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培養人才,激發潛能——每天學點領導者的育人藝術(1 / 3)

作終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

——民間格言

隨意潛入心育人細無聲

有詩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說的是春雨對大地萬物無聲的滋潤。培育人才也如同春雨潤物一樣,把自己的知識技能不知不覺的傳給自己的下屬,而下屬沒有從領導那兒索取什麼技能,但卻發覺自己能力提高了不小。這就是潤物無聲的作用。

領導往往帶幾個副手跟自己一起工作。他不明確地告訴大家“你們該怎麼做”,而是沉默不語,仿佛說:“看我做就知道了!”於是領導就自己動手做給下屬們看,下屬從中知道幹事的方法,或者下屬們自己去做,領導在一旁加以指點,久而久之,下屬的能力就不知不覺地提高了。古人說:“強將下屬無弱兵。”此話正說明了這個道理。

這種潤物無聲的育人方法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下屬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有一個精明能幹的領導帶領大家工作,又有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這樣下屬整天耳濡目染,自然就會更進一步了。這如同下棋,跟一個棋藝差的人學一定進步不大,要想有更大的進步就必須跟高手一起殺它幾回,自己的棋藝自然不自覺地就提高了。

能幹的領導必有能幹的下屬,這是由於一方麵能幹的領導善於選人,另一方麵能幹的領導對下屬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

蘇東坡在湖州做官三年以後,進京述職,先去相府拜見王安石。當時王安石正在午睡,就在書房裏等候他。他突然發現硯台下放著一張未寫完的書稿,題目是《詠菊》。就看見上麵寫了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大為驚異:西風,一般是指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菊花在深秋盛開,秋風又怎麼能吹落呢?老相爺滿腹經綸,才華橫溢,難道真的應驗了那“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遺憾之餘,又不禁詩興大發,便憑著與王安石私交不錯的關係,提筆依韻續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於詩人仔細吟”。寫完,依舊放在硯下。又等了一會兒,仍然不見王安石醒來,便告辭回府。

王安石一覺醒來想起《詠菊》詩還沒寫完,便信步來到書房。取出書稿一看,兩句已成四句。仔細一看筆跡,知道是蘇東坡寫的。一讀,不禁思緒萬千:蘇軾自視才高,過於放肆!他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憑臆斷妄下結論,今後如何擔當重任?我一定要通過這起菊花秋落事,讓他悟出一些道理來!主意一定,便令人查明湖廣缺官冊,奏明皇上,就將蘇東坡調到黃州做團練副使。

蘇東坡到黃州後,因為團練副使是個閑缺,無事可做,便常與友人登山玩水,飲酒賦詩,不覺將近一年。重九過後,連日大風。一天,風息後,有友人來訪,忽然想起後院的菊花,兩個人就去後院觀賞,一到花園,頓時驚得蘇東坡目瞪口呆:隻見菊花盡落,滿地金黃!友人問他驚奇的原因,他就把在京城續寫王安石的詩句這件事敘述了一遍。

不久,蘇東坡因為公事再次進京,又特意去了一次相府。當他在那間書房再次看見續詩的時候,雖說麵有赧顏,但是心中覺得暢快。

他一邊跪拜王安石一邊說:“學生在黃州目睹了秋落黃花,才知道自己才疏學淺。從今以後,我將不再滿足於一知半解,而要謙虛謹慎,舉一反三,以求真知灼見!”王安石喜笑顏開,急忙攙起蘇東坡,並說了許多勸勉和激勵的話。

這種育人方法非三五日之功,必須從長考慮,戒驕戒躁,隻有長期的潛移默化,才會終有成效。作為領導者,則必須有比較高的才能,同時還要有影響他人的藝術,做到以知識去提高人,以道德去感化人,真能如此那就該是:“隨意潛入心,育人細無聲。”

怒斥是教育人,滔滔不絕的說教也是教育人,像王安石這樣不動聲色,讓對方在事實麵前翻然醒悟也是教育人,而且是更巧妙的教育人。其所以妙,就妙在無言勝過有聲,讓受教育的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道德經》:“是以聖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說:“所以聖人以無為的原則處理世事,用不言的態度進行教化。”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人才時也要注意在適當的時候,用事實說話,可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伊尹原來是商朝湯的一個奴隸,由於他聰明過人,經商湯提拔,伊尹的奴隸身份也逐漸解除。伊尹也不忘提拔之恩,努力報效商湯,幫助湯治理國家。從商湯到外丙到仲壬再到太甲,一直是伊尹輔佐。伊尹曾經花費很大的力氣寫出兩本書分別是《肆命》、《組後》,分別介紹如何分清是非和商朝的法律。太甲在剛剛即位時還能夠認真處理朝政,逐漸的就變得為所欲為,對大臣的建議也不理會了,京城的百姓也被弄得怨聲鼎沸。大臣們束手無策,個個指望伊尹能夠勸諫太甲。伊尹對太甲的所作所為也是非常為難,明明有心去勸阻太甲,可是阻力非常大,伊尹就不得不采用強硬手段,用軍隊控製皇宮,把太甲放逐到太甲祖父商湯的墳墓地區——桐宮。伊尹暫時替太甲管理政務,並告訴太甲,讓他靜心思過、痛改前非。

太甲向來崇拜自己的祖父,認為他能力超群,武功蓋世,是一位大英雄,來到祖父的墳墓後,他心裏生出一種敬仰之心。但是他發現祖父的墳墓並不是他所想像的氣派宏偉,而是幾間簡陋的草房,一座不大的土丘。在草房中居住的是湯的看墓人,他知道伊尹是為了磨煉太甲才讓自己跟太甲一起居住。看墓人就每天給太甲講湯過去如何艱苦創業,白手起家。看墓人把商湯許多的優秀品質都向太甲一一講述。太甲也被祖父當年打拚建國、治理政務的艱辛所吸引。他仿佛看到了祖父當年與群眾同心協力建設國家的場麵,慢慢地太甲也開始自我反思。經過三年的磨煉,太甲基本上轉變過來。從心裏就想著學習祖父的優秀品質,打算也治理好國家,為百姓造福。

伊尹臨時管理了國家三年,當他聽說太甲已經從思想上根本轉變過來了,就親自帶領文武百官來到桐宮,迎接太甲的回朝。後來伊尹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慶祝太甲的重新即位,並向全國發布詔令,號召人民跟隨太甲一起為振興國家奮鬥。太甲也被伊尹的忠誠所感動,也更尊敬伊尹了。

太甲在伊尹等大臣的輔佐下把商朝治理得國泰民安,人民也安居樂業。從此,太甲以祖父為榜樣,嚴以律己,多方納諫,勤政愛民,成為一名有道的國君。

太甲崇拜自己的祖父湯的蓋世奇功,卻沒有認識到在成功背後的艱辛。湯之所以得到百姓的愛戴、人民的擁護正是由於他能夠親民愛民、嚴於律己、吃苦奮鬥。伊尹也就抓住了能夠影響太甲的關鍵點,把太甲放在桐宮,使之靜心養性,改邪歸正。可以這麼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在教誨他人時,抓住對方能夠容易接受的方麵,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較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

積極引導,發展優勢

春秋時晉國的正卿範武子已經退休在家了,經曆多年的宦海磨煉,他已經對官場上的人情世態了解得很透了。他經常教育他的正在朝為官的兒子範文子要謙虛,遇事不要爭功,而是要盡量讓功於同僚或下屬,這樣才能夠團結上下左右,齊心合力辦好事情。如果一味貪圖功名,為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勢必要招來禍患。

有一天晚上,範武子待在家裏焦急地等待著自己的愛子回家。平常的這個時候,範文子早就回來向父親請過安,父子或談論一些朝堂上發生的事情或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了。可是今天,範文子卻遲遲沒有回來。範武子不由得焦急起來,他知道自己的兒子還比較稚嫩,對官場上的事情知道得還不多。兒子不會發生什麼事情吧?

範文子終於下朝回來了,父親關切地問道:“今天怎麼回來這麼遲?”不想到兒子眉飛色舞地回答:“父親呀,今天朝堂上來了一個秦國的客人,他在朝中講了一些隱語,大夫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回答出。當時的情形真是尷尬,眼看我們晉國就要在其他國家麵前丟人了。這時候我就把自己知道的其中的三條當場講給大家聽了,大家都愣在那裏了。所以我今天回來得晚。”範文子還沉浸在喜悅的情緒中,並沒有看到父親的臉色。還想滔滔不絕地說下去,沒想到這時父親已經勃然大怒了。

武子聽了兒子的話,看到兒子洋洋得意的神情,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憤怒了

他想今天是好好教育一下兒子的時候了。武子大怒說:“大夫們不是不能回答,在對長輩父兄謙讓。你是個年輕的孩子,在朝中三次搶先,試圖掩蓋他人,爭取功名,這樣爭功還了得!如果不是我在晉國,大家顧惜往日的情麵,你這樣做恐怕早就遭殃了!”武子這時候已經控製不住自己的行為了,他順手拿起身邊的拐杖向兒子打去,文子的興致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在慌亂中父親把他帽子上的簪子都打掉了。

文子這時候才清醒過來,對自己的行為深感內疚。他知道父親是在指正他,對父親的行為並沒有絲毫的不理解和怨恨,他暗下決心以後要遵循父親的教誨,做一個謙和的人。

後來,晉國與齊國發生了戰鬥,在這場戰鬥中,郤獻子出任晉國的中軍主帥,範文子領上軍,受中軍指揮。戰爭勝利,晉國軍隊凱旋回國時,範文子雖然有條件盡快回國,但是他有意讓郤獻子先回,自己過了一段時間才回來。

範武子早就想見到久別的兒子了,見到了兒子老淚縱橫地說:“兒呀,你知道我天天盼望著你回家嗎?”

範文子扶住年邁的父親,對父親說起了自己晚回來的原因。他說:“軍隊是郤獻子為主帥所領導的,現在打了勝仗,倘若我率領上軍首先凱旋歸國,恐怕國內的人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我的身上,把我當作功臣來歡迎,所以我不敢這麼做。”聽到這話,範武子立刻轉悲為喜,深情地對兒子說:“你知道謙讓和委功於人了,我可以放心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兩點啟發,首先是年輕人往往有一種傲氣,有一種天然的要表現自己的衝動,這種行為並不是不好,而是年輕人必須認清形勢,不要把別人的謙虛和忍讓當作自己晉身的階梯。敬人者,人敬之,隻有充分尊重別人、尊重前輩,年輕人才會取得成功。

第二點啟發與第一點直接相關,就是領導者要認清年輕人或者下屬的這種衝動,不要對這種比較幼稚的表現一棍子打死,而是要積極引導,善於用教育的方法使下屬認識到自己的膚淺,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充實自己。這樣才會達到雙贏的效果。

優化員工的道德

事業中的道德如同一個人本身的道德一樣,它可以使更多的人與你建立良好的關係,這一關係的建立必然會為事業奠定基礎。事業中的道德諸如員工的職業道德、商業信譽等。這些因素是企業或是其他團體形象的一個標誌,而它們則是每一個職員道德集合的結晶,因此要提高團體的形象就要努力培養所屬職員在事務中應具備的道德。

優化員工的道德,一方麵要致力於改正員工的缺點,另一方麵又要把團體的道德灌輸給下屬。這樣下屬就能對內與同事協調地處理人際關係,對外取信於公眾,為團體帶來良好的聲譽。

就以商業為例,俗話說:“顧客就是上帝。”這是商業中不變的真理。要贏得顧客的信任,靠的是什麼呢?應該是產品的質量、是下屬的服務。產品的質量可以通過提高科技水平和加強管理監督做好,但要在服務方麵更上一個台階,除了加強管理以外,還要著重對員工的道德培養。對員工的道德培養應著重於樂於助人,即時時刻刻關心顧客,想為之所想,急為之所急,使顧客能感覺出有人情味,這樣顧客的回頭率就會越高。

一個團體事業的成功靠的是每個成員的協作。這個團結的氛圍來自何方?答案可能有很多,但就主要而言可以說成一個“忠”字,忠於集體,忠於事業。領導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要使集體的事業成功,就必須培養忠實於集體和事業的下屬。忠是道德的一個方麵,因此也是優化道德的一個重要方麵。

領導者成就事業,道德育人在先,可謂未雨綢繆。

培養員工堅強的意誌

意誌是為了實現預定的目標而自覺努力的一種心理過程。它有兩個特征:一是它的目的性,二是它的堅持性,使人在實現目標的整個過程中,能夠自覺排除自身情緒的幹擾,克服外部困難的阻力,而堅持不懈地努力。任何人如果沒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必將一事無成。因此每個人不僅要時時刻刻注意培養自身的意誌,對領導者而言在育人方麵也必須重視下屬意誌的培養,因為意誌可以充分發揮一個人的潛力,從而促進事業的發展。培養意誌應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麵入手:

1.持之以恒

不管做什麼事,都最講究一個恒心,有恒心才能一如既往地把一件事幹到底。前人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都說明了要成就事業,必須堅韌不拔、鍥而不舍;如果沒有恒心,任意放縱,半途而廢,就沒有多大出息。“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沒有成功的希望的。常言道:“堅持就是勝利。”能夠堅持下去,必然有一股一以貫之的意誌在支配。

國外一家大公司在育人上有這樣一個絕招,對新來的員工讓他們帶上公司的產品去推銷,身上不準帶錢,可想而知,如果不能推銷出去,就沒有車費,就沒有吃飯的錢。此刻此景,員工一定感到壓力極大,但這是上級的一次考驗,如果失敗就很難在公司裏混下去。於是大多數員工終於克服重重困難,把產品推銷了出去,因而得以留用。這種方法不失為一種逆境育人的好方法。在逆境麵前,人最易退縮,若能堅持不懈,誠是可貴。

2.抵抗欲望的誘惑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敵人不是自己的軀殼,而是自己的欲望。戰勝欲望也就戰勝了自我,否則各種安逸的生活、優厚的待遇、誘人的榮譽等都會使自己的人生之船偏離航向。領導者育人就要讓下屬不縱欲,做一個心靜如水的人,就如同“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一樣。

·不要玩物喪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但若一味沉溺於此,便會影響事業的發展。人一心不可二用,傾注於一方必然會忽略另一方麵,有時由於對其他事懈怠處之就會錯失良機。

·不可為女色所迷。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但能過美人關的英雄還是大有人在,盡管如此,三十六計中的“美人計”還是會“永葆青春”。自古英雄喪於色的舉不勝舉。周幽王喜褒姒而西周亡,吳王寵西施而為越王勾踐所滅,僅此兩例就可以說明貪於女色的危害。領導者育人不僅要教育下屬不能因色誤事,還要教育下屬莫要貪戀女色而喪失鬥誌。

·不可縱酒。酒本是作為藥物以強身健體,但後來漸漸成為日常飲用的物品,而且成為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若不加節製,濫飲酒精,必然會因酒誤事。

領導者必須讓下屬不縱欲,時時警醒他們要以大事為重。

3.勝不驕,敗不餒

人在得意之時往往喜不自禁,既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飄飄然,又有“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放縱。在得意之時各人神態不一,既有成功喜悅的內心表白,也有的醜態百出。勝利的確難得,有平時汗水的結晶,也有機遇的垂青,一朝若有收獲,又怎不令人歡欣鼓舞。那種感覺隻要看看捧著沉甸甸的稻穗的農人那歡欣喜悅的淚水就知道了,成功就該慶祝一番。可是成功之後有的人驕傲自滿,以為後無來人,就不思進取了。另外,一有成績就放縱自己其實是心靈脆弱的表現,這種性格一旦遇到挫折,整個心理一下就垮了。故領導者育人就應培養他們的意誌,讓他們在勝利時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繼續幹自己的事。

勝不驕、敗不餒,這是一種堅強的表現。許多人往往在困厄之時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無遺,因為人若不得誌,在失意之時就容易放縱自己,就沒有了追求、沒了鬥誌。故在困難之中而不喪失鬥誌極為難得,許多驚天動地的大業都是在困境中創造的。勾踐臥薪嚐膽夙願得償,清代蒲鬆齡曾為之評說: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相較而言,項羽自刎烏江則是自暴自棄。育人要使人做到事敗誌不敗,還應培養不畏困難、迎難而上的作風。

讓下屬樹立理想

理想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是完成各項事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動力。理想就是一個人要達到的目標,就是一個要實現的夢想。有人想過無所事事的生活,這是他的理想。有人要得到更多的物質,這是他的理想;有人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這是他的理想。總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但我們這裏要說的理想是需要經過努力奮鬥方能達到的目標。有了這樣的思想,才能不因一時的得失而喪誌,才能在工作中不屈不撓地對待失敗,又能冷靜地看待成功。因此樹立崇高的理想是領導者育才的重要方麵。

1.人貴有誌

理想是人所追求的目標。人們常把理想與誌向相提並論,常問“你的理想是什麼”,“你的誌向是什麼”,可見二者聯係緊密。一般而言,理想是誌向的基礎,而誌向則是實現理想的意圖和決心。領導者育人就應讓下屬樹立遠大的理想,明確自己的誌向。

近代以來我國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他們都懷著為祖國而奮鬥的理想。詹天佑立誌為祖國建一條自己的鐵路,在清政府決定建京張鐵路時,一些外國工程師就聲稱:“如果沒有我們,這條路就不可能問世。”麵對各種壓力,詹天佑毅然挺身而出,擔當了此項重任。誌向既立,麵對外國人的嘲諷,詹天佑和中國工人克服種種困難,隻用四年的時間就完工了,而且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工,還結餘28萬兩銀子。同樣,飛機設計師馮如(1883~1912)決心造出世界一流的飛機,為中國人爭光,終於他經過精心設計,打破了以前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