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作——每天學點領導者的統籌技巧(1 / 3)

過去的老板每天隻需要為3件事操心:向他彙報工作的人、員工完成的工作量和財務收支狀況。當然,你也可以再加上一個第四項——效益增長。但是,一般說來,隻要公司的財務收入大於支出,效益增長是不成問題的。

現在,問題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簡單了。老板們不僅需要掌握管理專業和相關學科的精髓,而且需要具備更高的素質。僅僅成為處理員工事務的“法官”和調解人是遠遠不夠的。今天的經理還需要有工業管理專家的理論支持、人力資源專業管理人員的氣質和律師的辯論技巧。

在現代社會中,工作的複雜性和專業化程度都有極大的提高,對一個公司管理人員來說,要精通一切成為全才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每個老板都需要掌握並運用一套基本的經營管理規則。這些規則是很基本的,它們可以幫助老板們客觀地審視自己並找出自己工作的動力源泉。人之為人,就會有很多個性。領導者在用人過程中應注意下屬們的個性,安排合適的工作;另外還要有容人之心,不在小事上過於苛求,使組織成為一個統一團結、不可拆散的整體。但即使如此,就一個組織來說,上下級之間、成員之間的矛盾和分歧,仍是經常發生的。其實這並不為奇,黑格爾曾精辟指出:矛盾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協調和排解這些矛盾,就是領導者的工作重點之一。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當前。

——諸葛亮

目光長遠,胸懷全局

古往今來,善戰者,善治國者莫不以大局為重、為要、為上、為本。為兵者,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對全局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從而贏得戰略上的主動;為政者,善於從整體出發,從長遠計量,抓住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著,全力以圖之,遂使整個局麵大為改觀。

管子說“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裏之外,隱微之中。”意思是第一要看得遠,第二要聽得遠,第三是做到明察千裏之外的情況和隱微之中的深情。這就是說,成功的決策者既要高瞻遠矚,又要明察秋毫,也就是胸懷全局。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人。

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裔。父親諸葛瑾早亡,諸葛亮與其弟諸葛均跟隨叔父諸葛玄遷居南陽。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便在南陽隆中建一草廬,躬耕田畝。當時劉備求賢若渴,帶著關羽、張飛二人三顧茅廬,才得與諸葛亮相見。劉備對諸葛亮說“今漢室傾危,奸臣當道,皇上蒙塵,備自不量力,欲複興漢室。隻為自己智術短淺,迄無所成。然我誌猶未已,今得遇先生,望乞賜教。”諸葛亮答道:“自董卓專權以來,群雄並起,四方擾攘。曹操與袁紹相比,雖名微力寡,可曹操終究會將袁紹打敗,轉弱為強,這雖說依賴於天時,也取決於人謀。今曹操已擁兵百萬之眾,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此人不可與其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民附,賢能之士樂於為其效命,國力穩固,不可輕圖,隻可與其結盟,以作外援。荊州北據漢沔,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自古以來即是用武之地,而其地未有得主,此乃天賜將軍之良機,未知將軍可有意否?再則益州乃是險塞之地,沃野千裏,向來稱為天府之國,高祖得此地而成帝王之業。今劉璋暗弱,張魯在北,雖民殷國富,卻不知存恤,草野智士,渴得明君。將軍是帝室之胄,思賢之心若渴,廣招天下英雄,信義四海皆聞。若得荊益兩地,據險自守,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靜觀天下之變,即可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向宛洛進發,將軍自領益州兵馬去向秦川,天下百姓都會簞食壺漿,歡迎將軍。若這樣做,霸業必成,漢室將興也。”

諸葛亮身處茅廬,卻胸懷天下,將當時的形勢分析得清清楚楚。這一番宏論,令劉備茅塞頓開,連連稱善。

遠見出卓識,但是往往遠見來之不易。籠統地說,遠見是一切用權成功經濟者的必備素質,也是保證用權的持續與延伸的一種先決條件,它要求領導者必須將個體與群體、情感與理智、經驗與理論、形象與抽象、常規與非常規、科學與常識、靜態與動態、橫向與縱向、定性與定量、反饋與超前、單向與全方麵、係統與辯證等許多個方麵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的思考。簡單地說,遠見和卓識來自於領導者所具備的較高思想意識水平,善於分析和綜合來自各個方麵的信息,能夠周全而準確地作出判斷和決定,能夠製定出克敵製勝的計劃和戰略。

遠見卓識要求領導者在用權的過程中要從大局出發,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兼顧其他各個方麵的考慮;不僅要看到眼前的實際情況,而且還要以一種變化的觀點去思考和探討情勢的變化,具有辯證的眼光,然後對自己所要從事的工作做出一個周密而詳細的計劃,再付諸於實踐。這樣領導者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住用權的關鍵,克敵製勝,使己方立於不敗之地。

領導人必須有遠見,必須向前看。領導關於未來方向的看法建立在控製著人們的個人價值觀和思想的基礎之上。一種遠見並不是一係列的目標,而是一係列的雄心壯誌,它們一度被藏在心底,現在要使它們發揮出來,創造一種巨大的內在的推動力,使人們朝著某個方麵去工作。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事與事之間的關係,彼此越來越複雜。怎樣將各種關係調理得清清楚楚,並適當地駕馭它,這就離不開謀略。科學越發達,謀略的法門越神奇玄妙。能夠就事論事,就理論理,就事辦事,就理從理;能夠正確計劃,妥當處置,這也不失為有見識、有作為的人。

深事深謀,淺事淺謀,大事大謀,小事小謀,遠事遠謀,近事近謀,都要具備深遠的策略和高明的見識。計謀貴在高人一籌,策略貴在高人一招。能看到別人不能看到的,能謀劃別人不能謀劃的,能思慮別人不能思慮的,能推測別人不能推測的,這才稱得上遠謀大略。

優秀的領導具有戰略思維。戰略思維又稱全局性思維,它是洞察全局、思考全局、謀劃全局、指導全局、配合全局的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

領導者不僅要像一個高明的戰術家一樣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更應該以一個戰略家的姿態未卜先知,搶占製高點,從而在新的變化麵前從容不迫。領導者的戰略觀是指領導者對管理活動進行全局的分析判斷後而做出的籌劃和指導。它要求領導者從整體、長遠和根本上去觀察問題。對於領導來說,戰略觀是建立在以下三個層麵上的。

一是具有全局性。全局是由各個局部有機結合而成的,這種有機的結合就產生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領導者重視全局,從全局出發來思考問題和做出決策是相當有必要的。

二是具有長期性。戰略是一個在較長時間內起作用的謀劃和對策。正確的戰略是根據管理活動發展變化的趨勢而製訂的,在趨勢發生根本逆轉之前,不應該隨意更改。領導的戰略立足點是現在,而著眼點是未來。

三是具有相對性和層次性。由於全麵和局部的劃分是相對的,因此局部應該服從全局,低層次的戰略應該不違背高層次的戰略要求。

重視戰略問題,樹立戰略觀念,不能隻靠領導的直覺來做出管理的決策,因為這樣做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對於領導來說,決策失誤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因此領導隻有通觀全局,長遠考慮,研究規律,才稱得上是成功的領導。

劉邦起兵後,蕭何擔任他的後勤部長,負責後方糧草供給,未有一次令劉邦失望。蕭何每到一處,十分注意收集法令製度圖書文獻,而不像其他將官那樣忙著搶掠財物。劉邦當上漢王後,請蕭何擔任丞相。其時,項羽和一些諸侯殺死秦王子嬰,燒毀鹹陽城,然後揚長而去。劉邦之所以知道天下各地的要塞,戶口的多少,形勢強弱的地方,人民痛苦的事情,就是因為蕭何獲得了秦朝的全部地圖和書籍等資料的緣故。

劉邦入關後,在張良的勸諫下,封存秦朝宮寶、府庫、財物,還軍灞上,以待項羽等各路起義軍。在此期間,劉邦集團還實施了一係列極有遠見的政治措施。劉邦召集諸縣父老豪傑,對他們宣告說:“父老們,你們在苛酷的秦法之下生活,痛苦很久了。秦法規定,如果人民有誹謗朝廷的,就滅族;人民有相聚談話的,就是犯棄市死罪。我,和諸侯有約,先入關的,就為關中之王。現在我當為關中之王。今天我要和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抵罪;盜,抵罪。此外一切秦法,完全廢除。官吏都依原來位置,全不遷動。”

秦國人聽了約法三章大喜,爭先持牛羊酒食獻給沛公的軍士。沛公又謙讓,不肯接受所獻食物,民眾們更為喜悅,惟恐沛公不做秦王。這些安民措施,為劉邦爭得了民心。對於他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做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領導者需要站得高、望得遠,要善於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按照事物的連續性和因果性的聯係,預見它的發展趨勢。而且事物是多變的,要根據其時間、地點不同以及整體利益與局部各利益的差異來做出戰略決策。

平衡協調,學會“彈鋼琴”

高明的用權領導者就好比出色的鋼琴家,不僅要掌握“抓中心”藝術,而且需要有卓越的協調平衡技能,善於統籌兼顧,使權力的各個要素之間相互配合和促進,既要抓緊各個關鍵環節,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緊緊圍繞中心,同時安排好其他方麵,處理好次要矛盾。

領導不可能是獨立地工作的,大多數情況下是眾多人為了達到個人或共同的目標而工作著。不幸的是,這些目標不總是協調一致的。這就需要領導者運用手段,把各種力量協調起來,以保持均衡,實現領導者原定的目標。

胸懷大誌,手抓小事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方能就其深。”泰山之所以雄偉,成為五嶽之首;江河湖海之所以奔騰不息,都是一捧捧細土和涓涓細流彙聚而成。做大事,出成就,必須從小事做起。

千裏之堤,毀於蟻穴。有些小事也許暫時不會對企業產生多大影響,但如果不能發現並及早處理,遲早會壞了大事,這樣的小事就是大事的前奏,而不是一個孤立的小事了。

有一家招聘高級管理人才的公司,對一群應聘者進行複試。盡管應聘者都很有自信地回答了考官們的簡單提問,可結果卻都未被錄用,隻得泱泱而去。

有一位走進房門後,看到了地毯上的一個紙團。地毯很幹淨,那個紙團顯得很不協調。這位應聘者彎腰撿起了紙團,準備把它扔進紙簍裏。這時考官發話了:“您好,朋友,請看看您撿起這個紙團吧!”這位應聘者遲疑的打開紙團,隻見上邊寫著:“熱忱歡迎您到我公司任職。”幾年以後,這位撿紙團的應聘者成為了這家著名公司的大總裁。

一個不經意的小事就決定了麵試的成敗,而正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事節,成就了年青人的一番事業。

張瑞敏說,“企業管理中我信奉這麼一句話:每天隻抓好一件事就等於抓好了一批事,因為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抓好了一件事會連帶著把周圍的一批事都帶動起來。”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要有做大事的胸懷和誌向,更要有做小事的務實精神。

在美國有一個叫羅伯·舒樂的博士,他在自己身無分文的情況下,卻立誌要在加州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這座教堂的預算造價為700萬美元。

首先舒樂博士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了這樣一張實現自己目標的奇特計劃:尋找一筆700萬美元的捐款;尋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尋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尋找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尋找70筆10萬美元的捐款;尋找100筆7萬美元的捐款;尋找140筆5萬美元的捐款;尋找280筆2.5萬美元的捐款;尋找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

他將700萬美元這個大目標,一次又一次地分割成更小的目標,最後分割到了1萬美元。每次募捐1萬美元,這個目標實現起來就容易多了。他就這樣開始,1萬美元1萬美元地募捐,一點一滴地籌集,曆經12年,一座最終造價2000萬美元、可容納1萬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了。這座水晶大教堂成了在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和經典,也成了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的遊覽勝景。

確立的目標越細小、越集中,就越容易取得成功;目標太大、太寬泛,就很容易偏離,或許最終會一事無成。事實上,一個人要提高人生成功的概率,每次完成沒一件小事就行了。不論做任何事,假如能不斷努力,每次做一點;有恒地做下去,積少成多,就可以做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