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是領導者把握時機、趨勢施政地實現領導目標的才能。“時”是指時機,是事物發展變化在時間上的轉折點。“勢”,是指事物的客觀態勢。審和度是指領導者對時和勢的判斷,是領導因時、因勢掌握和推動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領導的工作不僅僅是發號施令,隻要結果而不管過程。領導是一門藝術,運籌帷幄乃大將,胸有成竹控全局。
領導者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對危機做出預測,即便不能避免危機,也一定要預測到危機。領導得無法阻止大災難降臨,但至少可以建立起一個可以打硬仗、士氣高昂並且信任的組織團隊。
——彼得·德魯克
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在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不斷的進步,也會在遇到困難時有解決的辦法。
一隻狐狸看見野狼臥在草上磨牙,便勸它說說:“天氣這麼好,大家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隊伍中吧。”野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它的牙齒磨的又刺又響。
狐狸奇怪地問道:“森林這麼靜,獵人和獵狗都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你何必那麼用勁地磨牙呢?“狼停了下來回答說;“我磨牙並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做事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隻有這樣當我們遇到困難或危險裏,才會有心理準備,有應對的辦法。如果我們不這樣的話,那麼隻會當困難來隻能是,臨陣磨槍,臨時抱佛腳,不會有一個好的應對方法,也不會有成功。不做準備,而事情到來時卻驚慌失措的人的。未雨綢繆,看上去十分簡單的事,然而有許多人不屑去做。我們在做事情時要想的周全,製訂一個完整的計劃,才會把事情辦好。
春秋時,有一次宋、齊、晉、衛等十二國,聯合圍攻鄭國。鄭國慌了,就向十二國中最大的晉國求和。晉國表示同意,其餘十一國也就停止了進攻。
鄭國為了感謝晉國,給晉國送去了大批禮物,有著名的樂師三人,配齊甲兵的成套兵車和其他兵車共一百輛,歌女十六人,還有好多鍾磬之類的樂器。晉國的國君晉悼公見了禮物,非常高興,並把歌女的半數分贈給他的功臣魏絳,說:“你這幾年為我等謀劃策,事情辦得都很順利,好比音樂一樣的和諧合拍,真是太好了。現在讓咱倆一同來享受享受吧!”
可是,魏絳謝絕了晉悼會的分贈,並且趁機向晉悼公進行了一番勸告。魏絳的這番話,載《左傳·襄公十一年》,大意說:“咱們國家的事情之所以辦得很順利,首先應歸功於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們的齊心出力,我個人有什麼貢獻可言呢?但願您在享受安樂的同時,能想到國家還有許多事情要辦。《書經》上有句話說得好:‘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謹以這句話奉獻給您!”
後來“居安思危”也就成為一句成語。它告訴我們:安居的時候,要隨時想到可能發生的危難。這樣警惕,才能有所準備;事先有了準備,就能避免突然的禍患,這就叫做“有備無患”。
當我們某方麵有所成就時,不要因為自己的一點成就覺得足矣了,要想到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須居安思危,為長遠考慮製訂計劃。不管做什麼事我們都要預先有所準備,居安思危,處盈慮虧,並作好最壞的打算,這樣才不會在遭致變故時亂了陣腳,弄得一事無成,隻有先想到不好的,找到解決的辦法,等事發生的時候才會處理得當。
一個企業就算是處於飛速發展的順境狀態下,也要保持清醒,對順利的主觀條件冷靜分析,發現其中的危險因素,才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至於使企業虧損或倒閉。萬不可被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更不能被虛假的繁榮迷惑了雙眼。須知,市場是一個怪物,順起來可使你一蹴而就頂峰,逆起來則使你眨眼間跌入穀底。隻有作到“不為浮雲遮望眼”,做事要居發思危事有先見,才能走向成功。一個企業的經營活動受到許多方麵的影響,因此當我們處在順境中看到潛伏的危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企業經驗者必須有廣博的知識,敏銳的眼力和縝密的思維。同時,要特別注意研究世界和國內大的經濟變動的曆史,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為預測危機奠定堅實的基礎。比如經濟危機、能源危機、資源短欠、滯漲加劇等會給企業帶來哪些影響和威脅,看看那些在這類經濟浪潮中翻船的企業的教訓,必能使我們引以為鑒,做一些防範措施,雖然現在沒有麵對這些困難,但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做到未雨綢繆。
無論對於企業或國家來說,保持活力,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必要的。他們都應堅持進步,堅持不進則退的理念,如此,往小處看盛大和新浪如今局麵順理成章,結局早就預備下;往大處看,中國經濟也隻有在這種自省和清醒狀態下才能保持健康和競爭力。
居安思危,也是對未來的事情有一定的預見性,準備的預見性會讓一個人走向成功,也會使一個企業或公司得到發展。
在日本大阪市有一家規模不大、從業人員也隻有43人的鑄造廠,從1919年成立到現在,它們依然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應付自如,戰而不敗,其中成功的秘訣就是“有備無患”。這個企業在建廠初期的時候,主要以生產刨床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機械工程師出身的大嶼先生當了廠長,他科學地預見到,隨著日本經濟進入恢複時期,城市地麵密如蜘蛛網的電纜必將轉到地下,地上電纜要被地下電纜所取代。於是他調整生產格局,集中全廠生產能力來生產地下涵道所需要的地麵井蓋。後來果真贏得了市場。思危是為了有備,有備才能無患。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是存在的一些人或企業,沒有生存的危機感,便自然而然地會放鬆,輕敵,到最後就隻能被殘酷的現實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