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善良美麗的廁所女神(2)(1 / 2)

神仙紆尊降貴,現身說法,人們當然很容易明白神意。但是,神仙並不總是那麼輕易就拋頭露麵的,這時候,想知道天機就要通過其他途徑。雖然人神相隔,但隻要心誠,想要知道神的意旨也很簡單。不識字的人如上述雙城縣的農民,就“以前後磕頭為休咎所由判”。看看木偶是前麵點頭還是後麵點頭就行了。另一種辦法是:“望前後夜,婦女束草人,紙粉麵,首帕衫裙,號稱姑娘,兩童女掖之,祀以香,打鼓歌三祝,神則躍躍拜不已者,吉;倒不起者,咎也,男子衝而仆。”燒香了,禮拜了,禱祝了,這時候隻要看看稻草人的動靜就行。如果稻草人跳躍不已,很興奮的樣子,那就大吉大利;如果稻草人倒臥不動,那就不太美妙;如果突然有男子闖進來,稻草人倒下就再也不起來了。還有給掃帚穿上衣服扮成紫姑的,清人《都城瑣記》載:“燕都雜詠:‘敞帚掛紅裳,齊歌馬糞香;一年祝如願,先拜紫姑忙。’注雲:‘正月閨中用帚插花穿裙,迎紫姑於廁,以占休咎。”’

要是識字的人,就可以通過另外一種方式來判定命運,這就是扶乩。何謂扶乩

扶乩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占卜術。所謂扶乩,就是假借神鬼降臨附體的名義,通過某種器具的運動留下的劃痕來推斷吉凶成敗的活動。實際上操作很簡單,比較正式的做法是將細沙或草木灰均勻地平撒在一隻沙盤上,鄉下人因陋就簡,就用桌麵代替沙盤。乩是一把形如“丁字尺”樣的木架,在乩下垂的尖端懸一細繩,繩下係一銀針。扶乩時,一邊一人各用一隻手扶托著乩的一端,由於兩人的力量不均衡,乩的重心不穩,乩就會不停地無規則地晃動,隨著晃動的銀針就會在沙盤上畫出不規則的線痕,主乩人就根據這種線痕的軌跡為他人占卜。“扶乩”又被稱為“扶箕”、“扶鸞”,因為傳說中神仙降臨要駕鳳乘鸞而得名。扶乩由來

一般認為,將迎紫姑的活動與扶乩活動相結合的風習是在唐代形成的,到五代時迎紫姑扶乩之風已廣為流行。五代人徐鉉寫的《稽神錄》記載:“正月望夜,江左風俗,取飯箕,衣之衣服,插箸為嘴,使畫粉盤以卜。”這是由兩個人把著穿上衣服的飯箕,用插在飯箕上的筷子畫粉盤來占卜的方法。江左就是今天江蘇蘇南一帶。宋代張士南撰寫的《遊宦紀聞》記載說,請紫姑,以箸插筲箕,布灰桌上畫之。這與《稽神錄》記載的方法是一致的。“飯箕”、“筲箕”,都是飯筐、飯笸籮一類的竹器。宋代洪邁《夷堅三誌》寫道:“紫姑仙之名,古所未有,至唐乃稍見之。近世但以箕插筆,使兩人扶之,或書字於沙中,不過如是。有以木手作黑字者,固已甚異,而衢人沈生之術,特為驚聽……”這都是紫姑神降扶箕以卜的方法。清人吳友如畫了一幅《迎紫姑神》的畫,畫中兩個女子抬著托盤,上有飯箕,並戴帕插花。《紫姑》圖則表現女子迎祭紫姑神情形,題雲:“雲間俗例每年於元宵,兒女輩焚香燃燭,設茶果於桌上,以兜套作婦人形,用飯簍抬之,或赴廁問,或於牆角迎紫姑神。”扶乩流變

清末民國時期,江浙滬一帶的民間直接用一隻竹編的畚箕代替丁字架來占卜,也可以用掃帚、針、竹子、蘆葦等。《清嘉錄》記載,蘇州一帶的婦女有“召帚姑、針姑、葦姑卜問一歲吉凶”的做法,婦女們把“弊帚係裙下以卜,名‘掃帚姑’。針姑以針卜,伺其尾相屬為兆,俗名‘針姑’。葦莖分合為卜,名‘葦姑’。”清人筆記《茶香室四鈔》轉引的《嘉定縣誌》關於這種占卜的記載,說明了上述占卜的具體方法是:“卜箕姑,以筲箕插筋,蒙以巾帕請之,至則能寫字,能擊人。帚姑,以敝帚係裙以卜,至則能起臥。竹姑以小竹剖為兩,二人各一筋對抬,兩端相向,如舁輿狀,神至則雙篾中合,相戛為兆,或能鼓其中,謂之開花。葦姑亦同。針姑,以針對穿一線請之,神至則針尾相合。”這些風俗可以看成是迎紫姑以卜吉凶的繼承與發展。無所不知

隨著時間的推移,紫姑的神通也越來越廣大,不光知道蠶桑和莊稼的年景豐歉,而且還知道所有人們想知道的事,隻要供奉之家有所求,她就會有所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