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功靠團隊,小成功靠個人
——比爾·蓋茨
組建一支有效的領導團隊
當組織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後,便需要有一個由多人組成的領導機構來負擔整個組織的領導任務,即通常所說的領導班子。作為領導者,可能必須由你來進行組閣,那麼你首先應當明白領導機構中的成員各有不同的職能分工,就像機器的零部件一樣,各有不同的規格和作用。製造一台機器需要總體上的設計,那麼由你組閣的領導機構同樣也需要總體設計,當你為自己選拔助手時,不僅要看每個人的責任和能力,而且應按照群體優化組合的要求,進行合理搭配,使自己身邊形成一個“全才型”的領導群體,發揮其整體的功效。
劉秀不拘一格用人才,因此在他身邊聚集了眾多的人才,這為他奪取天下奠定了有力的基礎。從以下幾個人的歸附,我們就可以看出劉秀用人的特點了。
鄧禹推薦寇絢給劉秀,說寇絢是“文武兼備,有牧人禦眾”之才。於是劉秀就封寇絢做了河內太守,並且讓他行使將軍的職權。劉秀對寇絢關懷備至,將其視為心腹大臣。
有個叫卓莽的人,親仁友愛,官吏和百姓都不忍欺騙他,對他十分尊敬,都說他很有治理地方的能力。當時他已經七十歲了,賦閑在家。劉秀聽說這個人後,就親自去登門拜訪,以“名冠天下,當受天下重賞”為名拜其為太傅,封其為褒德侯。
伏湛是平原的太守,當時天下大亂,各處都在起兵,隻有他安心治理自己的地區,安撫百姓,使境內安定平和,沒有讓百姓遭受戰爭之苦。百姓們都很敬佩他,都說他是個人才,可以擔當治理國家的大任。劉秀了解後就封伏湛做了尚書。
馮異跟隨劉秀東征西討,外號“大樹將軍”。他為人謙和不居功自傲,每次論功行賞,別人都在爭功,唯獨他卻躲在大樹底下休息,等別人都把功勞爭完了,自己才肯出來。因而大家都把他叫做“大樹將軍”,以此來形容他不爭功的高尚品德。劉秀把他視為左右手,讓他獨當一麵。
吳漢為人質樸,沉著而又有勇有謀,劉秀就封他做了大司馬。
賈複勇敢善戰,有決戰千裏的威名。他在真定大戰中受了重傷,劉秀對此十分關心,親自去他家裏探望。聽說賈複的妻子懷孕了,劉秀就對他說,如果你生了女兒,我生了兒子,那麼我就讓我的兒子娶你的女兒為妻子;如果你生了兒子,我生了女兒,我就把我的女兒嫁給你的兒子。賈複聽後非常感動,更加堅定了跟隨劉秀,為他效忠的決心。
朱鮪曾經參與殺害劉秀的哥哥劉演。後來,更始皇帝打算派劉秀去北伐河北,朱鮪認為這樣會給劉秀兵權,於是勸皇帝不要這麼做。更始帝死後,劉秀圍困都城洛陽,朱鮪堅守洛陽,劉秀派人去勸降。並且要前去勸降的人告訴朱鮪說:“做大事的人不計較個人的恩怨,朱鮪如果歸降,我可以保證他的官爵,更不會殺他了。我可以對天發誓,我絕不食言。”朱鮪聽了這番話,命人把自己捆綁起來,親自來到劉秀麵前請罪。劉秀十分感動,親手為他解開繩索,封他為平狄將軍,扶溝侯。
馬援曾經在蜀主公孫述那裏任職,後來,投奔劉秀。劉秀就穿著便衣去迎接他,並且笑著說:“卿遨遊兩帝(指蜀主公孫述與自己)之間,今見卿,使人大慚!”馬援深受感動說:“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耳!臣與公孫述同縣,少相善,前至蜀,述陛戟(排好儀仗)而後進臣,臣今遠來,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簡易若是!”劉秀笑著說:“你不是刺客,而是說客啊!”馬援說:“今天我看見陛下您恢弘大度,就好像當年的高祖劉邦一樣,我就知道您才是真正的帝王啊!”
劉秀的領導核心由鄧禹、寇絢、馮異、賈複等組成。鄧禹善謀略,是劉秀的智囊;寇絢善於行政、理財;馮異、賈複等長於征戰。正是在劉秀周圍聚集了這些各式各樣、所長不同的人,劉秀才能在各個方麵都棋高一招,以至於最後取得成功。
作為一個企業、一個集團的領導者來說,不必事事親力親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該像劉秀這樣,在身旁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管理機構,每個部門、每個方麵都有得力的人手。這樣才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
李世民認為,即使君主自己賢明,但是臣下如果不進直言,同樣會使國家陷於危險的境地,所以他得出結論說:“唯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義,致天下太平!”
不過,李世民所主張的“君臣事同魚水”並不等同於君臣之間的絕對平等關係,而是將其置於君主的專製統治之下,即他所說的“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如果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將君臣合力治國的關係提到國家興亡、社稷安危的高度來認識。
為了實現君臣共同治理天下,李世民非常注重選用人才。為了廣開才路,李世民推出了士庶並舉、官民同申、新故同進、漢夷並用等政策,網羅了一大批人才,魏征、王窪、馬周等由此進入李世民部屬的隊伍,形成了唐初“賢人在位眾多”的局麵。同時,李世民對自己也有一定的自知之明。他不僅從曆史人物身上,而且從平常生活中發現個人的不足,並由此得出“自知者明,信為難矣”的結論,指出:“帝王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複憂勞,安能盡善?”
正由於帝王不是“盡善”之人,所以李世民主張依靠臣下,集思廣益。他曾對大臣魏征說:“美玉通常隱藏在石頭中,不經良工琢磨,與瓦礫一樣沒有什麼區別。如經過良工的精心琢磨,去掉石、瑕,就可以成為傳世之寶。朕雖然算不上美玉,但還是希望你們這些良工來費心琢磨。”
李世民將自己比喻成在石之玉,而把輔佐自己的大臣比作良工,實際上是公開承認自己還有不少缺點,希望臣下幫助自己去除,使自己成為美玉。這樣,李世民通過比喻,表達出了自己內心的期望,即通過君臣合力將大唐王朝治理好。
李世民深知要實現君臣之間的合力,就需要自己善於容人納諫,改正自己的缺點,事實上他也做到了這一點。如貞觀八年,宰相房玄齡、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監竇德素,就問他宮中正在營建什麼工程。竇將此事告訴了李世民,太宗大怒,認為房、高管得太多,就叫來二人斥責說:“朕隻要你們管好朝廷大事,至於宮中事情,何苦你們關心?”
房玄齡、高士廉見太宗臉有怒色,不敢作答,隻能謝罪辭退?這件事馬上被魏征知道,魏征隨即上奏說:“臣不理解陛下為何斥責房、高二人。也不知二人為何謝罪?他們二人既然是宰輔大臣,也就是陛下的左膀右臂和耳朵,有什麼事情他們不應知道嗎?陛下斥責他們是何道理,臣實在難以想通。且營建工程需要多少費用,這些工程有無必要,宰相都應有所了解。如果有必要,他們應該幫助陛下完成;否則就應該上奏請求撤除。這是君主任用臣下,臣下侍奉君主的常理。如果房、高二人過問得對,陛下就不應該責備他們,他們為什麼還要謝罪呢?恐怕是陛下不識大臣之職吧?”
魏征這番話將李世民說得啞口無言。因為李世民口口聲聲強調要君臣合力,共治天下,那麼宰相就應該擔負起重要責任,而李世民現在責備兩人,顯然有悖於君臣合力共治的原則。因此,魏征的話說完之後,李世民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對,不久便向房玄齡、高士廉二人表達了自己的愧疚之意。
到貞觀五年,唐朝就出現“遠夷率服,百穀豐稔,盜賊不作,內外安靜”的景象,而李世民將這一切歸功於眾臣,說道:“此非朕一人之力,實由公等共相匡輔。”
李世民這種重視君臣合力共治的精神,在曆代帝王中實屬罕見。
領導者再有本事,充其量也是一個人。無論辦什麼事情,都應當盡可能多地發動下屬的力量,才有成功的希望。這靠的絕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整個領導集團。
對於現代企業來說,領導者進行決策是嚴肅、科學而又極其複雜的事情。因此,領導者在決策時必須善於發揚民主,堅持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在決策過程中,要廣泛而深入地搜集群眾的意見,提倡“百家爭鳴”,集思廣益,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決策,開“諸葛亮會”的辦法就是一種好形式,它能夠使領導者聽到各種不同的意見,使“三個臭皮匠”起到“一個諸葛亮”的作用。
隻有一個團結而自信的團體,才能在殘酷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屹立不倒!
劉備善於四方招徠人才。他具有大政治家的寬廣胸懷,能夠虛心納賢。他敬重人才,敬重知識,不擺架子,不吝財物,樂於助人,故能吸引到人才為之效力。
據史記載,劉備“少孤”,家貧寒。曾就學於大儒盧植門下,掌握了治國經世用人之術。他與漢高祖一樣,“不甚樂讀”死書,而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其為人穩重,“善下人”,“好交結”,“豪俠少爭附之,”在地方上有相當威望和號召力。故黃巾起義後能得到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人的資助,在家鄉“糾合徒眾”,與關羽、張飛、簡雍等人組織起一支隊伍,鎮壓起義,立下軍功,打下了事業的基礎。
董卓之亂後,劉備任平原相,當時因戰亂,“人民饑饉,屯聚抄暴。”劉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於是,各地士人和百姓紛紛來奔,“眾多歸焉”。
興平元年,劉備率軍援徐州牧陶謙,“謙表失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由於劉備“弘雅有信義,得州中士民擁護。謙死,劉備取得徐州,更招攬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如糜蘭、糜芳、陳登、孫乾等。陳登字元龍,才華出眾,劉備甚敬重其人。後劉備失去徐州,歸順曹操。多年後,劉備仍懷念他,稱讚論“若元龍,文武膽誌,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
後客寓荊州,劉備又禮賢下士,廣攬賢才。曾訪士於襄陽隱士司馬德操,德操說:“儒生俗士,登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並指出伏龍即諸葛亮,鳳雛即龐統。時諸葛亮之友徐庶自薦於劉備,受到重用後,也推薦了諸葛亮。並說:“此入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校枉駕顧之。”於是47歲的劉備三顧茅廬,親自向27歲的孔明請教國家大計,其謙虛熱誠,終於感動了諸葛亮,答應出山助劉備打天下,並向劉備提出聯吳抗曹,橫跨荊益,兩路分兵,先取關中再統一天下的《隆中對策》。
劉備十分敬重諸葛亮,言聽計從,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不悅,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願諳君勿複言。”此後,在《隆中對策》戰略方針指導下,劉備軍事集團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荊州五郡,由於其為一代英主,又重才愛賢,故“荊楚群士從之陽雲”,先後又招攬到龐統、黃忠、馬良、廖、馬謖等賢才,連遠在蜀中的法正、張鬆等也歸心投誠於備。
到建安十九年,劉備擊敗劉璋取得益州後,又起用了馬超、劉巴、許靖、李嚴、董和、黃權、孟達、吳壹、費觀等人,其中“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璋之婚親也;彭漾,璋之所擯棄也;劉巴,宿昔之所嫉恨也”,劉備“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誌之士,無不競勸,益州之民是以大和”。
以上可知,能廣納賢才是劉備在用人上的一大優點,也是他取得事業成功的重要原因。
劉備在用入上的另一大優點是能團結現有人才。這不僅因為他愛護部下,待人誠懇,而且還在於他胸襟開闊,不記舊怨,不嫉賢妒能,對人才不求全責備,置大節而不計小過,能容忍其性格上的缺點,故能團結一切人(包括曾經反對過自己的人)共同奮鬥。
這從用劉巴一事,可得明證。劉巴,字子初,為荊州名士。曹操征荊,劉備南奔,士人多從之,而劉巴“北詣曹公”,被派招納南三郡。後劉備略取三郡,巴不得返。諸葛亮勸巴歸備,巴堅決不從,遠走交趾。劉備得知“深以為恨”。後巴複投靠劉璋。璋欲迎備,劉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既入,巴複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歸於山林也!”璋不聽。後劉備破成都,令軍中曰:“有害巴者,誅及三族”。後得巴甚喜。巴“辭謝罪負,先主不責,”並加以重用,劉巴才能很高,連諸葛亮也佩服之,說:“運籌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杵鼓於軍門,使百姓善勇,當與人議之耳。”但劉巴性格高傲,張飛敬之,“尚就巴宿,巴不與語,飛遂忿薦”。諸葛亮勸巴“宜少降意”。劉巴說:“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劉備知後,並不怪罪於巴,隻是感慨地說:“子初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苦難獨任也!”法正死後,劉備任巴為尚書令,地位僅次於諸葛亮。從待劉巴即可知,劉備不像曹操那樣對“故人舊怨”斬盡殺絕,也無文人相忌的惡習,故在容人方麵其已超過曹操。
劉備用黃權事也是其團結人才的典型例子。黃權長於文才武略,原為劉璋主簿,也曾反對劉備入川,說:“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劉璋不聽,出權為廣漢長。劉備攻打劉璋,黃權又閉城堅守。但劉備並不怪罪,反重用之。後來黃權在平定三巴及爭奪漢中之戰中屢建其策並立下戰功,被任命為治中從事。
此外,如張鬆,為人短小,“放蕩不治節操”,故曹操也“不甚禮之”;法正被“謗無行”,“不以德素稱”;龐統任縣令時,因“在縣不治,免官”;但均以其才幹,成為劉備心腹,違背能愛人,容人,故得士也多。
成功團隊的領導人會提供給所有成員雙向溝通的舞台。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公開、誠實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論這個觀點看起來多麼離譜。因為,他們知道許多偉大的觀點,在第一次被提出時幾乎都被冷嘲熱諷的。當然,每個人也可以無拘無束地表達個人的感受,不管是喜怒哀樂。一個高成效的團隊成員都能了解並感謝彼此都能夠“做真正的自己”,群策群力,有賴大夥兒保持一種真誠的雙向溝通,這樣才能使組織表現力臻完美。
在好團隊裏,我們經常看到下屬們可以自由自在地與上司討論工作上的問題,並請求上司的幫助。就算大家意見不一致,甚至立場對峙時,也都願意采取開放的心胸,心平氣和地謀求解決方案,縱然結果不能令人滿意,大家還是能自我調適,滿足組織的需求。這就是團結互助,當然,每位成員都會視需要自願調整角色,執行不同的任務。
團隊構建的技巧
科學配置團隊人員
團隊有不同的需求,挑選團隊成員時,應該以員工的人格特點和個人偏好為基礎。
要想有效地運作,一個團隊需要三種不同技能類型的人。
·有技術專長的成員。
·有能夠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並權衡這些建議,然後做出有效選擇的成員。
·善於聆聽、反饋、解決衝突及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成員。
如果一個團隊不具備以上三類成員,就不可能充分發揮其績效潛能。對具備不同技能的人進行合理搭配是極其重要的。一種類型的人過多,另外兩種類型的人自然減少,團隊績效就會降低,但在團隊形成之初,並不需要以上三方麵的成員全部具備。在必要時,一個或多個成員去學習團隊缺乏的某種技能,從而使團隊充分發揮其潛能的事情並不少見。
一般而言,如果成員的工作性質與其人格特點一致,其績效水平容易提高。工作團隊內的位置分配有方,也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團隊有不同的需求,挑選團隊成員時,應該以員工的人格特點和個人偏好為基礎。
高績效團隊能夠給員工適當地分配不同的角色。例如,長期使球隊保持贏球的籃球教練知道如何挑選富有前途的隊員,能識別他們的優勢與劣勢,並把他們安排到最適合他們的位置上,使他們能為球隊做出最大貢獻。這種教練們能夠認識到,一個取勝的球隊需要有多種技能的球員,如控球手、強力得分手、3分球手、投籃阻擋手等等。成功的球隊具有能夠勝任關鍵位置的球員,並能在了解球員和愛好的基礎上,把他們配置到各個位置上。
培養團隊精神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麼?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張維迎教授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五大特征:偷不去、買不來、折不開、帶不走和流不掉。優秀的團隊精神才是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團隊精神,將成為一盤散沙;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團隊精神,也將無所作為。團隊精神不僅要求基層的員工,而且更要求領導層從上到下建設一個團結的團隊。
中國倫理學會的李茂森教授將團隊精神看作是個人道德品質的載體。他說:“團隊精神包含著諸如團結、合作、誠實、信任、敬業、奉獻等很多道德品質的內容,具有這些品質的人在任何團體中都會得到肯定的讚揚。”
1976年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和斯蒂夫·喬布斯設計出個人用的計算機,並於一年之後以蘋果Ⅱ型的商標投放市場。僅僅3年多之後的1980年,蘋果電腦公司已迅速發展成為擁有1.18億美元的企業。盡管第二年IBM也推出了自己製造的個人計算機,但當年28歲的董事長斯蒂夫·喬布斯並沒有打算讓路。
他和他的同事親密無間,像一群海盜一樣的大膽。喬布斯在充當教練、一個班子的領導和冠軍栽培人的新型經理方麵是一個完美的典型。他是一個既狂熱又明察秋毫的天才,他的工作就是專門出各種新點子,他是傳統觀念的活躍劑,他不會把什麼事情丟在一邊、容不得無能與遷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