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語言不僅僅是說話,它更是一場智慧和學識的同台演出。沒有這兩者,是不會幽默的。不會幽默,就不要刻意追求這種語言風格,它是一種“自然天成”的東西,是需要知識、學識等的厚積薄發。
90多高齡的民謠學家鍾敬文,在赴朋友宴席時,當佳肴擺滿桌後,牙齒幾乎掉光的鍾先生對大家說:“你們吃吧,我是個無齒之徒,對付不了這些東西。”鍾老先生說完以後,笑聲四起,避免了冷場的尷尬。不久,特為鍾先生做的湯麵擺上來了,他又說:“我是欺軟怕硬,你們千萬別學我啊!”這又避免了窘迫情況的出現。
幽默是要以豐富的內涵和人格魅力做支撐的。讓人立刻就笑的語言叫笑話,讓人咀嚼之後,恍然大悟後才笑的語言是幽默。幽默把笑聲雕在靈魂深處,因為它是睿智之花的綻放。它是有別於笑話的,盡管同是讓人笑。
幽默讓人三分鍾之後笑,笑過之後可能是流淚、感歎。而笑話讓人在聽後三秒後就笑,三分鍾之後就淡忘了,再想起時,已經沒有可笑的價值了。因此說,幽默是一種深入人心的語言風格。
第三 說話時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正如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感情動物,語言所負載的信息,除了理性信息外,還有感性信息。這種感性信息,內涵十分豐富。其功能不僅要訴諸人的理智,而且更要打動人的情感。“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這裏的推心置腹就是指話語真誠。所謂真,是指不矯揉造作,不言辭虛浮,能夠保持說話人的自我本色。所謂誠,就是真心真意、不掩蓋、真情流露。
在話語交際過程中,要使對方感受到情感的真實,說話人的話語一定要受到發自內心的充沛的情感支配。作家王潛先生論所謂“零度風格”時告誡我們:“說活人裝著對自己所說的話毫無情感,把自己隱藏在幕後,也不理睬聽眾是誰,不偏不倚、不痛不癢地背誦一些冷冰冰的條條兒,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羅列一些幹巴巴的事實,沒有一絲絲的人情味,這隻能是掠過空中的一種不明來曆去向的聲響,所謂‘耳邊風’,怎能叫人發生興趣,感動人,說服人呢?”有人說得好:“隻有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相信他的情感是真實的,因為人們都具有同樣的天然傾向,惟有最真實的生氣或憂愁的人,才能激起人們的憤怒和憂鬱。”
正當希臘麵臨馬其頓王國的入侵,而有遭受亡國和失去自由的危機的時候,希臘著名演說家德摩斯梯尼曾經作過一次著名的演說,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都充滿著發自內心的極為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感,他熱情洋溢地說:“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個時候,我們也應當為自由而戰鬥。”從這洋溢著愛國熱情的詞句中,人們看到了一顆真摯的拳拳之心,因而他的演講激勵了無數的希臘人從聆聽演說的廣場直接奔赴戰場,連向家人作一聲道別也認為耗費了時光。他的敵人,馬其頓的國王腓力見到這篇演說詞,也不由感慨地說:“如果我自己聽過德摩斯梯尼的演說,連我也要投票讚成他當我的反對者領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能讓對手擊節讚歎,這其中蘊涵了多麼真摯、奔湧的情感,這炙熱的愛國主義情感從心底的火山噴發,產生了驚天動地的力量。
提高講話能力的秘訣
說話擲地有聲,這是人們對於有權力者最高的評價。同樣,我們在與人們談話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施展對對方的影響,以此來增加我們的語言的效力。也許你確實不能做到說起話來口若懸河,號令一下,一呼百應。但是對此,你所需要的不是悲觀氣餒,而是現在就行動起來。因為,過人的口才並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遙不可及,隻要有堅定的信心和適當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好口才。
彈琴要看聽眾
當眾講話麵對的聽眾身份複雜,這就要求講話者有強烈的對象意識,以便區別對待。正所謂“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說話如果“無的放矢,不看對象”是肯定好不了的。
領導麵對的是下屬和群眾,而他們又是千差萬別的,有風俗習慣、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社會性的差異,也有知識水平、年齡結構、職業等個體性的不同。因此,領導者應根據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語言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古煙和孝說得十分中肯:“即或是最有效的發送者傳播最有效的信息內容,如果不考慮接受者方麵的態度及其條件,也不能指望獲得最大效果。”
19世紀,維也納上層社會的婦女中,時興一種筒高、簷寬的帽子,而且在帽簷上裝飾著五顏六色的羽翎。女士們一進入劇場,觀眾就隻能看到她們戴的帽子,而看不見戲台,劇場經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隻好一再請求女士們脫下帽子,可誰也不予理睬。這時,經理靈機一動,根據女士們愛美、愛年輕的心理狀況和誌趣特點說:“年紀老一點的女士可以不脫帽。”話一出口,女士們竟紛紛脫下了帽子。因為她們麵臨著“美女”與“老婦”的選擇,維也納的上層婦女,當然誰也不願意做老婦,她們戴那種筒高、簷寬的帽子,不也是為了追求美嗎?
說話要講究分寸
所謂說話有分寸,就是說話適時、適情、適勢、適機,一切以適度、恰當為原則。言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個領導者的秉性、修養。領導說話分寸拿捏得好,給周圍的人感覺就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因此,領導者講話是否有分寸是十分重要的,應做到三思而後言。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這可是攸關後代子孫的萬年基業,群臣們自然當仁不讓,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還吵不完。
漢高祖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卻不服,私底下議論紛紛。
封爵受祿的事情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眾臣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群起爭議,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傷,而且率兵攻城掠地,屢戰屢勝,功勞最多,他應當排第一。”
劉邦在封賞時已經偏袒蕭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己見,但在他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揣測出劉邦的心意,於是就順水推舟,自告奮勇地上前說道:
“大家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戰功,但都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好幾年,軍中缺糧,也都是蕭何輾轉運送糧食到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避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順利接濟皇上的,這些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你們又憑什麼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居次。”
這番話正中劉邦的下懷,劉邦聽了,自然高興無比,連連稱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首位,可以帶劍上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將近一倍。他憑著自己察言觀色的本領,能言善道,舌燦蓮花,享盡了一生榮華富貴。
說話,要懂得什麼時候說什麼話;說了,還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材實料,如果沒有真知灼見,從他嘴裏吐出來的話也許能一時吸引他人,卻不能一世蒙蔽他人。
學會運用態勢語言
語言除了有聲語言表達外,還有輔助語言,就是態勢語言。態勢語言,雖不是由口部發出的語言,卻起了極大的輔助作用。所以,作為一名領導,要實施自己的領導行為,準確、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向和感情,就必然運用態勢語言。
第一,利用微笑溫暖人心
據統計,微笑是所有的交際語言中最有感染力的,微笑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際交往的高招”。領導在與周圍人相處的時候,不管是同意別人的意見還是不同意,都不要擺出一副冷冰冰的麵孔,誰也不願意和冰冷態度的領導談話。即使是出於某種無奈而非談不可,在心底也已經產生了反感。試想,這樣的談話能有好結果嗎?因此,領導在交往中要學會笑,笑暖人心,又能體諒人心,給人以幸福感、自由感。
往往一個微笑能很快縮短你與他人之間的距離,表達出你的善意、愉悅,給人春風般的溫暖。微笑不花費什麼,卻有意外的收獲。微笑就像一種情緒的調和劑,更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第二,巧用獨具魅力的手勢
在談話中,領導者除了要有自然流利的口才,還要有與之相配合的體態和手勢。手勢的妙用在談話中具有獨特的作用,手勢的運用是否恰當,會直接或間接地給語言以不同的影響。恰到好處的手勢會讓你的語言更具有說服力,也會使你的個人形象更具有魅力。
有的學者說:“為了強調某個重要的觀點,手勢能縮短你和聽眾之間的距離。”領導說話時采用的手勢應與談話的主題相適應,打手勢也要注意空間的大小。同時談領導者應該明確對方手勢的含義。平掌搖動通常表示不同意;手指敲桌子可以表示謝謝;雙手搓動可表示高興或著急。領導者在談話中可以借助手勢加強語意,手指可表示數量、讚揚、批評、肯定和否定。打手勢時切忌手勢幅過大,過於誇張。
第三 注重麵部表情的目光語
麵部表情是最準確的、最微妙的人的“晴雨表”。人的麵部表情貴在四個字:自然,真摯。麵部表情在麵對麵的口語交際中,能夠輔助有聲語言傳遞信息,溝通人們的感情,麵部是思想的“熒光屏”。
已故美國記者根寶在他寫的《回憶羅斯福》一書中說:“在短短20分鍾之內,他的麵部表情有:稀奇、好奇、偽裝的吃驚、真情的關切、擔心、同情、堅定、嬉笑、莊嚴,都有超絕的魅力,但他可不曾說過一個字。”
可見,麵部表情在領導講話中占據了多麼重要的位置。領導講話的表情語是通過麵部表情來交流情感,傳遞信息的,而其中表現力最強的就是目光語。
在領導說話過程中,眼睛能夠把領導的思想感情、心理變化、品德學識、性格修養和審美觀念等都展現給聽眾。因此,凡是有經驗的領導者,總是注意恰如其分地巧妙運用眼神與有聲語言相協調,去表達千變萬化的思想感情,去調節交際現場的氣氛。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做公開演說和電視講話時,從不戴眼鏡,要同法國人“眼對著眼”地講話,因為他對眼睛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極為重視。
在有較多聽眾的場合,領導可以采用環顧或虛視的眼神。環顧就是視線有意識地自然流轉,環顧全麵。它可以同所有聽者保持眼睛的接觸,使每個聽者都感覺你看到了他,從而增強相互之間的感情聯係,提高他們參與說話的興致。同時,這種方法還可以使說話人通過多角度的視線接觸,比較全麵地了解聽眾的心理反應,以隨時調整自己的話題。當然環顧要自然適度,速度應適當放慢,不能說話時眼睛老是頻繁亂轉,那樣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還會使人感覺你心不在焉,目空一切。而所謂虛視是指目光似看非看,好像在看什麼地方,什麼聽眾,實際上什麼也沒看,其範圍一般在聽眾的中部或後部,可用以調整消除飄忽感或呆板感,還可以消除說話人的緊張心理,幫助說話人集中精神思考講話的內容。
培養富有魅力的語言風格
身為一名領導,要懂得察其言,觀其色,知其人。言就是指說話。語言風格在說話中,能夠充分展示說話者的內心世界、性格、修養、文化、經驗、經曆甚至是人品。語言風格,是領導風格的一麵無形的旗幟,也是領導風格的一麵鏡子。
我們了解一個人,往往是通過他的言行舉止幾個方麵,言排在首位。那麼領導想要培養自己卓越的口才,首先就從培養語言風格入手。語言風格形成之時,人的風格也就確立了,語言風格大致有下麵這些內容。領導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風格。
一、情感豐富
英國著名的宣傳理論家弗雷爾說,如果某一信息中缺乏影響人情感的成分,那麼,這種信息隻能屬於教育活動的範疇。普列漢諾夫在《論藝術》中也說“語言對於人們,不隻是表現他們的思想才有用,一樣地為了表現他們的感情那也是有用的”。美國心理學家哈特曼結合競選演說進行實驗研究,比較情感與理智在選舉時對選民們行為態度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情感的號召力比理性的號召力大。1986年,菲律賓科·阿基諾在大選中戰勝了馬科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她的競選演說充滿情感,極富感染力,牢牢抓住了聽眾的心。“可憐可憐我們的國家吧。可憐可憐我們前途暗淡的孩子們。讓我們結束他們的苦難。我呼籲你們,幫助我推翻馬科斯政權……”
二、言辭激動
領導者公關語言的激勵性是指在講話中對下屬所產生的一股內在激發進取的動力。在管理心理學中,激勵通常是指激發人的工作動機的心理過程。具有激勵力量是領導者公關語言的魅力所在。2000多年前,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率領軍隊遠征印度,途中斷水,軍隊將士幹渴難忍,於是,國王命令士兵四處找水,但士兵找回來的卻隻是一杯水,便把它獻給國王,這時,國王下令把部隊集合起來,端起這僅有的一杯水,充滿信心地對全軍戰士發表演說:“水源已經找到了,我們隻要前進,就一定能夠找到水。”話音剛落,國王便把那杯水潑在地上。將士們精神頓時為之一振,不顧難忍的幹渴,跟著國王繼續前進。這一杯水的激勵作用如此之大,並不是通過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來鼓勵,而是短短的兩三句話,便使將士們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
三、語言莊重
莊重是指端正、鄭重、不輕浮、穩重、持重、文雅、雅致。在用語時是相當考究的,有時會達到字斟句酌的地步。它避開方言、俚語,如果要用,也要考究,三思而後用,慎而又慎。不用不規範字,不規範詞,盡量不用口語。句式嚴整結構緊湊,用詞準確,不亂用濫用形容詞。句子嚴格按照語法規則,句子間有著嚴密的邏輯關係;盡可能避開那些有著貶義的詞語;句子能準確地表達說話者的思想。不求詞藻的華麗,隻求幽默、含蓄。較多地運用那種僅加強語勢和凝聚語意類的辭格,不用增加文章情趣的修辭。力求語言的精準、簡單、明了。這種語言風格,可以充分展示人的高雅嚴謹、文明大方、莊嚴自尊、不卑不亢的性格魅力,給人留下深刻的持久印象。
四、平實
莊重的語言風格不適合於一般的說話,否則就有一種凝重的不和諧感覺。平時的說話要有平實的風格,它是占主導地位的,是基本的格調。平實的語言風格,會創造一種相當平和愉快的說話氛圍,給人一種和諧親切的感受。尤其是身份、地位比聽話者高的說話者,一定要平實,即平易近人、謙虛、樸實。這樣,談話才會在和諧氣氛中進行下去。
平實的語言,可以稱之為天然語言,它是不加雕琢,不作刻意修飾的。沒有太多的定語修飾成分,沒有太多的修辭加以描繪,如同繪畫中的素描、速寫。簡明扼要地三言兩語,就能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