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善良美麗的廁所女神(1)(3 / 3)

凡人怎麼知道紫姑來沒來呢,很簡單,手中的紫姑形象如果顯得沉重了,這便是紫姑被迎來了。於是,婦女們焚香禮拜,獻上酒肴瓜果,豬頭三牲等供品,虔誠地向她祈禱,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無事,家境康寧。據《荊楚歲記》記載,當時平昌縣有一位姓孟的人就是用這種方法迎來了紫姑,並親眼看見紫姑穿過自己的屋子。

說實話,紫姑到底來不來,隻有天曉得,說手上感覺重了,那隻是一種心理作用,大家心知肚明就罷了。但偏偏就有較真的人,且看這一段曆史記載:元宵節迎紫姑的風俗,到民國時還很流行。在黑龍江省雙城縣的一些地方,人們是這樣迎紫姑的:以木勺為首,橫縛一木為兩臂,下縛有叉之木為兩足,勺上包紙,繪眉、目、口、鼻,頂插花,身著衣,攜之廄中念數語,入室以秤秤之,較重於前,則神至矣;扶置炕桌旁,向問諸事,以前後磕頭為休咎所由判。讀了這一段話,誰還能說中國人缺少認真精神!不過,按照一套通行的原則,那秤杆兒一定會高高翹起,紫姑一定會大駕光臨的。何況,紫姑來了,是不能說的,天機不可泄漏。不要說感覺到了,即使真的看到了,也不能說。不說,大家都有好處。誠心誠意感紫姑

《異苑》上記錄了以珍惜時光著稱的陶侃的一則故事:晉朝的陶侃出身非常貧寒,但他十分注意清潔,廁所也打掃得幹幹淨淨。有一次上廁所時,他看見一個身穿單衣,頭戴平頭巾的人向他講,我是後帝,隻要你三年內不說看見了我的事,三年後你必然大富大貴。信守諾言的陶侃三年後果然官封長沙郡公,都督八州軍事。所以,也有人據此認為廁神名叫後帝。

五代時人寫的《葆光錄》中曾經記載過一個故事,說隻要虔誠地堅持不懈地祭祀廁神,就能得到豐厚的回報。浙江天台有戶姓王的人家,經常祭祀廁神。一天他又去祭祀,就看見一位穿黃衣服的漂亮女子對他說:我是廁神,感謝你經常祭祀,你以前聽到過螻蟻說話嗎?王回答說沒有。廁神就從懷中取出一個小盒子,用手指挑了一點盒子裏麵像口脂一樣的膏,塗在王某右耳根下,告訴他說,你再見到螻蟻群聚的時候,靠近它們仔細聽聽,必然會有所收獲。第二天,王某果然看見柱子下蟻群雲集,熙熙攘攘的樣子。就走過去蹲下來側耳細聽。隻聽那些螻蟻議論說:柱子下麵埋有財寶,我們住在這兒不得安寧。還是把家搬到溫暖一些的地方去吧。螻蟻們的行動相當迅速,時間不長,蟻穴裏已搬遷一空。王某挖開洞穴,果然得到了十錠白金。羞逐鄉人賽紫姑

迎紫姑的風俗發展到了唐代有了很大的改進,既具有宗教崇拜的神秘性,又具有了民間休閑的娛樂性,成為一種競奇鬥智的賽事。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詩中寫道: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馬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賽紫姑,就是迎紫姑的比賽,看誰能真的把紫姑神又快又早地迎來,看誰能得到紫姑的保佑以獲得蠶業的豐收,等等。可惜今天已經不知道當年的細節,不知道當年的人們用什麼標準來判定賽紫姑的勝負。從李商隱的《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詩中可以想象,賽事應該是非常熱鬧有趣的。問富貴窮通 占豐歉休咎見祭令蠶桑百倍

迎來了紫姑,請來了真神,當然不能輕易讓她走,總要留下點兒什麼才行。南朝的宋人東陽無疑撰《齊諧記》記載說:“正月半,有神降陳氏之宅,雲是蠶室,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幹寶在《搜神記·蠶神》裏記載了相似的故事:“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於宅南角,舉手招成日:‘此是君家之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於上。’以後年年大得蠶。今之作膏糜像此。”原來,問蠶桑也是有根據的。這裏雖然沒有說蠶神是誰,但她是正月半來的,又管蠶桑,不是紫姑又能是誰呢。不過,這位蠶神還是食人間煙火的世俗之神:我可以保證你蠶桑百倍,年年大得蠶,但你也必須給我意思意思:見祭或是來一份白粥。見祭說得通俗些就是你要用香燭瓜果等供品來祭拜我!和如來佛“真經不可空取”的道理是一樣的,很現實。偶人演進退榮枯