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肅宗時,史思明再次叛唐,戰局開始逆轉。大唐多謀善戰的平亂名將李光弼上書唐肅宗,請求下令調集朔方兵與自己會合,逼攻史思明駐的魏城,向史討戰。然而,這一戰略決策由於宮監魚朝恩妒忌李光弼的戰功,橫加阻撓,未得實施。乾元二年(759年)3月,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率60萬大軍,在安陽河北與史思明的50萬精兵交戰。正當兩軍傷亡各半,勝負未分時,大風突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兩軍對麵無法辨認,各自潰走。由於唐肅宗不設統帥,隻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客使,60萬大軍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無法應付這種變化,軍隊損失尤為慘重。唐軍陷入被動。同年7月,唐肅宗召郭子儀回京,拜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接替朔方軍務。李光弼率500河江騎兵馳赴東都洛陽。素以治軍嚴整著稱的李光弼,到任之後,號令一施,士卒、壁壘、旌旗為之煥然一新。此外,李光弼運用計謀多次挫敗史思明的進攻,節節取勝,扭轉了唐軍的被動局麵。
亡羊補牢作為應變術,關鍵是善於從差錯、失誤中吸取教訓,吃一塹,長一智。這樣,即使先付出了代價,也可以從中得到教益,以便東山再起。
美國瑪麗·凱化妝品公司董事長瑪麗·凱,在創業之初,也經曆失敗,走了不少彎路。然而,她不灰心,不泄氣,終於成為一名大器晚成的化妝品行業的“皇後”。那是6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瑪麗·凱退休回家,過分寂寞的退休生活使她突然決定冒一冒險。於是,她把一輩子積蓄下來的5000元錢全部用來投資,創辦了瑪麗·凱化妝品公司。兩個兒子為了支持母親實現“狂熱”的理想,一個毅然辭去一家月薪480美元的人壽保險公司代理商的工作,另一個也辭去了在休斯頓月薪750美元的職位,都加入到母親創辦的公司,寧願隻拿250元的月薪。瑪麗·凱深知這是背水一戰,是在進行一次大冒險,弄不好,不僅自己一輩子辛辛苦苦的積蓄將付之東流,而且還可能葬送兩個兒子的美好前程。在創建公司後的第一次展銷會上,她隆重推出了一係列功效奇特的護膚品,原想會引起轟動,大獲成功。可是,誰料到整個展銷會隻賣出1.5元的護膚品。殘酷的失敗使她無法自已,失聲痛哭,回到家後,她對著鏡子反省自己。她檢討到展銷前,公司從來沒有主動請別人來訂貨,也沒有向外發訂購單,而隻是企望女人們來上門買東西,難怪展銷要失敗。於是,她擦幹眼淚,從第一次失敗中站了起來,在抓生產管理的同時,加強銷售隊伍的建設。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瑪麗·凱化妝品公司由初創時9人,發展到現有5000多人的國際性公司,並擁有一支20萬人的推銷隊伍,公司銷售超過3億美元。
當然,亡羊補牢畢竟有些馬後炮的味道,盡管這種“事後諸葛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還是應提倡在事前就有周密的思考和切實可行的措施,補牢於亡羊之前。這樣不僅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損失,而且,從應變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占據主動,不至於走彎路。
主動解脫的危機處理藝術
當危機的起因與自己密切相關時,運用主動解脫的方法來擺脫危機,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應變術。
相傳,秦漢時期的著名謀略家陳平年輕時,在一次戰鬥失敗後,獨自一人帶著劍從小路逃亡,要渡黃河。船夫見他相貌堂堂,一人帶劍獨行,知道他是逃亡的將領,猜他腰中一定會帶有金銀玉器,因此,不停地用眼光打量他,想殺掉他奪取財寶。陳平也看出了船夫的企圖,雖然十分著急,但仍沉著應付。他主動解下上衣,光著膀子幫助船夫撐船,船夫見他身上並沒有藏財寶,就順利渡陳平過了黃河。還有一個故事,一艘大船在江上航行,有個旅客拿出一隻黃銅杯子喝酒,船夫以為那酒杯是金的,多次注視,圖謀不軌。這位旅客也看在眼裏。一會兒,旅客靠近船舷洗杯子,故意把杯子掉落到江中,船夫以為是失落了金杯,感到十分驚駭和惋惜。旅客乘勢解釋說:“這是一隻黃銅杯,不是金的,不值得惋惜。”這位旅客和陳平一樣主動解脫,免去了一場災禍。
主動解脫最具特色的作用,是官場上的激流勇退,以免兔死狗烹的結局。
越王勾踐滅吳班師回越後,君臣共宴慶功,樂師作《伐吳》之曲,曲中有詞讚文種、範蠡之功,群臣大悅而笑,勾踐卻麵無喜色。範蠡觀察到這一細節,立刻引起了深深的思索:勾踐為了滅吳興越不惜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如今如願以償,功成名就,他便不想歸功於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見端倪。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不如及早激流勇退,恐怕日後無葬身之地。於是,次日範蠡便向勾踐提出了辭官申請。勾踐不允。當晚,範蠡便不辭而別,攜帶家眷私屬和珍寶珠玉。乘著一葉扁舟,涉三江,入五湖,輾轉來到齊國。範蠡到齊國後,與兒子們耕作於海邊,苦身戮力。沒有多久,由於經營有方,家產竟然多達數十萬後移居定陶,以經商為業,時間不長,又積聚了巨萬資財,成為首富,人稱陶朱公。而另一功臣文種,不聽範蠡要其離開越國的勸告,不久即遭到越王猜忌而伏劍自殺。
破釜沉舟的危機處理藝術
破釜沉舟是人們在危難麵前使用的一種極端的應變策略,其極端之處在於,它用置自身於死地的方法,來激勵士氣,團結奮鬥,共求同生。這種“陷之死地而後生”的方法,對於既定目標的實現,往往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運用破釜沉舟最出色的是項羽與秦軍的河北之戰。秦末,各地紛紛舉兵反秦,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也在其列。項梁率領大軍和項羽等人在山東、河南一帶,連續擊敗秦軍,打了好幾個勝仗。可是,定陶一戰,秦將章邯卻將楚軍打得大敗,項梁也在此戰役中戰死。章邯擊敗楚軍後,便渡過黃河北攻趙地。楚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率領楚軍前去救趙。楚軍開到安陽(山東曹縣東南),停留不進,直等了46天。項羽忍耐不住,催宋義快快渡河,同趙軍裏應外合,打垮秦軍。宋義遲遲不下命令。此時正值冬季,天氣很冷,士兵們饑寒交加,而宋義隻顧自己吃喝,項羽十分氣憤,第二天清早去見宋義時,就在宋義營帳中將其殺死,還割下他的頭,號令全軍,將領們見項羽殺了上將軍,個個驚懼,表示願意服從其指揮,項羽報告給楚王,楚王即命項羽為上將軍。於是,項羽立即行動,親自率領全軍渡河北上。過河以後,項羽命令將渡船全部鑿沉,飯鍋全部砸破,岸邊的房屋也統統燒光,每人隻發三天的糧食。項羽以此表示這一仗隻有拚命,誓不後退的堅強決心。楚軍一到前線,立即把秦軍包圍,截斷了其運糧的後路,經過一場惡戰,秦軍被打得落花流水,這一戰役勝利結束後,項羽召見各地援軍的將領,他們都拜伏在項羽腳下。從此,項羽便成了抗秦隊伍中的首領。
破釜沉舟不但是政治上、軍事上的一條重要的應變術,在經濟活動中,也有廣泛的運用。
1988年,山東省博興縣酒廠看到啤酒、汽酒市場較好,便急急忙忙生產了一批汽酒。可是,由於質量不過關,銷不出去,積壓了10.8萬瓶。這些積壓的汽酒,既占用了廠裏的資金,又占著倉庫。怎麼辦?廠部決定:“倒掉!”倒酒搞得非常隆重,其目的是借這種方式激勵全廠職工,也鼓勵社會對他們廠的產品質量進行監督。酒廠這種“破釜沉舟”之舉,在人們心中深深地打下了“質量第一”的烙印。此後,該廠注重質量工作,研製出一批優質酒。他們生產的“玉液佳釀”投放市場後深受消費者歡迎。1984年下半年就扭轉了虧損局麵。到1987年,該廠年利稅已近千萬,產品銷往大半個中國。
破釜沉舟策略,實際上是斬斷人們的退路,使人產生危機感,以此激勵人們奮發進取的策略。因此,通過人為的方法製造危機,也是對破釜沉舟的計謀的一種巧用。
日本日立公司以生產家用電器著稱於世。自六十年代以來,由於國際市場對家用電器需求的持續增長,日立公司也發展順利,產品暢銷不衰。為了克服下屬的自滿情緒,激勵下屬努力進取,日立公司采用一些措施,人為地製造危機來保持企業的危機感。例如,1974年9月,公司宣布境況不佳,有2.2萬名下屬需暫時回家待業一個月,待業者可領到工資80%左右的待業金;1975年1月,公司又決定對4000名管理人員實行減薪,從上層到下層按不同比例減;總經理減15%,部長級減10%,科長級減5%,通過這些手段,使全體下屬都感到危機的存在,不敢懈怠,隻有不斷進取,才能保住工作,保持全額收入。這無異於破釜沉舟,不進則退。日立公司的這一妙策,難道不值得我們借鑒嗎?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處理突發事件的非正常程序化決策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因此,領導者的政治素質和能力素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領導者要具有探險家的膽識,有敢冒風險、敢擔風險的精神和能力。
首先,領導者要有政治品德,既有膽有識又有高度的責任感。其次,領導者要有冒險的精神。
能力所涉及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知識、技能、智力以及情感等等。在這裏,領導者之所以敢於冒風險是在有著豐富知識的基礎上的厚積薄發,領導者的想象能力尤其重要。處理突發事件的決策是全然沒有把握、難度最大的決策,進行這種決策比其他非程序化決策所承擔的風險要大得多,領導者必須具有預言家的想象,充滿樂觀和自信,從對立思想的交鋒和不同觀點的碰撞中及時、果斷、慎重地決策,這樣,即便是“摸著石頭過河”,也一定能順利到達彼岸。
1995年6月22日,英國首相梅傑宣布辭去保守黨領袖職務,要求保守黨提前舉行領袖選舉,並聲明他本人將參加競選。如失敗,將辭去首相職位。此舉震動了英國政壇。輿論認為,這是梅傑政治生活中最大的“賭博”。
促使梅傑作出這一決定的導火線是他1995年6月13日與保守黨內60餘名“歐洲懷疑派”的一次會見。在這次會見中,這些議員猛烈攻擊梅傑的歐洲政策,強烈要求他保證英國不參加歐洲貨幣聯盟,不加入歐洲單一貨幣計劃,對梅傑進行了很不客氣的圍攻。這次會見給人的印象是,梅傑已失去了對他們的控製,他們會在11月份的保守黨年會上或在這以前對他的地位提出挑戰。梅傑深感自己的權威受到嚴重損害,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政策無法推行,於是,為了應付危機,梅傑開始考慮如何對付這些反對派。隨後,梅傑在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出席七國首腦會議期間也用了很多時間考慮這個問題,其指導思想逐漸明朗,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冒險一搏。他於6月18日回國後,立即與親信大臣和助手們商討具體辦法,經過幾天的討論,決定采取辭去保守黨領袖職務這種先發製人、以退為進的戰略。在所有內閣成員表示支持和理解並保證不參加保守黨領袖的競選後,梅傑於6月2日在唐寧街十號舉行的記者例行會上正式宣布了這一決定。
梅傑多年來一直無法解決與歐洲懷疑派之間的矛盾,使保守黨長期處於分裂狀態。自梅傑上台以來,政府一直無法兌現當初減稅的許諾,相反卻增加稅收,使選民非常不滿;並且,保守黨內部各種腐敗醜聞不斷,使保守黨大失民心。而反對黨工黨自布萊爾當選領袖以來,宣布的諸如修改工黨黨章,公有製條款等新政策主張,很受歡迎,多次民意測驗表明,保守黨在選民中的支持率僅為20%左右,落後於工黨近40個百分點,並在四五兩個月的地方選舉中先得到驗證。不少保守黨議員擔心,在梅傑執政的情況下參加大選,他們很可能會失去席位。保守黨的一些後座議員正是基於這種形勢才對梅傑失去了信心。他們估計,換一個合適的人接替梅傑,他們在下次大選中落選的可能性會小一些。於是“歐洲懷疑派”以梅傑的歐洲政策為契機,使這種潛在的危機表麵化,迫使梅傑進入險境。
梅傑宣布辭去保守黨領袖職務後,原以為隻要內閣成員不參加競選,他就可以穩操勝券。隻要重新當選保守黨領袖,他就可加強其地位,重樹權威,帶領保守黨在1997年上半年大選中與工黨一決高下,但出乎梅傑意料之外的是,被認為有才幹的屬於“歐洲懷疑派”的威爾士大臣雷德伍德於6月26日辭職並向梅傑提出挑戰,宣布參加爭奪保守黨領袖的競選,這對梅傑來說是個嚴重打擊,而保守黨內部的實力人物工貿大臣赫塞爾廷和就業大臣波蒂洛也開始動搖,並且以往持溫和態度的相當數量的保守黨後座議員也逐漸對梅傑失去信心和耐心,對梅傑地位形成了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梅傑隻能以退為進,孤注一擲,力求先保住自己在黨內的地位再說。畢竟梅傑是政壇老手,具有非凡的領導藝術,通過采取種種措施使選民了解英國國情與歐洲政策將給英國人民帶來的利益,對英國加入歐洲貨幣聯盟的前景充滿樂觀和自信,以強有力的證據贏得了選民支持,他和保守黨的選民支持率穩步上升,並利用這一點爭取了廣大保守黨議員的支持,使保守黨內部矛盾得到了緩解,梅傑仍當選為保守黨領袖。
梅傑閱盡政壇風雲,正是在高超領導藝術基礎上,他以豐富的知識、敢於冒險、勇於擔責的精神,及時果斷地抓住危機這一機遇,贏得了這場政治賭博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