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多謀善斷,“剩”者為王——每天學點領導者防範危機的能力(2 / 3)

這個材料告訴我們,對於影響深遠的“小過錯”,“小題大做”去處理,以防止“千裏之堤,潰於蟻穴”,正是及時修好“第一個被打碎的玻璃窗戶”的明智舉措。

如果條件允許,企業還應該一年最少有一次仿真訓練。例如設計一個突發狀況來測試危機處理小組的應變能力,事前完全采取保密措施,讓公司花半天到一天的時間來練習,之後再檢討過程中有無疏失。仿真演練可以讓員工在麵對危機時,有經驗可循,才能臨危不亂、從容應變。

未雨綢繆,化解潛在危機

一隻母雞發現自己所孵化的蛋裏,有一隻蛋的外觀與其他蛋有明顯不同。母雞心想:可能是天生的吧。過了幾天,她的孩子們開始破殼而出。那隻外觀不同的蛋鑽出的小動物和其他孩子長相懸殊。但母雞心想:可能它比較難看吧。一天天過去,孩子們慢慢長大了,而那隻與眾不同的蛋也顯出了本來麵目:那是一隻老鷹。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母雞和她的孩子們都被母雞自己孵出的鷹吃掉了。

一頭敏捷的鹿不幸被獵人發現,雖然逃脫了追殺的噩運,但卻被箭射瞎了一隻眼睛。一天,它小心翼翼地來到海邊,一邊低頭吃草,一邊用那隻完好的眼睛密切注視著陸地,防備獵人的攻擊,而用瞎了的那隻眼對著大海,它認為海那邊不會發生什麼危險。不料有人乘船從海上經過這裏,看見了這頭鹿,一箭就把他射倒了。它將要咽氣的時候,自言自語地說:“我真是不幸,我防範著陸地那麵,而我所信賴的海這麵卻給我帶來了災難。”

以上兩個小例子清楚地告訴我們,不要對潛在的危機視而不見,更不要縱容危機!

危機韋氏大字典詮釋為:“一件事的轉機與惡化的分水嶺”,又可闡釋為“生死存亡的關頭”和“關鍵的刹那”,可能好轉,可能惡化。由此可知,“危機”是在一段不穩定的時間,與不安定的狀況下,急迫需要做出決定性而有效的措施。所以,危機處理往往存在於一念之間。達爾文說:“適者生存不適者滅亡”,用危機處理的角度思考“適者”是指能夠麵對危機、解決危機,最後能夠繼續生存下來的主體;“不適者”正是那些無法適應危機挑戰而被淘汰的主體。

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都麵臨著多種危機。無論危機是來自企業內部的或來自企業外部的,無論是何種危機的發生,都可能給企業帶來致命的打擊。近年來中國的巨能鈣、創維集團、中航油等和外國的寶潔公司、肯德基、麥當勞、立頓紅茶等企業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危機的重創,預示著企業“危機多發期”在中國的提前到來。因此,對於我國的每一個企業來說,都不能掉以輕心,都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加以防範,加強危機管理,預防企業潛在的危機。因為,預防和避免潛在危機的發生是企業危機管理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辦法,也是企業最明智得選擇。

企業潛在危機的特點主要有:第一,突發性。如果不重視並處理企業的潛在危機,企業潛在危機就可能變成企業的現實危機,而且往往是在企業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爆發,出乎人們的意料,使人措手不及。第二,嚴重性。當潛在危機變成企業的現實危機時,將使企業的正常活動陷入混亂,而且很可能給公眾帶來恐懼和驚惶,從而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第三,餘波性。當企業潛在危機爆發時,有時很長時間以後,公眾一遇到類似事件還會浮想聯翩、舊話重提。

企業潛在危機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兩方麵。

1.企業內部根源

(1)企業素質低下。企業素質低下的核心是人員素質低下,既包括領導者也包括員工。這兩類人員素質低下都有可能引發企業的公共關係危機,特別是領導者如果素質低下的話,那麼導致企業公關危機的可能性就更大。

(2)企業管理缺乏規範。

(3)企業經營決策失誤。經營者決策失誤的情況很多,主要體現為方向性失誤、時機性失誤和策略性失誤等。其中,方向性失誤和策略性失誤是導致企業潛在公關危機的關鍵因素。

(4)企業法製觀念淡薄。現代社會是法製社會,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企業員工是否具有法製意識,是否知法、守法,是否將企業的經營活動置於法的監督、保護之下,這對於正常地開展經營活動,規範企業管理行為,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企業公關行為失策。具體體現為:策劃不當,損害公從利益。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是公共關係策劃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公共關係活動缺乏必要的準備,準備工作做得越差,公共關係的成功率就越低。企業疏於傳播溝通,忽視與公眾的信息交流。傳播溝通可以優化組織結構,增進人際關係的和諧,取得對組織活動的諒解和支持。忽視公關調研,就會損害企業聲譽,調研是公共關係運作程序中重要的一步。

2.企業外部根源。

(1)自然環境突變。包括天然性自然災害和建設性破壞兩個方麵。天然性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旱災、澇災、火山爆發、河流改道、山體滑坡等,這些災害具有很大的突然性,往往無法回避、損失巨大,常常使遭受打擊的企業麵臨滅頂之災。建設性破壞是一種人為的災害,指某些人由於短視、無知、疏忽、失誤等原因,未按客觀規律辦事,釀成一種人為破杯的結果。

(2)企業惡性競爭。即不正當競爭,是指市場經濟活動中,違反國家政策法令,采取弄虛作假、投機倒把、坑蒙詐騙等手段牟取不正當利益,損害國家、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不良競爭行為。

(3)政策體製不利。比如,傳統經營觀念的影響、行業封鎖、產品壟斷等種種弊端,這些弊端甚至可以把一個企業逼向絕境。

(4)科技負影響。表現為:技術本身的危險性導致的危機,往往表現為重大技術設備的嚴重事故,技術進步帶來技術標準變化導致的危機。

(5)社會公眾的誤解。包括:服務對象對企業的誤解;內部員工對企業的誤解,傳播媒介對企業的誤解,權威性組織或人員對企業的誤解等。

(6)全新傳媒出現。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出現使人類進入了網絡時代,使人們的溝通呈現範圍廣泛、雙向互動、個性化、低成本等不同於其他電子媒體的傳播特征。

要想保守秘密,就必須盡量使接觸到它的人減到最少,並且隻限於那些完全可以信賴且行事謹慎的人;應當要求每一位參與者都簽署一份保密協議;要盡可能快地完成談判;最後,在談判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加入一些不確定因素(工程師們稱之為“噪音”),這會使竊密者真假難辨。即使做了這些,也應當有所準備,因為任何秘密都可能會泄露。

2003年2月8日,一條令人驚懼的消息在廣東以各種形式迅速蔓延——廣州出現流行疾病,幾家醫院有數位患者死亡,而且受感染者多是醫生。“死亡”讓不明真相的人們大為恐慌,謠言四起。2003年2月9日,羅氏製藥公司於廣州召開媒體見麵會,聲稱廣東發生的流行疾病可能是禽流感,並告之其產品“達菲”治療該病療效明顯。羅氏公司的醫藥代表也以達菲可以治療該病而敦促各大醫院進貨。該媒體見麵會的直接後果是為正在浪尖上的謠言推波助瀾,廣東、福建、海南等周邊省份的食醋、板藍根及其它抗毒藥品脫銷,價格上漲幾倍及至十幾倍,投機商大發“國難財”。“達菲”在廣東省內的銷量伴隨謠言的傳播而扶搖直上,2月8日前廣東省內僅1000盒,2月9日後飆升到10萬盒。曾有顧客以5900元買下100盒“達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