望。這就意味著死亡。與當時脫口而出相比,實現自己的諾言實非易事。領導們到這時都會後悔當時誇下的海口,結果自己難為自己。許諾不能兌現,最容易使人走向反麵。很多時候人們原本的期望值並不高,但經領導輕易許諾一刺激,期望值頓升,雖然心裏也知道有些不切實際,但人就是這樣,“上去容易下來難”。到了兌現時,他隻與自己的期望值比,隻要不能滿足,那麼就會失望,就會失去信心,下一次你再說什麼他可能都再也不信了。如果這種失望過大,到了絕望的程度,那麼除了走人,恐怕不會有其他的可能性了。

更嚴重的問題是,許多領導根本就沒有打算兌現。當初的許諾隻是“逗你玩”,讓你努力工作而已,現在你的價值不大了,也就沒有兌現的必要了。這種過河拆橋的實用主義觀點,簡直就是讓企業自殺,因為你的信用下降及對員工的不公正,會影響到企業所有員工,兔死狐悲,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日,那麼其他員工就會對企業、對領導毫無信心。如果是在你這兒幹,那一定是出於無奈,否則一有機會肯定會拔腿就走的。這種有意的不兌現,給企業帶來的危害是災難的,是用多少心血,多少錢都無法挽救的。

因此,領導們不要信口開河,有一分說半分,給自己與別人都留點餘地,切莫說過了嘴癮,傷了信用,否則得不償失,會遺恨終身的。

不拘小節

在日常交談中,許多領導都認為“君子行大禮而不拘小節”,所以不去重視生活中的小節,而不知道就是因為這些不起眼的小節,在時刻影響著自己的說話形象,減低對方與你交談的興趣,甚而惹起別人的反感,所以還是小心防範,並設法加以糾正為好。

一、咬字不清

有的人在談話中,常常會有些字句含含糊糊,叫人聽不清楚或者誤解了他的意思。所以,不說則已,隻要開口,就最好把一個字當作一個字,清楚準確地說出來。

二、話有雜音

這比喜歡用多餘的字句更令人不舒服,在說話的時候,加上許多沒有意義的雜音。例如一麵說著話,鼻子裏麵一麵“哼哼”地響著,或是每說一句話之前,必先清清自己的喉嚨,還有的人一句話裏麵加上幾個“呃”字……這些雜音會使人產生一種生理上的不快之感,好像給你的精彩的語言,蒙上一層灰塵。

三、用字籠統

有許多人喜歡用一個字去替許多字,比如,他在所有滿意的場合,都用一個“好”字來代替。他說:“這歌唱得真好。”“這是一篇好文章。”“這山好,水也好。”“這房子很好。”“這個人很好。”……其實,別人很想知道一切究竟是怎樣好法。這房子是寬敞,還是設計得很別致呢?是材料很結實嗎?這人是很老實呢,還是很慷慨、很喜歡別人呢?單是一個“好”字,就叫人有點摸不著頭腦。還有這樣的人,用“那個”這兩個字代替幾乎所有的形容詞,例如:“這部影片的確是很那個的。”“這件事未免太那個了。”“這封信叫人看了很那個的。”……這一類毛病,主要是由於頭腦偷懶,不肯多費一點精神去尋找一個適當的恰如其分的字眼。如果放任這種習慣,所說的話就容易使人覺得籠統空洞,沒有內容,因而也就得不到別人適當的重視了。

四、過於誇張

喜歡用誇張的語言去強調一件事物的特性,以引起別人的注意。但也有人無論在什麼場合都采用這種說法。例如:“這個意見非常重要。”“這本書寫得非常精彩。”“這是一部非常偉大的戲劇。”“這種做法是極端危險的。”“這個女人簡直是無法形容的美麗。”……如此這般,講得多了,別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你所誇大的字眼都大打折扣,這就使你語言的威信大為降低了。

五、邏輯零亂

在敘說事理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層次清晰,條理分明。所以,在交談以前,必先在腦子裏將所要講的事物好好地整理一下,分成幾個清楚明確的段落,摒除許多不大重要的細節。不然的話,說起話來就會拖拖拉拉,夾雜不清了。特別是當一個人敘述自己親身經曆的時候,更容易因為特別起勁,巴不得把所見所聞全盤托出,結果卻叫人聽起來非常吃力。

六、矯揉造作

矯揉造作有多種形式的表現,有的人喜歡在交談中加進幾句英文或法文;有的人喜歡在談話中加進幾個學術性的名詞;有的人喜歡把一些流行的字眼掛在口頭;有的人又喜歡引用幾句名言,放在並不適當的地方。這會讓人覺得你在賣弄學識,故作高深,還不如自然、平實的言語更容易讓人接受。

哪壺不開提哪壺

領導在與員工交談的過程中,有的時候為了讓員工產生親切感,難免說一些隨意的話題,但是即使關係比較好,身為領導也有幾個相當忌諱的話題,下麵我們來一一介紹。

一、員工的隱私

隱私是員工所擁有的一些不願公開的秘密。除非是員工主動告訴你他的隱私,否則不要隨意去打探員工的隱私。尊重員工的隱私,是尊重員工人格的表現。如果領導不顧員工保留隱私的心理需要,盲目懵懂地去詢問員工的隱私,就會影響兩個人的談話效果,還會讓員工對自己產生不良的印象,進而損害領導和員工的關係。即使是員工主動將自己的隱私告訴領導,來征求領導的意見和看法,領導也應該注意回答的內容,不要得意忘形,像一個專家一樣出謀劃策、說三道四。隻要說一些象征性的話就行了。如果員工非要領導說一些建設性建議,領導不妨給員工講一個故事,說他有個朋友曾經也遇到這樣的事情,結果是怎麼樣解決的,僅供他參考。這樣即使建議沒有任何效果,甚至起到相反的後果,領導也沒有必要自責什麼,員工也不會將過錯歸結到領導身上。

二、員工的傷心事

員工的傷心事不能當作談話內容,一來是因為員工的傷心事並不想被很多人知道,除非這個員工心理上有某種急於傾訴的需要;二來員工如果沉湎於傷心事中,就很難和領導交談下去,因此領導要極力回避別人的傷心話題。雖然通過同情別人往往能夠贏得別人的好感,但是提及別人傷心事的辦法終究不是高明的談話方法。

三、員工的尷尬事

當得知員工有些尷尬的話題時,領導一定要回避。因為尷尬的話題一說出來往往會使員工覺得特別別扭。尷尬話題可以說是別人的禁忌話題,領導在會見員工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別人對哪些話題十分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