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嚴、細、實、恒”的管理風格,把做好小事提到了重要的層次上,以追求工作的零缺陷、高靈敏度為目標,把管理問題控製解決在最短時間、最小範圍,使經濟損失降到最低,逐步實現了時間管理精細化,消除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所有死角,大大降低了成本材料的消耗,使管理達到了及時、全麵、有效的控製,每一個環節都能透出一絲不苟的嚴謹,真正做到了環環相扣、疏而不漏。
善於處理輕重緩急的關係
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曾經說:“有人告訴我,他一周工作90個小時,我會說,你完全錯了,寫下20件每周讓你忙碌90個小時的工作,仔細審視後,你將會發現,其中至少有10項工作是沒有意義的,或是可以請人代勞的。”
任何一個領導者都可能遇到千頭萬緒、問題繁多的情況,這時候需要把問題的輕重緩急分清,然後找到其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並集中力量解決它。
善於處理輕重與緩急的關係,也就是重要性與緊迫性的關係。事實表明,重要的事不一定都緊急,緊急的事也不一定都重要。如果總習慣於先辦緊迫的事,就常常使一些重要的事情流產,而且會經常處於緊急應付的狀態之中。所以領導者在一般情況下,應先考慮事情的輕重,然後再考慮事情的緩急。首先是先辦重要而又緊迫的事;其次是重要的但不緊迫的事;再次是緊迫但不重要的事;最後是既不重要又不緊迫的事。這也符合“重要的少數與次要的多數”的原理。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體會到,80%的看報時間往往花在20%的版麵上;80%的看電視時間集中在20%的節目上;80%的教師輔導時間用在20%的學生上;領導者工作效果的80%,往往集中在20%的重要事情上。如果有十件事,完成了頭兩件最重要的,即可收到80%的效果。所以,領導者要學會把有效時間的80%,集中在那些重要工作上,然後再兼顧其他。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及社會學家帕累托提出著名的“帕累托原則”——在任何一組東西之中,最重要的通常隻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根據帕累托原則,在一家公司裏通常是20%高績效的人完成80%的工作。你也許會感到很驚訝,但這卻是事實。比如在銷售部,通常是20%的人帶來80%的訂單;在開會時,20%的人通常會提出80%的建議。也正是如此,所有的優秀員工一致認為:高效率地完成工作的技巧源自於將80%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任務上。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20%的關鍵事情上。
凡事都有個輕重緩急,在特定的時間裏,必須首先解決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否則可能會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是隻見森林卻看不見其中最大的樹木,沒有找到最重要的事。
作為領導者,平常的工作林林總總,這就要按事情的重要性和緊急性的不同組合確定處理的先後順序,做到鵝卵石、碎石子、沙子、水都能放到罐子裏去,無論我們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滿,假如安排得當的話,還是可以多做些事的,並且做得很漂亮,這就是要事第一的原則。
教會下屬提高自己的速度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總裁韋爾奇指出:“一個工人最重要的素質就是他的工作速度。”幾乎所有的老板都認識到,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速度可以擊垮你的競爭對手。
在運動場上,這句話當然是正確的。在橄欖球、網球和棒球運動中,出眾的速度可以幫助你從對方的防守隊員那裏逃脫,成為一個絕對的贏家,或者使擊球員能夠先於球到達一壘。但是,運動場上的速度和生意場上的速度是大不相同的。在運動場上,你不可能教會運動員提高速度,人的速度往往是天生的。在生意場上,人的速度則是可以提高的,你可以教會一個人應該怎樣提高他的速度。
然而這些真正做起來並不簡單。僅僅靠對你的員工們說一句“快點做!”是不可能提高公司的工作速度的。如果你這樣做的話,你將為此而付出代價,這種代價一般就是你的員工們被折騰得筋疲力盡,或者員工工作的質量由此逐漸下降。當然,還是有一些可供選用的策略:
把批準文件的程序簡化,盡量減少環節。
規定最後期限不必過多考慮影響因素。
要恪守時間表。
首先要求自己以更快的速度進行工作。
各部門配合工作可以提高速度。
提高業務水平,克服忙亂現象
有不少領導者經常感到最苦惱的事,就是“時間危機”,沒有工夫來思考和處理那些重要的事情。許多領導者每日工作達十幾個小時,但還是有許多事情處理不完。
不可否認,忙,是領導者的正常現象,也是工作積極、事業心強的一種表現,隻有什麼事也不幹的人才不感到忙。但是,忙,應該有限度,有秩序,有效率,用一句更通俗的話說,就是不能“瞎忙”。
產生忙亂現象的原因大致如下:
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對要處理的問題難決難斷,一拖再拖,考慮再三;對所擔當的工作,沒有比較妥當的通盤安排,沒有正常的工作秩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趕上什麼就抓什麼,這樣勢必雜亂無章,顧此失彼;上下左右職責不清,分工不明,不該找你的事也來找你,長久下去,習以為常;主觀上願意多做工作,總覺得對什麼事情都有責任,惟恐哪件事情沒辦好,會被人家說工作不努力,能力差;對副手和身邊工作人員缺乏充分的信任,惟恐人家工作做不好,於是就事必躬親,越俎代庖,把自己累得要死,而人家卻閑了起來;沒有給辦公室建立必要的製度。文秘人員對於外來的文件、請示和報告,不把關、不過濾、不研究,也不提出處理意見,一切照送照轉,辦公室成了收發室,起不到參謀助手的作用,加重了領導者的負荷。
那麼,領導者怎樣才能克服忙亂現象呢?除了學會授權之外,以下有四條經驗可供參考。
一、工作要有計劃性
這是使整個工作有秩序前進的中心環節。一切領導者都要具備定量控製自己時間的能力,也就是說,對自己的時間要實行計劃分配。事實證明,不做計劃的人隻能消極地應付工作,在心理上處於受擺布的地位;有計劃的人則居於支配者的地位。時間計劃有下列幾種:1.長期計劃。即在較長的一個時期內,或3年,或5年,或10年,自己的工作和事業要達到什麼水平,自己所領導的單位要取得多大成就,都要有一個積極進取的、宏偉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通過幾步來實現,每一步的大致起止時間,要有一個大致的安排。2.年度計劃。當最後一頁日曆被撕下,新的一年鍾聲敲響的時候,應當回顧上年的時間利用和事業進展情況,作出新的年度計劃,以便更有效地使用一年的時間。3.月份計劃。機關或部門的工作常常是以季或月為單位的,人的生理變化也會呈現出月周期現象,人的體力、智力,情緒處於最佳狀態時為高潮期,其次是過渡期和低潮期。每個人都可以根據本單位的工作和自己的生理月周期,來安排自己一個月的活動,把難度較大的重要工作和學習任務安排在高潮期,其他時間則可以安排相對容易的內容。4.周計劃。有許多工作是按周來安排的,把月計劃分解到每周裏麵,便於分步驟實施。5.日計劃。在前一個工作日接近終了時編好第二天的計劃,有助於克服緊張忙亂的現象,避免丟三落四,顧此失彼。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美國一位管理效率專家來拜訪一個鋼鐵公司老總,並對他說:我同你手下的每個經理交談15分鍾,就能使你們公司的效率提高,銷售額增加。如果奏效,三個月後你給我一張支票;如不奏效,則分文不取。總經理同意讓他試驗,於是他就分別找下麵的經理談話,教給他們一個提高效率的辦法。這個辦法很簡單:
在每天下班前列出第二天非幹不可的六項工作,並按其重要程度排序,第一件事幹完後即用筆勾掉,然後再幹第二件、第三件……如果當天有一兩件事沒幹完,那就列入第二天的計劃。
三個月之後,那位總經理送給這個管理效率專家一張3.5萬美元的支票。為什麼呢?因為他下麵的經理照這個辦法幹了之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銷售額大幅度上升。
由此可以看出,工作有沒有計劃性確實大不一樣。因此,每個領導者對於每段時間的工作,應該盡量做到有條不紊。這樣也便於其他領導和下級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不然,心血來潮,一會兒找這個談工作,一會兒找那個辦事情,既亂了自己,又亂了別人,弄得大家都手忙腳亂,無所適從。
二、建立科學的工作秩序,劃清職責範圍
哪些工作必須自己做,哪些應由別人做;哪些事自己作主,哪些事要集體研究,等等,對於這些,領導者必須胸中有數。而要建立這樣一個科學的工作秩序,就必須建立健全崗位責任製。領導班子成員之間;領導與副手和助手之間;橫向職能部門之間;縱向上下級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都要劃清各自的職責範圍,各負其責。不該領導者管的事,堅決不管;該管的事,主動去過問。凡所屬單位提上來需要領導拍板定案的問題,必須要求把情況和意見一並拿上來。如果應由下屬處理的問題,下屬不處理,把矛盾上交,領導者則不應受理。
三、邁開雙腳走下去
領導者必須有一定的時間主動下去了解情況,掌握動態,檢查指導工作,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湧上來的問題就會大大減少。越是把自己關在辦公樓的小天地裏,越是不下去,事情就越多。所以,要決心經常下到基層去。這不是消極地“躲”,不是回避矛盾,而是克服忙亂現象、提高工作績效的積極辦法。它既可以使領導者了解下情,及時解決問題,又可以使領導者靜下心來思考和研究問題,還可以減少會議和其他瑣碎事務,一舉數得。下去前,要把“家”裏的工作安排一下;下去後,要同辦公室保持聯係,使該處理的事情及時得到處理。
掌握用時之道
許多現代經理懂得所有關於時間管理的知識,但是在利用他們的時間方麵仍然很麻木。
用時之道,就是認識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時間,合理使用自己時間的思想、原則方法。盡管現代經理的性格、作風、知識、經驗等情況不同,盡管時間具有複雜性、綜合性、隨機性、多樣性等特點,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但隻要在實踐中注意觀察、分析和總結,就可以把握用時之道。
時間管理是一項基礎工作。所有的領導者都對金錢、人員和時間3種類型的資源進行管理。三者之中,時間是最難以管理的,因為它匆匆流逝,從不做任何停留。“把時間攢起來”的想法是荒唐可笑的。
時間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天平,一個公司的總裁並不能獲得更多的一份。但是,有些人看起來用他們的定量時間做了比別人更多的事,他們顯得更能掌握時間的竅門,這種竅門是我們可以獲得的,它可能成為現代經理所能獲得的最有價值的資產。
隨身攜帶筆記本或卡片
有這樣一個有名的故事:一家名叫雷明斯索的大鋼鐵公司總經理詹姆斯·佩克一次曾付給一位效率專家瓊斯·揚1.5萬美元。事情的原由是這樣的:當時,佩克的事業可說是半途而廢,他對此一愁莫展。他請教瓊斯·揚,有沒有更有效的方法使他能從公司繁雜的業務中解脫出來,有條不紊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瓊斯·揚給了他這樣一番勸告:“每當你想起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時,就把它記錄下來。這樣一來,你就用不著白天黑夜地老去記著它,可以節約你許多時間。然後利用閑暇的時間將其歸納整理,這又節約了你的時間。因為你的工作和應辦的事情都被整理得有條有理了。請每天堅持這樣做下去。如果你認為這種方法確有價值,不妨讓你的下屬們也試試看,一直做到你滿意為止。最後請你付給我你認為與此價值相應的支票。”
隨身攜帶筆記本對於節約時間是十分重要的。使用小筆記本時,最好是將小本的紙麵分隔成三四部分,並將它訂上。這樣在寫上一些必要的事後,可以撕下這一部分。辦完了事,扔掉也沒有關係。除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外,也有一些人到哪裏都喜歡在口袋裏放些卡片。喜歡使用卡片的人,除了把它放在口袋裏、公司的辦公桌麵上和自己家裏的寫字台上以外,居室的角落、床邊、電話旁、浴室和廁所等必不可少的地方也同樣準備著一小疊卡片。當然,在卡片的旁邊一定要放上鉛筆、鋼筆等書寫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