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做出一個正確決定往往關乎企業生死。
——傑克·韋爾奇
審時度勢:成功決策的核心
通俗地講,決策就是出主意、想辦法,做決定的活動過程。美國學者馬文曾經在部分高中層領導者中做過如下調查:“你認為每天最重要的事是什麼?”“你每天在哪些方麵花費的時間最多?”“你在履行職責時感到最困難的是什麼?”結果90%以上的答案都是決策,簡單而有效的決策技巧被看作是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質量的重要途徑。
21世紀,社會生活領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新奇變化,都在為急欲改變自己現存生活狀況的各界人士提供著各種機遇:一方麵是一步登天的飆升良機,另一方麵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似的無奈陷阱。對於汲汲求取功名的進取人士和無時無刻不求發展壯大的公司、企業,如何作出成功決策,規避錯誤決策,已是眾多領導日思於心而夜慮於夢的揮之不去的“重大主題”。
古今中外曆史上都不乏靠舉措適時而獲巨大成功和勝利的事例,同樣,因坐失良機而丟掉大好局麵,甚至國破身亡的事例也不勝枚舉。曆史上的教訓和經驗說明領導者不可不三思而後行。
馮景禧1922年出生於廣州市一個商人家庭,他沒有讀完中學,16歲到香港卑利船廠學生意,隨後又在廣州、香港當過貨幣兌換店的跑腿,還與人合作經營酒樓,從事外彙和黃金買賣。1948年,他從香港運魚苗往台灣銷售,魚苗在運輸途中死掉;他在台灣買了一批香蕉運回香港,船在從台灣往香港途中遇上了風暴,被風吹離了原定航向,大部分香蕉爛掉。一次次的失敗使馮景禧冷靜了下來,他把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於對問題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貿然前進。機會終於來了。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侵略朝鮮,中國和美國在朝鮮拉開了戰線。美國對中國實行了戰略物資的“禁運”,像汽油、橡膠輪胎、機器零件等都劃入了禁運範圍,馮景禧巧妙地利用了時局,把這些物資通過澳門的商人向中國大陸出售,獲得了厚利。50年代到60年代,香港房地產蓬勃發展,馮景禧與友人開辦了新鴻基地產公司,成為香港規模較大的一家地產公司。1967年,香港社會異常動亂之後馮氏曾想移居加拿大,但到加拿大去了一次之後,他又回到了香港,在香港開始了他的第二次飛躍。1969年,馮景禧創辦了新鴻基證券公司。同年在新成立的遠東股票交易所得到了一個席位,這個席位使新鴻基證券公司的股票能夠上市交易。馮景禧還廣泛吸收存款,代理客戶財務,投資、買賣證券、外彙和黃金,在其他股票經紀公司集中力量為大客戶服務的時候,新鴻基證券公司卻著力於為小戶、散戶等效勞,為他們買賣股票,集中了小戶、散戶的資金,使新鴻基證券公司成為香港股票市場一支舉足輕重的足以左右股票價格的力量,業務日益興旺。80年代後期,這家創業時隻有幾名職工的經紀行,一躍而為上千職工的大公司。現在,新鴻基與美國、法國等建立了合作關係,在倫敦、馬尼拉、紐約、北京開設了辦事處。
馮景禧從一個一文不名的小學徒成長成為一個世界級的經濟強人,絕對不可能說是巧合而隻能說是抓住了機遇。早年的馮景禧曆盡挫折,一次次的失敗給他注射了一劑“清醒針”,使他由一個單純的商人轉變成為一個冷靜的思考者,他從錢與錢的交易中退了出來,作為一個旁觀者,冷靜地思考時局,為自己的下一步製定方略。“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失敗教會了馮景禧如何去麵對風險,如何思考問題。
當然,把握時機隻是事物發展的外因,要實現成功還得要實現內外結合,一個正確的經營方式才是實現成功的關鍵所在。如果馮景禧不是另辟蹊徑,對散戶和小戶開展業務,而隻是一味地對大戶開展業務,我們可以想象,他可能陷入惡性競爭而難以自拔,很難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把握時機時,重點還要實現經營方式的突破,包子不光要皮好看。
果斷決策:辦法總能跑在問題的前麵
現代企業要求決策具有一定的效率,因為隻有這樣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決策時的猶豫不決,有意或無意的拖延常會降低決策的效率。在猶豫不決時,領導人首先要找出拖延的主要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著手改進。
《金剛經》裏有這樣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那麼多人沒有獲得成功,就是因為有他們有猶豫不決的個性,遇到什麼事都畏首畏尾,躊躇而不敢前,以至於錯過了很多機會。
一個想做大事的人,必須要具有果斷的勇氣。領導者帶領團隊如同將軍帶兵打仗,在一場你死我活的兩軍對陣戰爭中,主將隻有精通戰術,果斷堅毅,才能沉著應戰,凱旋而歸。
在一個懦夫和猶豫不決者的眼裏,任何事情看上去都是不可能會成功的。決策方式對一個領導者成敗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應該當機立斷。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古希臘的佛裏幾亞國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戰車的軛上打了一串結。他預言:誰能打開這個結,就可以征服亞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成功地將麻繩打開。
這時,亞曆山大率軍侵入小亞細亞,他來到葛第士繩結跟前,不加考慮,便拔劍砍斷了繩結。後來,他果然一舉占領了比希臘大50倍的波斯帝國。
亞曆山大果斷的劍砍繩結,說明他舍取了傳統的思維方式,正是因為他果斷的行動,打破了傳統,所以才能成為一個成功者,果斷的處理事情,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
自古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領導者做事要當機立斷,不可太過於貪圖眼前的一時的得失,世間的機會往往都是稍縱即逝。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機會。該出手時就出手!如果看準了方向,就要當機立斷,不可太貪圖眼前。
有一個沿街流浪的乞丐,坐在那每天總在想,如果我手裏頭有1000元錢就好了。一天,這個乞丐無意中發現了一隻跑丟的小狗,這條小狗很可愛,乞丐看了一下,發現四周沒人,便把狗抱回了他的住處拴了起來。
這隻狗的主人恰恰是本市出了名的大富翁。丟狗後這位富翁十分的著急,因為這隻狗與其它的狗不一樣,這條狗是一隻純正的進口名犬。於是他就以各種方式發出尋狗啟事:拾到者請速還,即付酬金2萬元。
第二天,乞丐在沿街行乞時,看到這則啟事,便迫不及待地抱著小狗準備去領那兩萬元酬金,可當他匆匆忙忙地抱著狗路過貼啟事處時,發現啟事上的酬金已經變成了3萬元。原來,大富翁尋不著狗,把酬金提高到了3萬元。乞丐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腳步突然間停了下來,想了想又轉身將狗抱回來又拴了起來。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漲了,第四天又漲了……
直到第七天,酬金漲到了讓市民都感到驚訝的數字時,乞丐這才想起跑回去抱狗,而這隻小狗卻已經餓死了。最終,乞丐還是乞丐,還是沿街乞討。
作為一名領導者,麵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在變化和節奏都相對要快得多的IT行業,就更是如此。當我們麵對一些難以取舍的問題時,慎重考慮當然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因此而猶豫不決。因為一個人的精力和才智是有限的,猶豫徘徊、患得患失,那麼最後的結果將是浪費掉那應該屬於自己的機遇與成功。
當然,凡一切事情,謀而後定,應該要多做思考,思前顧後,所謂“謀定而後動”;但是,過多的猶豫,往往坐失良機,亦是敗事之有餘也,實在應該引以為鑒。所以我們要果斷地做出決定,就應該把果斷與機智相應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對於一個團隊領導者來說,不僅在如何正確決策時要表現的果斷,而且還要在發現決策失誤時,也必須立即采取果斷措施加以糾正,不能一味的聽之任之,遺留後患。
巨人大廈在施工及融資方麵出現問題時,巨人集團就是因為沒有及時把巨人大廈的工程獨立開來,而是抽用生物工程的資金維持大廈工程,才使得巨人大廈最後陷入困境。因此,“丟卒保車”是企業在處理錯誤決策時的上策。隻有丟掉一方麵,在另一方麵才會有所收獲,所以我們在遇事時,一定要做出正確的取舍,當機立斷地去解決一些事。
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猶豫不決是以無知為基礎的。”這正是因為一些人對事物、對工作的處理方式,總是缺乏果斷、敏捷地分析與判斷。某些人因為對工作缺乏全局地理解和判斷,不能審時度勢,不能抓住問題的要害,才會顯得沒有效率。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猶豫不決是效率的敵人。更是我們走向成功的障礙。我們不是常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在患得患失之後你會發現機會已經溜走了,那麼。就算是埋怨、後悔、懊惱也是沒有用的。一個有勇氣、有智慧、有膽略的人是不會猶豫不決的,因為他們懂得把握機會、速戰速決,在關鍵時候會當機立斷。
三國時期的袁紹集團,其實力在諸雄中首屈一指,被公認為最有希望問鼎天下。袁紹麾下,謀士如雲,戰將如林。但是由於袁紹的“多謀少決”,官渡一戰,卻敗於曹操之手。“多謀少決”,是缺乏判斷力的表現,這對一個統帥或決策人物來說,是致命的弱點。
袁紹手下謀士如雲,這是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但一到決策時,眾謀士各抒己見,袁紹就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取舍,優柔寡斷。
劉備是當時袁紹潛在的競爭對手之一。白馬之戰中,袁紹聽說有位赤臉長須使大刀的勇將(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斬了他的大將顏良後,大怒,謀士沮授乘機建議除去劉備。此時袁紹指著劉備說:“汝弟斬吾大將,汝必通謀,留爾何用!”說著就要將劉備拉出去斬首。劉備從容地說:“天下同貌者不少,豈赤麵長須之人,即為關某也?明公何不察之?”袁紹聽後,馬上改變了主意,反而責怪沮授:“誤聽汝言,險殺好人。”遂仍請玄德上帳坐,議報顏良之仇。接著,關羽又殺了袁紹的大將文醜,謀士郭圖、審配入見袁紹說:“今番又是關某殺了文醜,劉備佯推不知。”袁紹聽後大罵:“大耳賊!焉敢如此!”命令將劉備拿下斬首。劉備又辯解道:“曹操素忌備,今知備在明公處,恐備助公,故特使雲長誅殺二將。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殺劉備也。願明公思之。”毫無主見的袁紹聽見,竟反過來責備郭圖、審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幾使我受害賢之名。”袁紹兩次欲殺劉備,而劉備都化險為夷,從中可看出劉備的機敏,更可反映袁紹出爾反爾、多謀少決、謀而不斷的性格特征。
“多謀少決”,使袁紹失去戰機。在官渡之戰的相持階段,許攸曾向袁紹獻計:“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令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機會,兩路擊之。”但袁紹卻顧慮曹操詭計多端,拒絕了許攸的建議,在最關鍵時刻貽誤了戰機。倘若袁紹能夠當機立斷,抓住有利戰機,及時采納許攸的建議,那麼其結果很可能如曹操所說:“若袁紹用子遠言,吾事敗矣。”可見,當斷不斷,看起來似乎穩妥,實際卻潛伏了更大危險。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許多天賜良機,稍縱即逝。作為決策者,就要善於抓住這些良機,充分利用這些良機。
如何抓住良機呢?這就需要決策者具有果斷的素質。所謂果斷,是指把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迅速明確地表達出來。果斷,說明了決策者的思想高度集中,是他敏銳反應力的體現,他對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對經驗的綜合和應用,對未來的估計和推測,都能在短時間內完成。
要達到這一點,作為決策者就必須對事件有迅速作出判斷和選擇的能力,有敢於對事件的過程和後果負責的精神和能力。顧慮重重,怕這怕那,畏畏縮縮,“一看,二慢,三通過”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決策者。因為在看和慢的過程中,情況在變化;在等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更多的風險。
決策修煉:成功的決策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業巨頭肯·埃佛森說過:“從哈佛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可以說是不錯的了,可是他們所作的決策有40%都是錯誤的。最糟糕的領導者作出的決斷則有60%是錯誤的。”在埃佛森看來,最好的和最糟的之間隻有20%的差距。即使經常出現差錯,也不能因此就懼怕作出任何決策。埃佛森認為,“管理人員的職責就是作出種種決策。不作決策,也就無所謂管理。管理人員應該建立起一種強烈的自尊心,積極地敦促自己少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